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后超短波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后次日开始应用超短波共治疗 1 0次的效果。方法 纯种新西兰成年兔 2 8只 ,4只作神经定位解剖 ,其余 2 4只全部做手术造成腰神经慢性压迫 ,随机分成 2组 ,未处理组和超短波组 ,每组又分 1 0d组、30d组和 1 80d组。压迫模型 :将硅胶管从椎间外孔缓慢塞入椎间管内 ,压迫腰 6和腰 7左侧神经根直到实验兔被处死 ,右侧为自身对照侧。电生理测定潜伏时 (latency,Lat)和神经传导速度 (nerveconductionvelocity,NCV)。脉冲超短波于手术后的次日开始应用 ,无热量 ,1 0min,对置 ,治疗间隙 3cm ,每日一次 ,共 1 0次。结果 未处理组中 1 0d组神经根手术侧与非手术侧比较 ,潜伏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差异 ;而 30d组与 1 80d组的潜伏时显著延长、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超短波治疗的神经传导速度 1 0d组的 1 2 .31± 2 .41m/s逐渐恢复到 1 80d组的 1 6.78± 1 .36m/s(t=3 .2 4 ,P <0 .0 5) ,与非手术侧的 1 7.69± 1 .2 4m/s基本无差异 (t=0 .1 8,P <0 .0 5)。而未处理组的神经传导速度为 1 1 .2 6±1 .2 5m/s,虽有逐渐恢复的趋势但仍明显慢于非手术侧的1 8.0 7± 1 .36m/s(t=3 .65,P <0 .0 5)。结论 腰神经根慢性受压后 ,由于其可塑性 ,存在自行恢复的能力。若早期应用超短波治疗能及  相似文献   
162.
163.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分别记录正常组大鼠DRG及CCD组、CCD+钌红(RR)组、CCD+佛波醇(4α-PDD)组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情况。结果: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n=30,P0.05);CCD组可以记录到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放电率约为67%,而正常组DRG的异位放电率约为4.5%;以TRP家族阻断剂钌红(RR)10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神经元异位放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明显下降(n=10,P0.05);以TRPV4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4α-PDD)1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异位放电频率和波幅均明显增加(n=10,P0.05)。结论:CCD后受损DRG可出现异位放电,TRPV4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  相似文献   
164.
目的:观察颈部脊髓损伤(SCI)后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完全性颈部SCI和不完全性颈部SCI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20例完全性颈部SCI患者、20例不完全性颈部SCI患者以及20例正常成年男性的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隐神经的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1)运动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末端运动神经潜伏期(DML)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都低于10%;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率都高于20%,且完全性损伤组CAMP异常率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5)。(2)感觉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为0。结论:颈部SCI患者双下肢运动神经存在轴索变性,完全性损伤比不完全性损伤更重,感觉神经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65.
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急性脑梗死患何时开始康复,目前尚有争议,为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作此对比研究。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每组34例,以2-4周康复为晚期康复组。3组患人院时、康复训练后1,3月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 3组患康复训练后ADL评分均显提高,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超早期和早期康复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超早期康复组治疗效果优于早期康复组,而且无一例病情加重。结论 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提高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后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4(TRPV4)下游信号分子及其在痛觉过敏中的机制。方法:鞘内分别注射TRPV4拮抗剂钌红(RR)、TRPV4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L-NAME,检测CC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itrite)含量变化,并观测热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PWL)的变化。结果:鞘内分别注射RR、TRPV4 AS ODN和L-NAME后,均能够显著降低CCD大鼠DRG内亚硝酸盐含量(P<0.05),CCD大鼠的热痛敏行为也能够显著改善(P<0.05)。结论:TRPV4及其下游信号分子NO参与介导CCD大鼠的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67.
<正>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将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1])。经口到胃的通道中的任何疾病均可引起吞咽障碍,如口咽腔、食管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咽肌无力等~([1])。脑干损伤是最常见的引起吞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引起的吞咽障碍中,环咽肌失弛缓是常见原因。我们采用食管球囊造影联合CT引导,进行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成功治疗脑干损伤后顽固性吞咽障碍1  相似文献   
168.
多方位牵引床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方位牵引床在牵引、屈曲成角、摆动和旋转时的力学原理。方法:先对牵引床的每一动作结合图示作力学分析,再分析和计算组合动作下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床体前部可以沿y轴正向在xoy面内移动;可以分别以CD为轴在xoy内摆动。床体后部分别以EF为轴和以y为轴转动。动作组合完成时各参数间相互影响。由于人体组织并非刚性连接,腰部躯体在牵引过程中与床之间有相对滑动,故实际上的ST<SP。在治疗中,腰椎间盘同时受到扭转M和拉伸F两个力的作用,M和F分别随牵引距离和志角度的不同而变化。结论:多方位牵引床的动作在组合完成时各参数间相互影响,在治疗时椎间盘受到的扭矩和牵引力随牵引距离和旋转角度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9.
李进福  张杨  岳寿伟 《中国康复》2016,31(4):255-25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76.7%,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症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定量分析最大吸气后静态屏气时间对前臂和小腿皮肤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12例,于最大吸气后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静态屏气(随机分为10、20和40 s以及尽可能最长时间屏气),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测量前臂和小腿皮肤血流量,并分别于屏气前、中、后计算皮肤平均血流量,起始潜伏期和恢复潜伏期.结果 不同时间长度的静态屏气均可明显降低前臂和小腿皮肤血流量(P<0.01),而且屏气时间长度对血流量下降幅度、起始潜伏期和恢复潜伏期均无影响(P>0.05).屏气时前臂处平均皮肤血流量和血流量最小值明显低于小腿处(P<0.05);然而前臂处起始潜伏期(4.41±0.44)s和恢复潜伏期(5.95±0.59)s均明显短于小腿处起始潜伏期(4.83±0.70)s和恢复潜伏期(7.33±0.91)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态最大吸气后屏气可明显降低皮肤血流量,降低程度与屏气时间长度无关;由屏气激活的前臂处交感性缩血管神经活性高于小腿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