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79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 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实时同步观测正常左心室壁局部心肌组织运动及相邻位点腔内多普勒血流速度频谱,评价舒张期左心室壁节段心肌应变与相邻流场压差的时空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脉冲波多普勒/组织多普勒(PW/TDI)频谱技术对86例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受试者的二尖瓣处及左心室3个标准心尖长轴切面各室壁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进行定量观察,并分析舒张期正常左心室局部心肌应变与相邻血液流场压差的时空关系.结果 ①左心室壁各节段舒张早期和晚期心肌运动峰值速度以及相邻腔内位点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由基底、中段至心尖逐步减低(P <0.01).②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具有相关性(r =0.418,P<0.001).正常人各室壁节段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相邻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整体r =0.412,P<0.001;后间隔r=0.610,P<0.001.③左心室室壁部分节段心肌长轴应变与相邻血液流场压差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后间隔r=0.319,P<0.005.结论 左心室各节段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与相邻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以及部分节段心肌长轴应变与血液流场压差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关系的建立有可能为临床早期精确评价左心室流固耦合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2.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成年及老年恒河猴颈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筛选评价实验动物早期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方法将26只健康恒河猴按年龄分为老年组20只和成年组6只,麻醉状态下对双侧颈动脉及腹主动脉行超声检测。结果恒河猴老年组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管径(Ds)、舒张期最小管径(Dd)及内-中膜厚度与Dd比值,颈总动脉窦部Dd、颈内动脉Dd均增大,椎动脉Ds减少;颈总动脉、颈总动脉窦部及颈内动脉僵硬度、弹性系数均增高,顺应性均降低,与恒河猴成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总动脉D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顺应性及内-中膜厚度与Dd比值,颈动脉窦部顺应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年龄有较强相关性(│r│≥0.6,P0.05)。结论超声可以评价老年恒河猴颈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其中颈总动脉D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顺应性可作为超声早期评价实验动物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3.
超声评价不同心脏起搏位点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起搏位点及不同起搏位点组合行犬心脏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只,随机进行右心耳(RAA)起搏、右心室心尖(RVA)起搏、右心室间隔(RVS)起搏、左心室侧壁(LVL)起搏、左心室心尖(LVA)起搏、左心室间隔(LVS)起搏、右心室间隔 左心室侧壁(RVS LVL)起搏、右心室心尖 左心室侧壁(RVA LVL)起搏,在窦性心律(SNR)和每种起搏状态下稳定5 min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腔室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功能指标,每个参数均在3~5个心动周期测定并取平均值,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RVA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量(LVSV),较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减低(P<0.05);LVA较LVL起搏状态下的LVEF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 LVL较RVA LVL起搏状态下的LV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状态下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最小,与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L起搏状态下的LVEDV最大,但与SNR状态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起搏、双室起搏状态下与SNR状态下相比心腔容量、射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心室心功能减低,左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能够获得较佳的心功能状态,是心脏较理想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64.
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在犬心脏起搏电极置放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灰阶成像引导犬心脏起搏电极精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3-DE)为主要影像学监测技术,引导6例犬心包吊床模型右心室室间隔、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室间隔及左心室心尖起搏电极置放.结果3-DE在较短时间内引导电极到达目标位置,减少了X线曝光的幅射时间和剂量.3-DE能清晰显示起搏电极与心脏特定结构及心内膜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3-DE有助于心脏起搏电极的置放,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5.
背景:急性心肌缺血后跨壁峰值应变的改变不仅出现在梗死区域,而且出现在顿抑区域.但对顿抑区域的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层心肌的跨壁力学特征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目的:实验拟应用应变成像评价犬急性心肌缺血顿抑区不同层次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并观察其跨壁力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7-10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完成.材料:雌性Beagle实验动物犬11只,平均体质量11.5 kg,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方法:在组织速度成像条件下,基础状态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3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同步记录心电图,存于TDI-Q工作站.在缺血基础状态下,采集左心室短轴切面心尖水平的3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图像,同步记录心电图,存于TDI-Q工作站.主要观察指标:基础状态、缺血后顿抑区的节段整体及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medium,mid)及心外膜下心肌的径向峰值应变及达峰时间.结果:Beagle犬2只死于室颤,9只成功制成缺血模型.①顿抑区心内膜下心肌峰值应变(Ssubendo)与基础状态值相比降低(P<0.05),中层心肌峰值应变(Smid)与基础状态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外膜下心肌峰值应变(Ssubepi)比基础状态值增高(P<0.05);节段整体达峰时间(Tsegement)以及各层次达峰时间(Tlayera)延长(P<0.05).②基础状态Ssubendo及Smid分别与其节段整体的峰值应变(Ssegment)有较好的相关性(rSsubendo vs Ssegment=0.617,rSmid vs Ssegment=0.556,P均<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顿抑区域呈Ssubendo降低、Ssubepi增高和Tlayers延长,该跨壁力学状态是缺血区域和非缺血区域不同层次心肌力学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推测此力学状态是决定心室重构进程以及最终向缺血性心肌病演变的重要触发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6.