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1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应用双脉冲波多普勒(DPW)技术同步评价二尖瓣环不同位点组织运动差异,探讨不同位点组织运动参数在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DPW技术获取112例健康成年人二尖瓣环侧壁、后间隔、下壁和前壁以及后壁5个位点组织运动速度频谱.测量峰值及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计算E/A、Em/Am、E/Em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①Sm、Em、Am及Em/Am游离壁瓣环均大于间隔瓣环(P<0.05),E/Em间隔瓣环大于游离壁瓣环;Sm峰后壁瓣环最先开始加速,加速时间最短(P<0.01);Em峰各位点间时间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峰起始、达峰时间游离壁较间隔延迟,加速时间间隔长于游离壁(P<0.05).②相关分析表明,仅后壁瓣环位点Sm峰值速度与LVEF、LVFS具有相关性(r=0.243,r=0.227,P<0.01);前壁、后壁瓣环Em/Am与E/A相关性最高(均为r=0.545,P<0.01).结论 正常成年人不同二尖瓣环位点间组织运动峰值速度和时序存在差异;在不同位点评价左室功能的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2.
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FD)是一种少见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溶酶体储积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段Xq21至Xq24,该基因突变致使编码的a-半乳糖苷酶(α-GalA)活性降低,导致神经酰胺三己糖苷(globotriosylceramide,Gb3)在肾脏、皮肤、血管、内皮、外周神经节以及心脏等多个器官内堆积造成多器官的损害,其中心脏损害较为常见[1].以心脏衰竭为主的心脏并发症为该病女性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在男性患者中,虽然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首要原因,但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升高同时降低男性患者寿命.FD患者的寿命通常减少约15~20年[2].  相似文献   
103.
心脏功能的完整正确表达不仅依赖于正常的心肌细胞,而且依赖于正常的心肌间质结构和功能。心肌间质三维构筑网络在协调和整合心脏各组织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视化定量观察心肌间质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早期和全面地诊断心脏疾病,同时为心肌结构和功能重建提供依据。通过进一步研究心肌间质构筑和功能,将建立"心肌间质纤维结构功能复合体"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房增压方式应用于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TTE)评估卵圆孔未闭(PFO)隐匿性右向左分流(RLS)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C-TTE检查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为PFO。所有患者静息状态下C-TTE均为阴性,然后依次完成了用力咳嗽(CH)、有效Valsalva动作(SVM)、有效Valsalva动作放松即刻用力咳嗽(SVM-CH)3种右心房增压方式,且至少有1种增压方式激发出RLS。比较不同增压方式对PFO隐匿性RLS的检出率,并与TEE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CH、SVM、SVM-CH 3种增压方式和CH+SVM、SVM+SVM-CH 2种增压方式联合应用,C-TTE对PFO隐匿性RLS的检出率分别为71.43%、95.71%、81.43%、97.14%、100%,对大量RLS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54.28%、35.71%、55.72%、71.43%。CH、SVM、SVM-CH、CH+SVM、SVM+SVM-CH对无、少量、中量、大量RLS检出率的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771,P<0.001)。70例中有34例进行了TEE检查,SVM+SVM-CH联合增压方式下C-TTE对PFO隐匿性RLS的检出率(100%,34/34)高于TEE的检出率(82.35%,28/34)。34例中SVM-CH检出而SVM未检出RLS者3例,此3例TEE均显示为长裂隙样PFO。 结论SVM和SVM-CH两种增压模式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C-TTE对PFO隐匿性RLS的检出率,且C-TTE配合右心房增压方式的合理选择对于PFO隐匿性RLS的检出率优于TEE。  相似文献   
105.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技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以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为代表的超声心脏功能成像技术,操作方便、重复性好、实用性强,在心脏功能测定、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心脏传导功能以及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采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环及瓣叶三维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对比研究,确定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形态学指标和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1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在全麻下于二尖瓣成形术前后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Philips IE33超声心动图成像仪、X7-2t探头)扫查。分别采集二尖瓣环与瓣叶结构的全容积三维动态超声图像以及二尖瓣反流束的彩色多普勒实时三维动态超声图像。