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目的 对湖沼地区垸内有螺环境进行分类定级, 以提高查螺工作效率, 实现有螺环境分类管理。方法 方法 选择湖 北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 对其有螺环境按500 m为段进行分段, 采用系统抽样法, 以 50 m和10 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按是否发现感染性螺点、 有无野粪污染对有螺环境进行分类, 统计两村各类有螺 环境处数及面积。收集荆州市近5年来感染性螺点数据, 按钉螺平均密度对有螺环境进行分级, 探索有螺环境级别与感染 性螺点数和有螺框出现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果 荆州市近5年来共有1 967处感染性螺点, 有螺环境级别与有螺框出现率呈 正相关关系 (rs= 0.77,P<0.01), 有螺环境为5级时, 感染性螺点数构成比为3.1%, 有螺环境为2~3级, 感染性螺点数构成 比达56.3%。两试验村共有39处有螺环境, 1、 2、 3类环境分别为1、 18、 20 处, 面积分别为1 080、 51 640、 41 220 m2 。50 m设 框与10 m设框查出的有螺环境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4.667,P>0.05), 但后者查螺用时约为前者的3倍。结论 结论 对垸内有螺环境采用分类定级的查螺模式, 可掌握查灭螺重点。分段定框查螺可节省查螺时间和人力资源, 提高工作效 率, 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的螺情分布现状, 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垸内有螺环境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62.
静脉输液是常见的一种给药方法,同时也是危害较大的给药方法,包括对机体局部和全身的危害。所以,医生在用药时应慎用静脉输液,增加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动态3D CE-MRV在颅内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成像优势及其对颅内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可疑或确诊为颅内静脉病变者36例应用3T磁共振仪及3D TRICK技术行动态CE-MRV检查,9例无颅内静脉病变者同时行2D TOF序列MRV检查.分析动态3D CE-MRV图像,观察颅内深浅静脉系统主干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比较其相对于2D TOF序列MRV的优势;分析动态3D CE-MRV对颅内疾病如静脉窦及静脉血栓、累及静脉的血管畸形、肿瘤和外伤等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与2D TOF序列比较,3D CE-MRV对静脉窦属支、上下吻合静脉及海绵窦等显示更清晰(P〈0.05).动态CE-MRV显示36例受检者大致可分为4种结果:①正常者16例,含静脉发育变异6例;②累及静脉的颅内血管畸形3例;③静脉窦或静脉血栓11例,其中3例为溶栓术后复查显示再通;④肿瘤及外伤6例:脑膜瘤或颈静脉球瘤压迫或侵犯静脉窦者3例;外伤致颅内静脉异常者3例,其中1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窭瘘.结论:动态3D CEMRV对颅内静脉尤其是细小静脉的观察明显优于2D TOF序列的MRV;多时相显影和多方位重组可对颅内静脉变异、静脉畸形和累及静脉的疾患能清晰显示,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分析人群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抗体滴度变化,为制订监测巩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定群前瞻性研究法,以江陵县2014年检出的粪检阳性病人及血检阳性滴度1∶80以上(含1∶80)者为对象,先用吡喹酮2日疗法治疗,于治疗后半年、1年、2年分别采集血样、粪样,进行IHA抗体检测和集卵孵化法检测。结果 2014年粪检阳性病例25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93.23%(234/251);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病例58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89.16%(518/581)。粪检阳性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粪检转阴率分别为99.60%(250/251)、100%(239/239)、100%(234/234),IHA法检测抗体转阴率分别是21.91%(55/251)、64.11%(156/239)和76.89%(193/234);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转阴率分别为38.04%(221/581)、64.11%(359/560)、77.86%(429/551);抗体转阴率进行[χ2]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538、183.412、25.469,P值均< 0.001)。分别对两组人群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进行t检验,治疗前两组人群的抗体滴度几何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576,P < 0.01);治疗后半年、1年、2年两组人群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046、1.165、-0.132,P均> 0.01)。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人群血清中抗体水平消退缓慢,尚需开发特异的诊断技术以满足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3D-FIESTA-C序列在突发性耳聋诊断中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使用GE公司Signa Excite 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在除外5侧听神经瘤及2侧病毒感染外,对3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其余40患侧及25健侧行3D-FIESTA-C序列检查.