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加直腿抬高运动(SLR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143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42例、骶裂孔硬膜外阻滞组(B)55例和骶裂孔硬膜外阻滞加SLRT运动治疗组(C)46例。A组:采用电脑中频和超短波治疗。B组:VitB1100mg、VitB12500μg、地塞米松10mg、2%盐酸利多卡因100mg,以0.9%的生理盐水稀释成30ml,作骶裂孔硬膜外阻滞。C组:骶裂孔硬膜外阻滞,并行伸膝练习和SLRT运动。结果:C组治疗优良率89.13%,3周时,≥50%的疼痛缓解率93.48%,随访1年的复发率4.76%,明显好于A组和B组。结论:骶裂孔硬膜外注射加SLRT运动疗法简单、有效,能持久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预防腰腿痛复发。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不同物理因子促新乌头碱(MA)透皮吸收的效果,同时测定新乌头碱透入量与作用时间的关系。方法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新乌头碱的色谱峰(Y)与含量(X,μg)的标准曲线。选取成年大鼠28只,将其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各组大鼠分别在直流电场、低频脉冲电场、超声场及自由透皮条件下进行离体鼠皮的透皮吸收实验。分离各组大鼠背部皮肤,建立离体透皮吸收模型,采用V-C渗透池,将离体鼠皮置于供药池及接受池之间,角质层面向供药池侧。以含生药3 g/ml浓度的生川乌提取液作为释放液,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各组分别于实验开始后10,20,30,40及50 min时从接受液中取样,根据已求得的Y-X标准曲线测定各取样液中新乌头碱的浓度以及各时间点(t,min)新乌头碱的累积渗透量(Q,μg/cm2)。通过Q-t曲线图求得新乌头碱体外透皮吸收的渗透速率(J,μg·cm-2·min-1),并以此为参数观察不同物理因子干预条件下新乌头碱的透皮吸收状况以及药物透过量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在新乌头碱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开始后50 min内,检测到自由透皮组、超声促透组、脉冲电促透组、直流电促透组的渗透速率J分别为4.168, 6.111,12.268及12.623μg·cm-2·min-1;对各组的曲线渗透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超声促透组和自由透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电促透组、直流电促透组分别与自由透皮组比较,发现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流电促透组与脉冲电促透组比较,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组新乌头碱的累积渗透量均呈持续性增长。结论在体外透皮吸收过程中,超声对新乌头碱的促透作用不大,直流电和脉冲电的促透作用较明显;直流电与脉冲电促透作用两者间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自实验开始后50 min内,其新乌头碱的透皮量均随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别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兔腰神经根经慢性压迫和炎症刺激后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又分为损伤后10d、30d和90d组。取兔尾部的自体髓核组织放入内径1.5mm、外径2.5mm、管壁带孔的硅胶管内,压迫左侧L,神经根,实验组各亚组分别于造模后10d、30d、90d取材,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10d组中,经压迫和炎症刺激后神经根与DRG胞膜水肿,内膜间隙明显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出现变性、坏死及小胶质细胞“嗜神经”现象;DRG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含量减少,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脱落,线粒体肿胀;细胞核常染色质淡染且分布不均匀,核膜皱褶。30d组DRG胞膜稍增厚,节细胞染色不均,部分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DRG溶酶体与滑面内质网含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嵴部分消失,核仁浓缩偏向一侧。90d组DRG胞膜明显增厚,节细胞内纤维样改变:溶酶体及滑面内质网含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核仁浓缩居中。结论 神经根慢性压迫和自体髓核刺激可导致神经组织出现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神经纤维增生等神经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34.
腰椎生物力学(下)岳寿伟4脊髓的生物力学41脊髓的结构特点脊髓无软脊膜包裹时,其特性犹如半流体性粘聚体,包裹软脊膜的脊髓为一具有特殊力学特性的结构。如除去周围的神经根、齿状韧带等各种组织,将脊髓悬吊起来其长度可因自身重量而延长10%,此时若想...  相似文献   
35.
屈曲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寿伟 《颈腰痛杂志》1997,18(4):273-275
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方法之一,可分快速牵引和慢速牵引。快速牵引最早采用中医的人工拉压法,后又发展成机械传动的快速牵引,最近几年有研究者根据中医的斜板和旋转将机械传动的快速牵引床改造成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又叫三维多功能牵引式或多方位牵引)床。本文就该疗法作一简要综述。牵引床特点屈曲旋转快速牵引床主要由控制部分和床体部分组成。控制部分是一台微机和控制箱,治疗的屈曲度数、旋转角度和牵引距离等参数均从微机键盘输入,再由程序转换成图形,显示于荧光屏上。控制箱是微机和床体的中介部分,它将输入的参数传送…  相似文献   
36.
