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15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91.
【摘要】 目的 应用超声向量血流标测(VFM)技术评价Graves病(GD)快速射血期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GD患者83例病例组,并按心率(HR)分为两组:HT1组40例(HR 100次/分),HT2组43例(HR≥100次/分);对照组: 健康志愿者40例。在机测量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前后径(LVDD)、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二尖瓣心房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A)、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并计算出E/A以及E/e;采用Simpsonn双平面法测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三组快速射血期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峰值流量(Fs)、负向总流量(SQ)、峰值流速(Vs);并将三节段Fs、SQ、Vs均值与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T1组与HT2组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Fs、SQ、Vs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HT2组相关参数均高于HT1组(P<005);Fs、SQ、Vs与FT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0381、0390(P<001),与FT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1、0484、0470(P<001),与LV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0416、0464(P<001)。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GD患者快速射血期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GD患者心率正常时左心室腔内血流量与血流速度已经增快,此时应进行干预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左心室腔内血流量及血流速度与FT3、FT4和LVEF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M235T)、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D)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 者发生左心室肥厚(EH LVH)的基因协同效应。方法 对中国四川籍汉族人群中109例EH患者,采用聚合酶 链反应(PCR)以及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ACE(I/D)、AGT(M235T)基因多态性;利用超 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LVM)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EI)。结果 ACE(I/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频 率在EH LVH组中明显增高(χ2=4.69,P=0.030),男性EH患者中,ACE(I/D)基因型构成比与LVH有关联(χ2 =9.55,P=0.008),协同存在AGT TT时,ACE(I/D)基因多态性与EH LVH有关(χ2=6.22,P=0.044),且D等 位基因在EH LVH明显增高(χ2=6.91,P=0.009),该类EH患者发生LVH的相对危险度增高(OR:2.50,95% CI:1.25~5.00)。结论 ACE(I/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可能是LVH的独立危险因子,ACE基因多态性与 AG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协同效应表明,同时携带AGT TT型时,具有ACE(I/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的EH患 者更易发生LVH。  相似文献   
19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导致中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首要因素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子,斑块破裂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启动环节.尽管国内外医学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缺乏可靠技术对特定斑块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和诊断.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4.
目的采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室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2只健康比格犬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集缺血前后左心室二尖瓣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动态二维灰阶动态图像;获取左心室不同水平各节段缺血前后心内膜下心肌周向应变、径向应变、旋转角度与径向位移;分析同一节段心肌周向和径向应变与旋转角度的相关性,及两个相邻节段心肌周向应变差值(Acs)与相应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和径向位移的相关性。结果缺血前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同一室壁周向应变、旋转角度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增大,缺血后这一力学状态发生改变,其中前间隔基底段周向应变大于心尖节段(P〈0.05),后间隔中段周向应变大于心尖节段(P〈0.05);后壁基底段旋转角度大于中段(P〈0.01)、下壁中段旋转角度小于心尖节段(P〈0.05)、前间隔中段旋转角度小于心尖节段(P〈0.05)。缺血前心尖水平切面相邻两个节段心肌ACS与其相应节段心肌的旋转角度呈线性相关(r=0.609~0.739,P〈0.05或P〈0.01);缺血前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同一室壁乳头肌水平节段与基底水平节段心肌△CS与其乳头肌节段心肌的径向位移呈线性相关(r=0.657~0.852,P〈0.05或P〈0.01),缺血后相关性消失。结论缺血前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相邻两个节段间的△CS与对应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径向位移的线性相关提示,相邻丽个节段心肌间的△CS与心尖节段旋转运动以及左心室心腔向心性收缩密切相关。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状态异常改变是左心室重构的重要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5.
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uson Sequoia512型和Acuson SequoiaC25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21例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超声及临床表现。在左心室长轴切面、左心室短轴切面、左心室二腔心切面、胸骨旁和心尖四腔心切面等多个切面,分别使用二维灰阶、M-型、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进行检查。重点观测室壁心肌结构及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致密化不全表现:(1)左心室壁内从心尖到乳头肌水平探及蜂窝样心肌构造,蜂窝样心肌窦隙随心动周期紧缩或展开;(2)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左心室内血流进人心肌间的窦隙内。舒张末期左心室前后径(594-12)mm,明显增大13例,最大者左心室前后径高达92mm。EF为44%士15%,其中低于50%11例,最低者EF仅18%。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其中重度6例,中度2例。合并肺动脉扩张6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心力衰竭10例,心脏杂音2例,心律失常2例。通过家族筛查发现4例患者。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对左心室致密化不全进行房室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评价,有助于明确心力衰竭病因并协助治疗,同时也有助于筛查左心室致密化不全家族。  相似文献   
19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藏族人群肝棘球蚴病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随机选取经超声诊断为肝棘球蚴病的高原地区藏族患者113例,其中多房棘球蚴组(AE组)62例,细粒棘球蚴组(CE组)51例,另选同期生活于同一地区且经超声检查未发现肝脏病变的藏族居民49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比较各组右心结构和功能相关参数,统计肺动脉压力增高比率。结果 AE组和CE组右室前后径、右室横径、肺动脉前向血流速度、肺动脉前向血流压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E组与CE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组舒张早期三尖瓣血流速度与三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组和CE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E组、CE组和对照组肺动脉压力增高比率分别为38%、35%和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可检出高原地区藏族人群肝棘球蚴病患者右室缩小和右心舒缩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7.
