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7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5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133篇 |
内科学 | 78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3篇 |
综合类 | 350篇 |
预防医学 | 125篇 |
药学 | 10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37篇 |
肿瘤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宣永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9)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牙种植体材料种类繁多,各有其优缺点,哪种材料更具临床应用价值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呢? 目的:综述不同口腔种植材料的研究进展,评价其种植后与宿主的相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11-03关于口腔种植材料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口腔种植体;牙种植体;合金;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dental implant;polymer alloy composite material;ceramic/aluminum allo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内容与不同口腔种植材料的应用特点及安全性相关文章.初检得到126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合金、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在口腔种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想口腔植入材料的选择,需要对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性能、生物学形态、与周围组织的结合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细胞、组织等应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致畸致突变性,同时与骨组织之间应形成骨性结合,具有良好的骨引导或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宣永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4)
背景:牙科修复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生物学检验,使其不仅具有临床使用时所需的机械、物理、化学性能,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陶瓷材料在牙科修复中的应用以及黏结技术对陶瓷修复体和宿主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1999-01/2010-12有关陶瓷材料和黏结技术应用于牙齿修复的文章,关键词为"牙齿损伤,修补,材料,陶瓷,黏结剂,生物相容性".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陶瓷独特的美学性能、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良的耐腐蚀性为全瓷修复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口腔修复用陶瓷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熔附金属修复体、铝瓷以及微晶玻璃复合材料.不同系统陶瓷材料性质的不同,应使用配套的黏固剂,并根据产品说明进行酸蚀、喷沙等相应的的黏固前处理.全瓷修复体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以较高的透明度、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安全性等优点,在牙科美学修复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8例CHB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指标、临床症状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液生化指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下降、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51.2%,观察组总有效率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能够迅速降低病毒含量,改善患者肝功能,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4.
1 病历摘要
例1,患者,女,17岁,4年前因水肿、蛋白尿在某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经住院治疗而愈,此后反复发作。于2004年12月6日前来就诊,查尿蛋白(++++),BCD(+++)。又给予强的松治疗,2周后出现尿频(++++),即逐渐停用激素。因患者反复发作,遂查找发病原因,摄上颌窦片示双侧上颌窦炎,改用中药治疗上颌窦炎。服20剂后,尿蛋白(±)、BCD(-),患者无不良反应。然后用中药研面装胶囊服用,持续服用半年后停药,至今未再复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个体化用药及血脂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4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72例、脑梗死69例)及7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E(apo E)、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同时检测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ABCB1(2677GT)、ABCB1(3435CT)和SLCO1B1*5(T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72例冠心病患者中选取41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血清TG、HDL-C、apo A、Lp(a)、FF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血清TG、HDL-C、LDL-C、apo A、Lp(a)、FF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清TG、HDL-C、L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脂项目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疾病组、脑梗死组、冠心病组的基因分型和基因频率分布一致,均为ABCB1(2677GT)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ABCB1(3435CT)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SLCO1B1*5(TC)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等位基因频率。41例冠心病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清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同一疾病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对指导他汀类药物临床降脂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实用、客观的检查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本文研究了20例伴有感觉障碍病人的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painrelatedevokedpotentials,EPREPs)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采用CCl4中毒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复制.首次100% CCl4溶液0.5ml/100g、其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0.3 ml/100g皮下注射,每周两次,共6周.第1~2周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79.5%玉米粉、20%猪油、0.5%胆固醇),而后给予纯玉米饲料.对照组给予等量橄榄油,普通饮食.正常对照组设两天、3周、6周3个观察点,共15只.模型组设两天、1周、两周、3周、4周、5周、6周7个动态观察组,共75只大鼠.生化法检测肝功能和脂肪含量,Jamall氏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造模两天时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以后逐渐回升,3周时则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6周时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血清ALT和AST活性4周时基本达到峰值,随后进入一个平台期,6周时仍然保持在高水平,血清TC(总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变化,血清TG(甘油三酯)含量在造模第2天时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第2周时降至最低值,而后开始逐渐增加,但始终低于正常大鼠血清TG水平.模型早期肝组织Hyp变化不明显,随着造模持续,Hyp含量逐渐升高,6周时最为明显,达到1.4倍;与肝纤维化病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型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组织Hyp含量增加趋势相反,但是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模型大鼠体重和TG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主要反映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体重和血清TG含量变化,而与肝纤维化发展的病理过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报道了在室内两种水状态下尾蚴期望寿命的实验观察。结果在25℃恒温条件下,日本血吸虫尾蚴在静水中的平均期望寿命为27.52h,最长存活时间为46h;在动水中的平均期望寿命为25.04h,最长可存活50h。 相似文献
110.
<正>肝硬化是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和毛细血管化、假小叶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1]。在中国,肝硬化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超过70%,而在23%~39%的HBsAg阴性肝硬化患者中检测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这表明了隐匿性HBV感染在肝硬化发展中的重要影响[2],研究报道显示病毒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远高于非病毒性肝硬化患者[3]。目前常用的抗病毒治疗有核苷酸类和干扰素,但具有耐药、抑郁、重度焦虑等副作用,相关临床指南指出,抗纤维化治疗目前尚无经过临床有效验证的西药[4,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