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血红蛋白(Hb)水平(男性Hb<120 g/L、女性Hb<110 g/L诊断为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功能情况。此外,比较轻度与严重心力衰竭组的贫血发生率、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分别占心力衰竭患者的51.8%和26.2%。总贫血发生率为18.5%,其中严重心力衰竭组为32.4%,显著高于轻度心力衰竭组的8.2% (P<0.05)。随访24个月,轻度心力衰竭组的病死率为5.2%,显著低于严重心力衰竭组的15.5%(P<0.05)。贫血组的病死率为25.8%,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5.8%(P<0.01)。贫血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为(123.41±52.22)μmol/L,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91.67±29.13)/μmol/L(P<0.05)。结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贫血,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合并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术中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以及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161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排除1例年龄过小、2例合并颈椎病、3例数据不全的患者,实际入组参与研究患者155例,其中左侧肩66例、右侧肩89例;男50例、女105例(男:女=1:2);平均年龄(58.87±11.50)岁(19~79岁)。126例肩袖损伤,9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肱骨大结节骨折,16例冻结肩,3例钙化性肌腱炎。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长、麻醉分级、麻醉方式、术中体温保护措施、手术室的温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评估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 结果针对155例肩关节镜患者的资料分析结果可见手术开始时有43例患者的体温均处于低体温状态,112例患者处于正常范畴,低体温发生率为27.74%。而在手术结束时出现低体温状态的患者有62例,而93例患者处于正常范畴,术后的低体温发生率为40%。所有的低体温状态均处于轻度的围手术期低体温范畴。麻醉后出现低体温的患者中,性别和BMI的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及结束时出现低温的情况则与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灌注量和保温措施相关。并且当手术时间超过90 min后,灌注液对核心体温的影响起到了主导作用。 结论肩关节镜手术中多种因素与围手术期低体温相关,常温灌注液体也对核心体温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导致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疑难血型鉴定及其遗传发生机制分析,探究分子生物学在红细胞血型分型技术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例二次献血时血型与首次记录不符且ABO正反定不符的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结果献血者血清学:与抗-A血清反应呈弱阳性(2+),与抗-B及抗-H血清反应均为强阳性(4+);与A1型红细胞呈弱阳性(2+),但与B和O型红细胞不反应;直接、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血清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献血者分子生物学:ABO基因第6、7外显子区存在9处变异,与A101等位基因进行比对,确定血型为B(A)02。结论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避免血清学疑难血型鉴定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及时准确地鉴定B(A)亚型。  相似文献   
104.
金银花复方洗手液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金银花复方洗手液体外抗菌作用,选用抑菌环试验和手消毒现场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试验检测。结果,金银花复方洗手液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1.98、13.65、11.47和11.03 mm。该洗手液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等细菌繁殖体分别作用1、3、5和10 m in,杀灭率均达99.90%以上。以该洗手液原液进行擦拭1 m in,对手上自然菌平均减少对数值分别为1.42和1.38。该洗手液原液对家兔皮肤、眼刺激反应积分均为0。结论金银花洗手液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和杀菌作用,对试验动物皮肤和眼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建立汉坦病毒(HV)包膜糖蛋白G2的克隆载体;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研究G2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山东省HV G2基因片段,克隆于PMD-18T载体,经氨卞西林筛选,酶切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软件将其与世界范围内的病毒株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扩增得到山东省高密、淄川、莒南、荣成四地G2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四地G2基因都属于SEO型HV,与Z37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与其他SEO型各株的同源性为82.3%~99.8%;绘出了G2基因及氨基酸的系统发生树.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山东省四地HV G2基因克隆载体;四地HV G2基因同源性高,为山东省SEO型HV的遗传与变异、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制备有效的亚单位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城市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设计研究长沙市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0年5月9日-6月1日,对该地区3个居委会,抽样调查751名居民,采用面对面直接问答方式获得影响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因素信息,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愿意接受率为94.5%,95%CI为92.87-96.13%;(2)单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P值;(3)主成分分析从35个影响因素中提取了12个主成分,其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4.618%;结论:居民医疗保健费用及其占年收入的比例,婚姻,年龄,两周内是否患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与否能影响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相似文献   
107.