结果 发现动脉硬化(内耳迷路动脉边缘毛糙,粗细不均)6侧,血管明显较正常粗大5侧,考虑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或/且与之粘连15侧;14侧未找到明确病因.25健侧中9例微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或/且与之粘连.结论 3D-FIESTA-C序列对突发性耳聋血管循环障碍方面的病因诊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CT和多种MRI成像方法在突发性耳聋中的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突发性耳聋最新的诊断标准是2005年济南全国耳科会议修订的,即: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的,听力至少在2个相连频率下降20 dB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耳聋[1].突发性耳聋,其实质是感音神经性聋,从发病部位上,病变可以位于Corti器的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中枢,其中毛细胞病变引起者称感音性聋(耳蜗性聋),如药物中毒性聋及病毒感染者即属于此类,病变位于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者称神经性聋(蜗后性聋),听神经瘤所致耳聋属此类,病变发生于大脑皮层听中枢者称中枢性聋.故致突发性聋的部位在内耳、内听道及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磁共振仿真内镜(MRVE)显示内耳系统的可行性及其正常解剖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53例健康受试者106只内耳行3D FASE重T2WI横断面成像扫描。原始图像传至在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在工作站行透视容积再现(PVR)成像,利用仿真内镜(VE)对内耳进行腔内结构观察。结果 MRVE可详细、明确显示内耳腔内的解剖结构,而且检查过程可以制成录像反复、多方位观察,是一种方便、易行、灵活的无创性检查手段。结论 MRVE可用于内耳膜迷路的腔内结构研究,为MRI发现内耳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研究脊髓持续受压性损伤模型的MR DTI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健康山羊18只,体重20~25 kg,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A、B、C 3组,每组6只.手术显示左侧C3~4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胶囊通过椎间孔向前、向上缓慢插入硬膜外腔,达C3~4椎间盘水平.A、B组术后10 d时经导管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对脊髓进行压迫.A组注水0.3 ml,B组注水0.2 ml,持续压迫40 d.C组为对照组,不注水.进行运动功能评分,行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50 d对受压脊髓进行光镜、电镜等病理学检查.对测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3组动物术前运动功能评分均为5分,脊髓ADC值为(1.23±0.05)×1-3mm2/s,FA值为(0.72±0.05).A组6只羊脊髓受压后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下降,40d时为(1.5±0.4)分;ADC值先迅速降低,5 d时达最低值(0.75±0.04)×10-3mm2/s,后逐渐回升,10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上升,40 d时显著高于正常,达(1.61±0.05)×10-3mm2/s;FA值先迅速降低,1 d时为0.54±0.04,以后继续缓慢降低,40 d时为0.43±0.05;压迫后10 d开始出现T2WI高信号.B组6只羊脊髓受压后运动功能评分轻度下降,40 d时为(3.4±0.5)分;ADC值先轻度降低,1 d时为(1.08±0.04)×10-3mm2/s,后逐渐回升,20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上升,40 d时轻度高于正常,为(1.27±0.05)×10-3mm2/s;受压后FA值先轻度升高,1 d时为0.78±0.05,后逐渐下降,15 d左右恢复正常值,以后继续降低,40 d时轻度低于正常(0.67±0.05),常规MRI未见异常.C组运动功能评分、ADC值、FA值与术前相同.A、B组动物受压脊髓的ADC值、FA值均随时间而变化,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ADC值比较,F=426.7,P<0.01;FA值比较,F=7895.2,P<0.01).A、B组的病理学改变为脊髓组织水肿、变性、坏死,白质内髓鞘板层状结构紊乱.A组病理学改变较B组重.C组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持续压迫脊髓的ADC值和FA值随压迫持续时间的延长有动态变化,并与压迫程度有关系.ADC值变化是降低、恢复正常、升高,较轻压迫FA值变化是升高、恢复正常、降低,较重压迫FA值变化是单纯降低.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脑心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住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调脂药物及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5.00%,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2.5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