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心肌节段容积与收缩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节段心肌容积与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非高血压性HCM患者22例为HCM组,体检健康者22例为对照组,于心尖四腔观RT-3DE获得左室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时间曲线,分析左室节段收缩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LVEF。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房前后径和室间隔厚度增大,基底段水平前间隔、后间隔,乳头肌水平前壁、前间隔,心尖段水平前壁、间隔LVEF均降低,基底段水平、心尖段间隔及下壁的节段ESV减小(均P<0.05)。两组节段EDV与节段LVEF无相关性;对照组乳头肌及心尖段水平室间隔的ESV与LVE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77,-0.501,P<0.05);HCM组乳头肌水平下壁、侧壁和心尖段下壁、下侧壁ESV与LVEF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9、-0.426、-0.441、-0.424,P<0.05)。结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非高血压性HCM患者左室节段心肌功能隐匿性受损,局部异常肥厚节段心肌的收缩功能明显减低;非肥厚区心肌节段容积变化影响节段LVEF。 相似文献
167.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strain imaging,STI)是一种新的超声心动图功能成像技术。本文对其主要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重点阐明该技术在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单纯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微创外科治疗术前筛查、术中引导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继发孔型ASD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于TEE引导下进行微创外科封堵治疗。术前采用TTE筛选合适病例;麻醉状态下采用TEE再次评估ASD大小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放置,同时实时动态评估封堵效果;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采用TTE评价心内结构及功能。 结果130例单纯性继发孔型ASD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1.5%(119/130)。其中34例(26.0%,34/130)主动脉后壁对侧残边短小ASD患者中33例封堵成功;27例(20.6%,27/130)房室瓣侧残边短小ASD患者均封堵成功;12例(9.1%,12/130)心房后顶部侧残边短小ASD患者均封堵成功;14例(10.8%,14/130)后下缘残边短小ASD患者中6例封堵成功;6例(4.6%,6/130)双孔或筛孔型ASD患者中4例封堵成功;其余37例(28.5%,37/130)周围残边≥5 mm的ASD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1例封堵不成功的ASD患者均改行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修补术,其中后下缘残边≤4 mm者8例,主动脉后壁对侧残边短小者1例,筛孔型ASD 1例,双孔型ASD 1例,且两孔间距离>8 mm。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随访,119例封堵成功ASD患者均无房室阻滞、残余分流、瓣膜损伤及封堵器脱落发生。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经胸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ASD患者有重要且可靠的作用,尤其是残边短小难堵型ASD患者。 相似文献
169.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起病隐匿,往往被大多数患者所忽视。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血管损伤对于有效临床治疗干预和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是近年来逐步应用于评估心肌功能损伤的一种新的超声成像技术。本文综述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类风湿关节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推进该项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早期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0.
目的运用双频谱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二尖瓣乳头肌与附着室壁心肌机械力学时空关联性。 方法选择2012年5至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异常,无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12名。应用双频谱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于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或心尖四腔心切面和心尖二腔心切面同步获取左心室二尖瓣前外侧乳头肌(APM)、后内侧乳头肌(PPM)中段及其乳头肌基底部所附着心室壁的心肌组织运动速度频谱,在同一心动周期内同步测量对应两位点心肌组织运动速度收缩期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以心电图R波峰尖为时间起点,记录其对应达峰时间St、Et、At。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APM、PPM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心肌组织、APM与PPM的s′、e′、a′、St、Et、At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APM、PPM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心肌组织s′、e′、a′、St、Et、At的相关性及APM与PPM的St、Et、At的相关性。 结果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心肌组织比较,APM的e′、a′均较高、s′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5、7.76、2.65,P均<0.01);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心肌组织比较,PPM的e′、a′均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4、3.31,P均<0.01);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基底部附着室壁心肌组织比较,APM、PPM的Et较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7、-8.36,P均<0.01);St、A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APM比较,PPM的s′较低,St较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7.34,P均<0.01);而e′、a′、Et、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M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s′、e′、a′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0.77、0.66,P均为0.000);PPM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s′、e′、a′也均呈显著正相关(r=0.86、0.81、0.79,P均为0.000)。APM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St、Et、At均呈显著正相关(r=0.80、0.98、0.98,P均为0.000);PPM与其基底段附着室壁St、Et、At也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0.99、1.00,P均为0.000)。APM与PPM的St、Et、At均呈显著正相关(r=0.34、0.91、0.88,P均为0.000)。 结论左心室APM、PPM与其附着室壁心肌运动状态存在一致的时空变化规律,两者间舒张期和收缩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存在差异;两组乳头肌间舒张期心肌峰值运动速度和达峰时间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和相关性,收缩期心肌运动状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