屈曲旋转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影响的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寿伟  刘树伟 《现代康复》1998,2(9):928-929
目的:探讨腰椎前屈旋转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影响。方法:青壮年男尸10具.取腰骶段置入-20℃水柜中冰硬,用电动断层带锯制戚脊柱区腰骶段断层标本。矢状断层标本每具切成6片.分别经两侧的推间管外孔、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和正中矢状面。冠状断层标本每具切成4片,分别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管和椎弓根。将制作好的断层标本常温下复温,固定于自制牵引器上.使L4~5间隙对准牵引间隙。先进行牵引、再成角,然后骶骨旋转。牵引距离0~50mm,成角度数0~18°.左右旋转角度0~10°。摄片观察矢状面L4~5、L6~S1矢状面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冠状面关节突关节、黄韧带、神经根在上述动作下的变化。结果:矢状面断层水平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管(孔)增大,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关节间隙增宽。牵引的同时腰椎前屈椎间隙后部增宽.椎间盘后突、黄韧带拉紧.椎间孔上2/3(神经根所在位置)增大.而下1/3由于椎间盘后突相对变小.此时若再加骶,向同侧旋转.椎间孔相对变小.关节突关节间隙进一步加大;骶,向对侧旋转.椎间孔变大.关节突关节受挤压。冠状面断层牵引时关节突关节增宽.前屈时关节间隙进一步增宽.黄韧带拉紧.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牵伸向上滑动,此时骶,向同侧旋转,关节间隙由于上下关节突的旋转运动使间隙变大,黄韧带牵伸.对侧旋转时也出现上述情况.但不如同侧明显。结论:屈曲旋转牵引可通过纠正关节突关节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解除神经根在腰神经通道内的卡压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受压模型,观察在恒定压力下培养24h和48h后神经元形态和活性的变化,评价这种神经元压力培养模型的优缺点。方法将培养的新生大鼠DRG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受压24h组、受压48h组,在80mmHg压力的密闭环境中培养相应时间后观察各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和电镜下形态学特点,并用MTT法分析各组神经元细胞生长活性的改变。结果加压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DRG神经元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超微结构示48h组和24h组较正常组线粒体肿胀明显,粗面内质网缩短、变少,游离核糖体增多,部分核固缩,神经元代谢水平下降,MTT法比较加压前、后各组细胞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压培养未使细胞活性发生显著改变,此模型可观察机械压力单一因素对神经元的影响,有望成为一种在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机械压力对DRG神经元的影响的有效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38.
<正>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腰骶部的急性或慢性疼痛,部位通常是指肋骨下缘与臀下皱褶之间的疼痛~([1]),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这些疼痛可能与肌肉、韧带、关节、椎间盘、椎体与神经功能异常有关。关于LBP的命名国内尚未统一,"腰痛"、"下背痛"、"下腰痛"、"腰背痛"  相似文献   
39.
超短波影响神经源性疼痛时nNOS和NMDA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神经源性疼痛时兔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和脊髓后角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受体)阳性表达的特点以及超短波对其的影响,从而探讨超短波治疗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纯种成年兔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5),损伤模型组(n=15)和超短波治疗组(n=15)。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定量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10d、30d和90d)DRG和脊髓后角内nNOS和NMDA受体阳性表达的分布特点。结果:术后10d时模型组和治疗组手术侧DRG和脊髓后角内nNOS阳性表达增多,NMDA受体阳性表达在DRG内降低;90d时治疗组nNOS和NMDA受体表达已基本接近正常,而模型组nNOS和NMDA受体仍未恢复正常。结论:超短波治疗可改变神经源性疼痛时DRG和脊髓内神经元表达上调的nNOS和表达下调的NMDA受体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NMDA受体-NO系统发挥缓解疼痛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调查山东省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现状,并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规范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降低输液使用率。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山东省内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应用的相关情况。调查内容包括2021年1月1日至5月31日时间段内总出院人次、脑卒中患者出院人次和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使用情况(包括静脉输液药物、原因、输液时间、用药天数等);静脉输液对康复治疗效果、脑卒中并发症和住院费用等的影响,以及所在医院对降低静脉输液率的态度和有效措施等。收集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山东省康复医学科脑卒中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为31.72%,静脉输液药物种类以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为主。输液时间短对功能恢复未产生不良影响;输液时间长会影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功能恢复,导致其并发症增加。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日均费用较无静脉输液患者显著减少,药占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与无静脉输液脑卒中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静脉输液提高了药占比,且长时间输液影响功能恢复,对康复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应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静脉输液使用率,规范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