运用Qlab7.0MVQ软件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获得二尖瓣瓣环在二维投影平面中的面积与周长、瓣环的最小三维面积与三维周长、主动脉口二尖瓣环平面夹角、二尖瓣的暴露面积、前叶面积、后叶面积、脱垂高度、脱垂容积等二尖瓣环及瓣叶的各项形态学参数测值,计算二尖瓣对合指数及二尖瓣环与瓣叶各参数在二尖瓣成形术前后的变化值,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①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环在二维投影平面中的面积和周长,瓣环的最小三维面积和三维周长,瓣环的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前后直径、环的高度及环高度与前外侧至后内侧直径的比率均明显小于术前(P<0.01)。②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叶的暴露面积、前叶面积、后叶面积、脱垂高度、脱垂容积、前外侧至后内侧接合直径、前外侧至后内侧接合在投影平面内的弧长、投影在近似小叶表面的前外侧至后内侧的接合弧长及非平面小叶角度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二尖瓣前叶角度、后叶角度及二尖瓣对合指数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③将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环与瓣叶各项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值与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对合指数的变化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11.069-0.059χ1+0.530χ2(Y: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对合指数的变化值,χ1: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二尖瓣前叶面积变化值,χ2:二尖瓣成形术前后主动脉口二尖瓣环平面间角度变化值,P=0.002)。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为定量评价二尖瓣环与瓣叶的三维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二尖瓣对合指数作为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效果最重要的指标可以通过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得到准确测量。二尖瓣成形术要获得较大的对合指数,应尽量保存二尖瓣前叶的面积;二尖瓣成形术对主动脉口二尖瓣环平面间角度的改变应在确保二尖瓣有效对合指数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其接近正常的解剖角度。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健康比格犬左心室心肌三维峰值位移(3D-D)、位移达峰时间(3D-DTC)以及位移同步化指数(3D-DTSD)变化,量化评价左心室基础状态与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心肌力学状态特征。方法建10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产生急性心肌缺血,分别采集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每一状态下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全容积实时灰阶图像。应用斑点跟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心室心肌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3D-D、3D-DTC,并计算出3D-DTSD,分析心肌基础状态和急性缺血状态3D-D的时序分布规律。结果 (1)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心室各节段心肌3D-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心肌底前间隔、中前间隔、中间隔、尖前壁、尖间隔3D-D分别为(2.464±0.624)、(2.526±1.205)、(2.770±1.082)、(1.627±0.935)、(1.866±1.150)mm,基础状态的以上部位3D-D分别为(3.722±1.280)、(4.176±1.567)、(4.127±1.429)、(2.897±1.062)、(3.413±1.565)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5、2.815、2.320、3.542、2.997,P均<0.05)。(2)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底前壁、底前间隔、底间隔、底下壁、底后壁、底侧壁、中前壁、中前间隔、中间隔、中下壁、中后壁、中侧壁、尖前壁、尖间隔、尖下壁、尖侧壁3D-DTC分别为(325.43±78.26)、(339.21±65.81)、(347.59±86.21)、(304.27±112.34)、(296.58±114.52)、(306.18±57.17)、(342.82±79.68)、(351.63±84.21)、(332.55±171.15)、(336.66±169.53)、(304.09±87.56)、(329.07±107.62)、(435.25±66.99)、(400.48±149.48)、(375.92±190.36)、(352.46±86.38)ms,基础状态的以上部位3D-DTC分别为(228.00±64.50)、(194.49±50.81)、(193.50±72.52)、(235.26±74.76)、(213.98±85.46)、(221.38±70.44)、(233.78±69.31)、(224.19±10.40)、(193.95±66.42)、(214.17±60.66)、(220.90±61.83)、(253.59±65.13)、(246.71±79.47)、(240.38±60.66)、(248.56±47.58)、(253.93±73.59)ms,急性缺血状态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心室各节段心肌3D-DTC均发生明显延迟,除底下壁、中下壁、尖下壁和中侧壁外,余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1、4.517、6.516、2.620、2.857、2.868、4.745、2.708、2.652、7.469、3.345、3.004,P均<0.05)。(3)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与基础状态比较左心室心肌3D-DTS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9±22.18,50.28±20.30,t=2.582,P<0.05)。结论实时三维峰值位移作为终点力学参数能够敏感地反映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左心室异常的结构和力学状态,有助于深入揭示急性心肌缺血后左心室的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8.