失眠症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其发作和周期性表现与人体阴阳气血运行及天地间五运六气流转不协调有关。将运气学说应用于临床诊治失眠症当中,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分析病因病机,药物选用则结合五运六气之流转变化,以五行生克乘侮为依据,通过其性味的选择制订更适合患者的方药组合,健运脏腑的生理功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丰富了临床诊治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108.
宋艳艳  胡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3):125-127,13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80例腹腔镜下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以及全身心护理干预组,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术前访视、术前心理疏导、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无菌操作等方面满意率;记录胃穿孔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评分、胃穿孔修补术注意事项的认知程度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并比较护理前后心理症状量表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身心护理干预组的术前访视、术前心理疏导、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无菌操作方面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P 0.05)。护理前,2组心理症状量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全身心护理干预组心理症状量表积分显著优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P 0.05)。全身心护理干预组胃穿孔疾病知识认知程度评分、腹腔镜行胃穿孔修补术注意事项认知程度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P 0.05)。全身心护理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P 0.05)。结论对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实施全身心护理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可减轻患者心理症状,缩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合作性照顾干预策略应用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一2020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0例ID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选取2017年6月一2018年9月收治的63例患儿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策略;选取2018年10月一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患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合作性照顾干预策略.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患儿发育指标(胸围、头围和身长),干预3个月后贫血纠正率.结果:观察组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为92.54%,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5,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胸围、头围及身长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8、21.369、16.179,P<0.05),贫血纠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2,P<0.05).结论:合作性照顾干预策略应用于婴幼儿IDA中,可提高家属疾病知识掌握度,有效纠正贫血,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的特征和变异情况,为艾滋病痴呆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1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例尸检标本的外周组织(淋巴结、脾脏)和中枢神经组织(脑膜、额叶灰质、额叶白质、颞叶、基底核)共7个部位的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经转化、氨苄青霉素和蓝白斑筛选出阳性克隆,每个部位挑取5个菌落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ioEdit、MEGA4软件比对并生成系统进化树、计算基因距离和同义/非同义替换值(ds/dn),分析氨基酸位点的改变.结果 该病例感染的病毒是HIV-1 B亚型,分离自不同组织的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存在差异;与标准序列相比,该病例的HIV-1tat第一外显子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16个位点发生了变异,并且中枢各部位部分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与外周不同,特别是中枢基底核5个序列及颞叶1个序列Q54R的变异值得关注.结论 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体内,HIV-1 tat第一外显子序列与标准序列存在差异,并且在外周和中枢不同部位中存在的变异不同,这些变异是否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ri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V-1 tat exon 1 gene from a patient with AIDS dementia complex( ADC), so as to research the pathogenesis of ADC. Methods The tat gene was amplified with nested PCR from genomic DNA which was extracted from lymph node, spleen and different brain tissues( meninges, grey matter from frontal cortex, white matter from frontal cortex, temporal cortex and basal ganglia) of a patient who died of ADC. PCR products were cloned into the pGEM-T vector,after transformation and selection by ampicillin and blue/white spotting. Five of positive clones were sequenced. HIV-1 tat sequences were processed with BioEdit and MEGA4. With the softwares, Neighbor-Joining tree, p-Distances, values of ds/dn, and analysis of amino acid motifs were all done. Results The samples were all identified as HIV-1 B and genetic variation exists in HIV-1 tat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tissue;Compared with HXB2, sixteen sites of the amino acid seque nce coded by the HIV-1 tat gene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the patient changed. In addition, part of the change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periphery and brain,especially, the five Q54R changes from basal ganglia and one Q54R change from temporal cortex are deserve to follow with interest. Conclusion Variations exist in the HIV-1 tat genes extracted from the ADC patient and the variations from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e tissues were different, whether the variations concern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ADC need mo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