患儿女,14岁。因发绀、活动后心悸10年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min。上肢血压110/80mmHg(1mmHg=0.133kPa)。下肢血压160/90mmHg;发育不良,身高1.38m,体重26kg;口唇发绀,球结膜充血,杵状指、趾,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 回流征阳性,肝肋下2cm;心前区未见局限性降起,心尖搏动位于第6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cm处,不弥  相似文献   
198.
本研究应用多普勒组织显像技术以正常人检测结果为基础,评价心绞痛、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肌缺血和梗塞的部位及程度。同时将其应用于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以上评价结果均与ECT~(99m)Tc心肌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多普勒组织显像显示缺血和硬塞部位心肌存在与正常心肌不同的异常速度和加速度分布,此分布有明显边界。多普勒组织显像在较低药物负荷剂量下显示了轻微的室壁异常运动及其变化。多普勒组织显像所示心肌缺血和梗塞部位与ECT检测心肌缺血和梗塞部位的吻合率分别为67%和80%;辅助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试验所示心肌缺血和梗塞部位与后者的吻合率为86%。结果表明:多普勒组织显像能够较为准确、直观地反映心肌缺血和梗塞的部位和程度,从而提高了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的准确性和效率。进一步控制多普勒组织显像的影响因素是提高诊断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9.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和2D-TEE、CTA和术中X线造影在左心耳(LAA)形态、大小评估及指导封堵器型号选择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43例拟行LAA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行TEE,清晰显示LAA并于0°、45°、90°和135°分别测量其开口最大径和最大深度值;于LAA显示最清晰切面启动3D-ROOM模式测量开口最大径、最小径,并将其与2D-TEE、CTA和X线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D-TEE测量LAA开口最大径与2D-TEE、术中X线造影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A测量LAA开口最大径明显大于3D-TEE、2D-TEE和X线造影测值(P<0.01);2D-TEE于90°和135°测量LAA最大深度值与CTA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中X线造影比较,仅在13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TEE测量LAA开口最大径与2D-TEE各角度、CTA和X线造影测值呈明显正相关(r=0.70~0.77、0.57、0.58,P均<0.01);2D-TEE各角度测量LAA开口最大径与CTA、X线造影测值均存在相关性(r=0.57~0.71,0.45~0.51;P均<0.01);3D-TEE、2D-TEE、CTA及X线造影LAA开口最大径与封堵器大小均呈明显正相关且(r=0.93、0.70~0.77、0.57、0.47,P均<0.01)。结论 3D-TEE与2D-TEE、CTA和X线造影相比,3D-TEE对于封堵器大小的选择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平板运动负荷超声心肌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无冠状动脉相关病史、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平板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的体检者58例。应用斑点追踪软件分析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状态常规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E峰值、A峰值,二尖瓣侧壁瓣环运动曲线e、a、s值,计算E/A,e/a,E/e,并对整体和节段(17个)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和纵向峰值应变达峰时间进行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状态比较,计算经心率校正后的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应变达峰时间比值。 结果LVESVI峰值较静息时减小[(6.4±2.1)m3/m2 vs(14.7±3.6)m3/m2],峰值期二尖瓣环s峰值较静息时明显增高[(0.21±0.27)m/s vs(0.12±0.0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左心室节段除后壁和下壁基底段外,峰值应变在负荷运动峰值期较静息时均明显增加(P均<0.05),静息和运动负荷峰值期的应变绝对值均是心尖部最高[(24.9±3.2)%,(33.9±3.7)%],与基底段和中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运动负荷峰值期各节段达峰时间均较静息期明显缩短(P均<0.01),心尖段峰值期达峰时间最短[(215.9±35.6)ms],基底段峰值期达峰时间最长[(237.8±43.4)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息与运动负荷峰值状态经心率校正后的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比值为2.3~3.0。 结论负荷状态的应变及达峰时间参数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负荷前和负荷后均可独立反映心肌功能状态,可为不同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