近年来,旨在探寻心肌再生机制并应用于做功心肌损失后组织结构和功能重建的心脏再生医学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其中与重建密切相关的干细胞微环境的研究和应用受到高度重视.所谓微环境是指参与构成干细胞生存的一个极微小环境区域内的体液和细胞因子等,也包括对干细胞产生影响的细胞间质成分.微环境可以调节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的平衡,它的稳定是保持细胞正常增殖、分化、代谢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干细胞动员、归巢、植入和存活于缺血心肌是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微环境中多种黏附分子、蛋白酶、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通过参与调节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有可能调控干细胞归巢和生长,修复受损心脏,促进血管新生和逆转心肌重构.利用UTMD介导基因转染或药物传输调节干细胞微环境,以提高干细胞归巢、植入和存活效率,是该领域的重要前沿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9.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及器质性病变.超声治疗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生物效应来治疗某些疾病,超声波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空化效应等,其中超声空化(ultrasonic cavitation)在超声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缺血性心脏病中超声治疗的空化作用进行系统性综述.一、超声空化及其生物学效应1894年,英国海军发现螺旋桨转动时产生大量气泡,这些气泡随即又在水的压力作用下收缩内爆,致使螺旋桨产生剧烈振动,这是历史上首次对空化效应的物理本质进行描述.1917年,Rayleigh发表了名为"液体中球形空腔崩溃时产生的压力"的论著,为近百年来的空化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上世纪50年代,Noltingk和Neppiras建立了空化泡运动的力学模型.80年代,Gaitan和Crum首先采用了声悬浮技术进行了单泡空化的测量,使之接近于真实的空化条件.2002年3月,美俄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联合发表"气泡核聚变"实验的报告,初步验证了超声空化可能引发核聚变的推测[1].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D2M)患者舒张期左心室心腔血液流场状态,探讨左心室能量损耗(EL)定量评价D2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D2M患者62例(D2M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9名(健康对照组)。采集2组受检者常规二维超声图像及3个完整心动周期动态标准心尖三腔(AP3c)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测量左心室常规径线及舒张功能参数。将AP3c彩色多普勒动态图导入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获取舒张期左心室心腔EL参数和时间流量曲线(T-F curve);根据T-F curve将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P1)、舒张早期(P2)、快速充盈期(P3)、减慢充盈期(P4)、心房收缩期(P5)、舒张末期(P6)6期。记录每一时相EL值(Pn-EL,n=1~6)。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受检者舒张期各时相EL参数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2组受检者EL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D2M组患者P1-EL、P2-EL、P3-EL、P4-EL、P5-EL、P6-EL分别为5.233、4.328、17.249、9.043、13.829、9.765 N/(m ? s),健康对照组受检者P1-EL、P2-EL、P3-EL、P4-EL、P5-EL、P6-EL分别为3.191、2.587、16.025、6.324、8.858、8.093 N/(m ? s)。D2M组患者舒张期P1-EL、P2-EL、P4-EL、P5-EL、P6-E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42、-2.386、-2.103、-2.763、-2.107,P均<0.05或0.01);D2M组患者舒张期P3-EL也高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M组患者P3-EL与E、E/A均呈显著正相关(r=0.741、0.599,P均<0.01),与e、E/e均呈正相关(r=0.3、0.253,P均<0.05);P5-EL与A、a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8、0.384,P均<0.01),而与E/A、e/a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7、-0.537,P均<0.01)。健康对照组受检者P3-EL与E呈显著正相关(r=0.732,P<0.01),与E/A、e均呈正相关(r=0.4、0.321,P均<0.05);P5-EL与A、a均呈正相关(r=0.688、0.399,P均<0.05),与E/A呈负相关(r=-0.406,P<0.05)。 结论D2M患者舒张期部分时相左心室EL增高,有望成为定量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指标之一。特定时相左心室EL与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