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 探讨全容积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时间曲线参数早期诊断阿霉素(ADM)致兔心肌损伤及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 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周静脉注射ADM 2 mg/kg体质量,分别于注射前(A组)、注射后2周(B组)、4周(C组)、6周(D组)进行超声检查,每组兔注射ADM的总剂量为0、4、8、12 mg/kg体质量。采用二维超声于左心室长轴切面舒张期末测量左心房、左心室前后径,采用三维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ESV),计算射血分数(EF)。获取17个心肌节段在1个心动周期的左心室容积-时间变化曲线、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成像“饼图”,以及左心室16节段不同步参数,包括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16-SD)、最大时间差值(Tmsv16-Dif),及经心动周期的校正值Tmsv16-SD%、Tmsv16-Dif%。超声检查完毕后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4组间Tmsv16-SD、Tmsv16-Dif、Tmsv16-SD%、Tmsv16-Dif%及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值D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改变主要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B组局限于心内膜下心肌,C组达中层心肌,D组达心外膜下心肌。结论 全容积三维超声在心力衰竭早期阶段即可检出兔左心室不同步参数的变化,为检测心肌损伤及早期心力衰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下腔静脉瓣(EV)冗长的意义及其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EV冗长患者(EV冗长组)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资料,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EV冗长组中3例左心房增大,1例右心房增大,13例(13/28,46.43%)伴有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期前收缩(APC)7例(7/28,25.00%),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各2例,心房颤动1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10~20岁青年患者中有3例伴发APC;对照组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各1例,左心房增大1例,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EV冗长组较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高(P<0.05),心脏结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V冗长可能为引起APC的原因之一,超声诊断EV冗长有助于临床确定心律失常病因.  相似文献   
153.
154.
心脏黏液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目前对心脏黏液瘤的认知水平仍然有待提升,亟待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基础、影像和临床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建立基于基础、影像和临床研究的系统性心脏黏液瘤超声诊断技术方法,并主动在临床实践加以应用,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预后判断的可靠性,指导制定更为精准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为临床评价CRBBB患者左心室心肌力学及功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11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CRBBB患者31例,另选取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VVI技术获得所有受试者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sc)、旋转角度达峰时间(Tra)。计算左心室18节段心内膜下收缩期纵向、径向、环向应变及旋转角度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Tsr-SD、Tsc-SD、Tra-SD作为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环向及旋转运动不同步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健康对照组与CRBBB组Tsl-SD、Tsr-SD、Tsc-SD、Tra-SD差异。结果 CRBBB组左心室壁收缩期不同步指数Tsl-SD、Tsr-SD、Tsc-SD、Tra-SD分别为(27.65±6.78)、(32.63±11.82)、(42.81±9.72)、(37.01±7.73)m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55±6.99)、(26.63±6.70)、(30.53±8.71)、(27.67±7.11)ms,但仅Tsc-SD、Tra-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1、4.980,P=0.000),Tsl-SD、Tsr-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BBB患者左心室周向及旋转运动不同步;VVI技术可反映左心室收缩期不同方向机械运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犬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前壁心肌力学状态,评价起搏导致的局部心肌力学状态重构。方法将8只健康雌性比格犬分为对照组和右心室心尖起搏组,每组4只。分别采集两组无起搏和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前壁标记点处连续3个心动周期二维超声灰阶图像,脱机应用STI软件对图像上标记位点处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应变进行分析,获取力学参数,同时测量起搏前、后等容收缩期时间。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心室心尖起搏后等容收缩期较对照组持续时间延长(P<0.01)。标记点处各层次应变值与位移值起搏前后具有不同程度差异,部分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位点应变与位移方向起搏前、后相反,主要体现在室间隔和心尖部。结论犬右心室心尖起搏后等容收缩期延长;犬心肌力学状态异常重构即刻产生并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7.
超声医学远程诊断及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用于超声医学的远程诊断与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方法:应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技术,开发了适合超声医学图像特点的基于小波变换的压缩与上传组件和超声医学图像处理的软件平台,研究了使本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相兼容的信息交换与存储技术(DICOM),并对这两方面进行了整体的设计。结果:建立起本系统的WWW服务器和相应的病历管理与图像处理软件平台。结论:采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建立一套费用低廉、易于应用与维护的超声远程诊断与质量控制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8.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DE 和 M 型测量我院1987~1988年住院肺心病患者66例(本研究根据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家会议修订标准)和对照组88例的心腔大小和左室功能,现报道如下。一、对象及方法(一)对照组:男66例,女22例。无肺部和心脏病史,体征、X 线、UCG、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肺心病。  相似文献   
159.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不可逆转的结局,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全球性疾病.肝硬化性心肌结构和功能损伤是肝硬化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收缩力下降,尤其在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刺激试验下更为明显,并有左心室室壁增厚伴舒张功能障碍.这一心血管系统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特殊异常状态被称为肝硬化性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1].早在1953年,Kowalski等[2]就已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静息性心动过速、肢体远端温暖、脉压差增大、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等高血流动力循环的表现.由于其发病隐匿,肝硬化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又以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所占比例最高,故临床医师并未对肝硬化性心肌病给予过多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报道肝硬化患者在肝移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和外科经腔静脉分流术术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上述严重临床并发症使得肝硬化所导致的心脏功能异常逐步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随着肝移植病例的不断增加,已经确定CCM所导致的心力衰竭是排异反应和感染之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3].近年来有报道认为CCM可能是发生腹水和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大手术或肝移植术后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4].因此,早期检出肝硬化所导致的外周循环障碍和心脏功能异常对肝硬化患者后期更为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0.
多普勒组织显像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普勒组织显像(DTI)检测了30例正常人和59例高血压病人舒张期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频谱,并与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尖瓣瓣环DTI速度频谱为负向双峰,正常人组e峰均高于a峰,高血压组e峰低于a峰,高血压组a/f值均大于1.0,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5);高血压组内DTI速度频谱较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类型单一,两者a/e值和A/E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系数低(r=0.29)。结果表明:二尖瓣瓣环DTI速度频谱可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较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敏感且影响因素少,是一项有前途的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