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1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112.
胚胎心脏发育情况与胚胎及其出生后的预后密切相关,对胚胎心脏发育关键步骤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应用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正常犬收缩期左事整体和节段容量及压力变化,评价不同电机械兴奋顺序时左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与同步化程度.方法 19只开胸比格犬模型,分别在基础状态(BASE)和右心耳(RAA)、右室心尖(RVA)、左室侧壁(LVL)、左室心尖(LVA)起搏状态采集左室全容积图像;同步记录左室流出道收缩末压力(ESP);脱机分析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计算整体及17节段射血分数(EF)、节段容积同步化指数(SDI)、左室收缩期压力平均上升速率(+dp/dt)和舒张期压力平均下降速率(-dp/dt).对各参数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①RVA组左室整体EF、ESP、+dp/dt、-dp/dt较RAA组减低,SDI较RAA组增大(P<0.05);LVL组及LVA组整体EF与RAA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dp/dt、-dp/dt均较RAA组减低,SDI均较RAA组增大(P<0.05).②LVL组及LVA组EF均较RVA组增高,LVL组SDI较RVA组减低(P<0.05),LVA组SDI与RV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VL组整体EF、SDI、ESP、+dp/dt及-dp/dt与LV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A组间隔、心尖节段EF较LVL组减低(P<0.05).④RVA组前、后间隔、心尖(除侧壁外)节段EF较RAA组减低(P<0.05);LVL组侧壁、前壁节段EF较RAA组减低;LVA起搏组前壁、前间隔、心尖节段EF较RAA组减低(P<0.05).⑤左室容积与压力参数间未能建立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RAA起搏左室整体及少数节段收缩功能低于窦性心律;RAA起搏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优于心室起博;LVL起搏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优于RVA起搏;心室起搏后,起搏位点周围左室节段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4.
心腔内血液流场及流体力学状态的可视化观察及量化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期以来,精确可靠的心脏功能评价一直是心脏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任何心脏疾病的发生必将首先导致心脏功能的异常,而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同步、顺序和有效动态变化过程是正常和异常心脏机械功能表达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总结2008年四川省"5.12"地震后急诊超声在伤情检查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和总结超声检查在震灾后伤员救治中的有效利用.方法 用便携式超声仪对665例地震导致的各种损伤进行急诊超声检测和分类指导,结合临床及手术结果分析评价超声检查技术在震灾医疗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地震后利用急诊超声检查腹部352例,胸腔162例,泌尿系及阴囊55例,妇科及胎儿41例,心包腔21例,肌肉骨骼12例,外周四肢血管5例,超声阳性发现164例(阳性率24.7%);超声引导穿刺15例,介入治疗2例.结论 在重大地震灾害伤员救治中,应用急诊超声检查伤情对创伤进行分类,有利于急诊医师合理选择救治方法和时机.  相似文献   
116.
心血管系统流体动力学是生物流体动力学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是由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型研究领域,其主要涉及生物学、医学、工程力学、医学影像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于心血管系统内部流体力学状态反映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结果,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室单点双极起搏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左心室壁心肌力学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胸比格犬10只,分别采集基础状态、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和缺血后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心尖、左心室侧壁单点双极起搏状态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左心室三维全容积实时图像;同步记录左心室压力变化时间曲线并获取左心室射血压力(LVEP)和收缩期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分别提取不同状态左心室壁径向三维应变图、左心室壁径向三维峰值应变(PRS)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LVSV)、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LVCO)等参数。定性观察并比较不同状态左心室壁不同节段心肌的径向三维应变同步性,线性校正并两两比较不同状态左心室功能参数;相关分析不同状态左心室壁整体径向三维峰值应变与左心室容量、压力参数。结果①左心室壁径向三维应变图可视化分析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室起搏状态左心室壁机械运动不同步程度较基础状态和急性心肌缺血状态明显;②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壁整体及16个不同节段心肌的PRS、LVEF、LVCO、LVEP和dp/dtmax均较基础状态减低(P0.05);③与急性心肌缺血状态比较,心室起搏状态左心室壁整体PRS增大(P0.05),而左心室容量参数、压力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不同起搏状态间左心室壁整体PRS、LVESV、LVEDV、LVSV、LVEF、LVCO、LVEP和dp/d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状态左心室壁整体PRS与LVSV、LVEF和LVCO呈线性正相关(r=0.628~0.889,P0.05)。结论应用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发现心室单点双极起搏能够增强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壁心肌收缩力,但同时导致左心室壁机械运动不同步程度加重,不能有效改善因急性心肌缺血受损的左心室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8.
目的采用基于多普勒血流成像原理的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观察不同位点单点双极心脏起搏状态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方法 9只Beagle犬开胸动物模型,分别选择性起搏右心室心尖、左心室心尖和左心室侧壁,获取不同心脏电机械兴奋状态下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和左心室长轴切面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通过血流速度向量工作站,得到左心室心腔内血流二维速度向量、流线和涡流成像。通过在流线成像基础上同时设置左心室心尖、乳头肌和基底水平3条取样线获取跨线速度向量分布。在心动周期6个特定时相同时观察上述3个切面血液流场状态。结果采用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能够观察到特定时相左心室心腔内的血液流场状态,与基础窦性心律状态比较心脏起搏状态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有序梯度分布和生理涡流状态遭到破坏或改变。左心室壁各位点起搏导致的左心室腔内流场异常状态均较右心室心尖起搏严重,其中左心室心尖位点起搏导致的左心室腔内流场状态改变程度较左心室侧壁起搏明显。结论选择性心室起搏导致了左心室心腔内流场状态改变,应用血流速度向量标测技术能够检测到心脏起搏导致的左心室心腔内流场变化。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超声医学专业质量控制管理现状,为探索更加高效的质量控制管理策略建立基础.方法 对四川省708家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超声质量控制的基本数据(人员构成、设备情况、工作量和质量控制综合评分)进行采集.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等级医院间超声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分布、人员资质情况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EH LVH)的相关性以及在EH LVH产生中的多基因协同作用。方法 对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 (EH)患者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以及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血液白细胞染色体DNA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I D) ]、血管紧张素原 [AGT(M2 35T) ]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 R(A116 6C) ]基因多态性 ;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 (LVM)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结果 ACE(I 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频率在EH LVH组中明显增高 (χ2 =4 .6 9,P=0 .0 30 ) ,男性EH患者中 ,ACE(I D)基因型构成比与LVH有关联 (χ2 =9.5 5 ,P =0 .0 0 8)。协同存在AGT TT型时 ,ACE(I D)基因多态性与EH LVH有关 (χ2 =6 .2 2 ,P =0 .0 4 4 ) ,且D等位基因在EH LVH明显增高 (χ2 =6 .91,P =0 .0 0 9) ,该类EH患者发生LVH的相对危险度增高 (OR :2 .5 0 ,95 %CI:1.2 5~ 5 .0 0 )。结论 ACE(I 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可能是LVH的独立危险因子。ACE基因多态性与AG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协同效应表明 ,同时携带AGT TT型时 ,具有ACE(I D)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的EH患者更易发生LV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