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阵发性室上过速发作时缺血性ST段下移与冠心病及房室异常传导通路定位的关系.方法 纳入120例阵发性室上速发作时出现ST段下移的患者,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75岁,分为二个组,A组(≥60岁)28例,B组92例(<60岁),行射频消融术前做冠脉造影检查,筛选出114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对收集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A组病例中有17例诊断为冠心病(60.71%),B组中有20例诊断为冠心病(21.74%),<60岁患者冠脉造影阳性的例数明显低于≥60岁的患者(P<0.01).2、经冠脉造影后筛选114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发现63例为左侧旁道,11例为右侧旁道,4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1、阵发性室上速时缺血性ST段下移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2、阵发性室上速伴缺血性ST段下移经电生理证实:多为房室折返异常通路且ST段压低越明显,诊断价值越高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在没有外源性bFGF影响下,血清bFGF水平能否成为反映心肌缺血程度的良好指标。方法通过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FGF的浓度,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单支、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bFGF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bFGF浓度为(328.20±51.6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9.67±9.04)pg/ml(P〈0.01);冠脉双支和三支病变组血清bFGF浓度分别为(296.84±42.89)pg/ml,(363.95±94.72)pg/m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233.42±20.42)pg/ml(P〈0.01)。结论血清bFGF水平能较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4.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压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CAS)与血压特征的关系。方法 72 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其中男 4 72例 ,女 2 5 2例 ,年龄 34~ 82 (6 0 3± 9 4 )岁。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 (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 (DBP)并计算脉压 (PP)及脉压指数 (PPI) ,同时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SBP、DBP、PP、PPI、2 4h收缩压标准差 (2 4hSTDs)、2 4h最大平均动脉压、升主动脉内径 (Ao)、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PPI、2 4hSTDs、Ao与CAS呈显著正相关 (t=2 1 2 6~ 3 96 6 ,P =0 0 0 2~ 0 0 35 )。结论PPI、2 4hSTDs、Ao与CAS密切相关 ,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 ,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3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增大,且后两组间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7.
经静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静脉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及冠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少量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散在分布,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68.25±9.54)条/mm~2明显高于对照组(35.14±7.06)条/mm~2(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2.75%±5.08%)、短轴缩短率(FS,40.28%±4.7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46.34%±5.94%)、FS(29.34%±3.86%)(均为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静脉内移植MNCs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经静脉移植的BM-MNCs可归巢到宿主心肌,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血清B型尿钠肽(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的关系.方法 体肺分流性先心病41例.正常对照组20例.先心病患者分为无肺动脉高压组16例.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13例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组12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标本BNP、VEGF及hs-CRP水平,并探讨其与肺动脉压相关性.结果 先心病患者血清BNP、VEGF及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并且BNP、VEGF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754,P<0.001;r=0.641,P<0.001).结论 先心病早期虽未发生肺动脉高压,但已有炎症的激活,肺血管的重构.血清BNP、VEGF水平对于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的评估有一定意义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使用超声新技术对慢性心衰(CHF)患者进行心脏收缩非同步性检测,并对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非同步性指标的相关性及DTI、STI、RT-3DE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CHF并窄QRS组(10例)、CHF并宽QRS组(12例),共3组.使用TDI、STI、RT-3DE评价心脏收缩不同步性.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与心脏同步性改善程度的相关性,以及DTI、STI、RT-3D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CHF患者(包括窄QRS组、宽QRS组)心脏收缩非同步性指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术前心脏收缩非同步性指标在宽、窄QR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术后心脏收缩非同步性指标在CHF患者(包括宽QRS组、窄QR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心脏收缩非同步性指标在窄QRS组、宽QR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LVEF与心脏非同步性指标显著负相关(P〈0.01);(6)在心脏非同步性指标中,DTI与STI、RT-3DE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使用心脏超声新技术筛选CHF患者,对于左室不同步(包括窄QRS波)者,亦可通过CRT获益. 相似文献
40.
目的本研究通过64层螺旋CT联合心电图ST-T段动态改变检查,从临床角度探讨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昆明市延安医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接受冠脉造影、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的141例患者,并对其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进行评价.入选本研究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84例.据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块组.结果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比SAP组显著高,而硬斑块的分布显著低于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ST-T动态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而SAP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ST-T动态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硬化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ST-T改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与ST-T动态改变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64排螺旋CT联合心电图ST-T动态改变检查,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判别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