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创伤性膈疝合并骨折时以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注重骨折的治疗 ,常常导致误诊。我们对本院 1988~ 2 0 0 2年收治的创伤性膈疝合并骨折 12例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9例 ,女 3例。年龄 17~ 4 8岁。车祸伤 8例 ,高空坠落伤 2例 ,挤压伤 2例。均为左侧闭合膈疝。其中以骨盆骨折入院 4例 ,以四肢骨折合并胸腹部挤压伤入院 6例 ,以腰椎骨折入院 2例。入院时除骨折表现外 ,腹痛 10例 ,胸痛 3例。入院时 X线胸透、胸片检查均未发现有膈疝。1.2 方法 膈疝发生时间为伤后 2~ 5周。经 X线胸片检查确诊 2例 ,X线胸片结合 X…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结合胫距关节截骨融合治疗成年人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对2007-01-2009-01成年人马蹄内翻足37例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胫距关节截骨融合治疗。结果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3.5个月。36例关节融合良好,正常穿鞋,行走步态改善良好。其中29例达到0°位全足持重,效果优;7例保留10°~20°足下垂角,效果良;1例患足缺血坏死。效果优的29例中,1例于术后11个月,在相当于内踝处,有迟发性脓肿形成。效果良的7例中,3例发生踝前皮瓣坏死;1例前足坏死。优良率为97.3%,并发症发生率为15.4%。结论 Ilizarov技术结合胫距关节截骨融合术,虽然有少量并发症发生,但对于成年人马蹄内翻足,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3.
背景:周围神经移植后,相应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时程与规律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术后GAP-43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假手术组:实验组行坐骨神经移植,分别于术后3 d,1,2,4,6,8周6个时间点处死后取其手术侧L4~L5背根神经节,应用Fn-PCR和Westem Blot技术检测GAP-43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 mRNA表达量较低,且随时间无明显改变;实验组术后1周时GAP-43 mRNA在相应背根神经节中即有表达增强,2周时达到高峰,6~8周表达逐渐减弱.两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GAP-43蛋白与GAP-4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相应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存在损伤反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54.
生物膜包绕神经移植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崔树森,张志新,尹维田,王冰1991年11月~1992年5月,收治12例16指神经瘤性残端痛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8~55岁,均有自发性疼痛,疼痛多呈电击样。其中作过一次单纯神经瘤切除术6例,二次4例,三次1...  相似文献   
55.
冷冻干燥同种异体肌健移植修复肌健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足部肌腱缺损的疗效。方法 手术切除缺损部位的腋痕,移植异体肌腱,修复重建肌腱及其功能。结果 本组12例,27根肌腱,术后均未见有急性排斥反应,半年后行肌腱松解术时与自体肌腱移植无明显差异。修复重建的肌腱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异体肌腱与残存肌腱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6.
肌腱损伤术后导致粘连,严重影响手功能,是手外科领 域 至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肌腱的结构、营养、愈合及预防肌腱粘连 形成等方面,从不同层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肌腱的结构、营养及愈合   众所周知,肌腱在组织学上属于致密结缔组织,以胶原纤维为主,细胞成分少,纤维粗大 而排列紧密。肌腱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糖蛋白基质。Kolliker(1852)认为胶 原纤维的排列方向与肌腱的长轴平行。Cummings(1946)通过研究跟腱,观察到跟腱的纤维大 都是平行排列的,其中一些纤维束扭转,另一些纤维束互相交错(或叉)排列。Mart in(1958)、Hueston和Wilson(1972)对指屈肌腱研究显示:有些部位的纤维束是扭转和 交错( 或叉)排列的。Jozsa(1991)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肌腱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观 察到:肌腱的胶原纤维不仅有纵向的排列,而且有横向和水平的排列,并且形成螺旋结构, 进一步阐明了肌腱的组织结构特性。   肌腱的营养主要依靠血液供应、滑液营养和淋巴液的直接参与。Mayer(1916)就提出:指 屈肌腱外部血管呈节段性分布。肌腱连接处血管延续为肌外膜血管,腱旁血管和腱鞘区处的 腱系膜,而肌腱连接处的血管是由骨膜血管延续而来的。Edward(1946)证实了肌腱内部均匀 分布的纵行血管。每一腱束都有一套纵行血管束的腱内膜包绕。Brockis和Smith(1953)描述 了指屈深肌腱的长短、腱纽,它位于屈指肌腱鞘内的滑膜皱襞,分布于近侧和远侧指间关节 区域处。Zbrodowski(1981)描述了腱系膜在拇指、手指屈肌腱上的血管分布。滑膜从骨面转 至 肌腱背侧部,包绕分布至肌腱的血管。以上研究显示血液供给是肌腱营养重要途径之一。Lu ndborg[1]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研究,对滑液在肌腱修复过程中 的营养作用提出了新 的观点。研究表明,在有滑液存在的环境中,腱细胞可以转变成为纤维细胞。腱表面滑膜存 在滑液可以自由通过的小孔,滑膜下呈网状,腱束之间和腱纤维之间都有间隙,构成了网状 结构,使得滑液可进入肌腱,营养腱纤维。可见滑液扩散也是肌腱的重要营养途径之一。La vrentieva(1974)、Nadeidin(1975)、Guercienov(1985)研究表明肌腱内部的淋巴液循环系 统直接参与肌腱的营养供给,但关于肌腱内部的淋巴回流及血管与滑液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 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无明确外伤史足趾背屈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6例(77侧)无明确外伤史且以足趾背屈功能障碍为主诉的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内容包括:腓肠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胫神经、腓总神经、闭孔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支配肌及椎旁肌的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结果 66例中30例(30侧)腓骨小头处腓总神经卡压,2例(2侧)梨状肌出口处坐骨神经卡压,18例(18侧)神经根处受到腰椎间盘压迫,6例(11侧)累及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6例(10侧)为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4例(6侧)所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神经电生理检测所得结果阳性率为93.9%.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为无明确外伤史引起的足趾背屈功能障碍提供客观的检测指标,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移植术后BDNF在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坐骨神经移植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BDNF mRNA及其蛋白,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DNF mRNA在对照组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内有一定的基础表达,实验组术后1周BDNF mRNA表达开始升高,2周时达高峰,6~8周后逐步下降,至8周时仍高于对照组基础表达量.两组中BDNF蛋白与BDNF mRNA的表达规律具有一致性.结论 坐骨神经移植术后BDNF mRNA及蛋白在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增强,BDNF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保护神经元及促进神经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报告1例全头皮撕脱伤再植成活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方法 2008年1月,收治1例38岁因脱粒机缠绞长发造成全头皮撕脱伤后3 h的女性患者.患者头皮撕脱30 cm×29 cm,颅骨裸露,骨膜基本完整.术中行吻合1条枕后动脉及1条颢浅静脉血管的全头皮再植于术.术后行抗炎、抗凝、改善循环及局部处理等治疗. 结果 术后冉植头皮未见明显肿胀及头皮下积血.14 d左颞区出现16 cm×5 cm头皮坏死,经局部应用EGF 2个月后头皮缺损区瘢痕愈合;其余再植头皮成活.患者获随访6个月,毛发生长良好,头皮恢复部分感觉,外观满意. 结论 吻合血管的全头皮再植是治疗全头皮撕脱伤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60.
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全臂丛撕脱伤是周围神经损伤中的重点、难点,病情复杂,疗效较差.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功能解剖学的基础上,辅以术中电生理技术及胸腔镜等手段,在臂丛神经内、外动力神经源的开发和应用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