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1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4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病理确诊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8次的利妥昔单抗治疗,利妥昔单抗的平均治疗次数为5.8次.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化疗.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0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46例(46%).达部分缓解者37例(37%),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3%(83/100).红细胞沉降率、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否为初治患者、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功能状态评分对疗效无影响(P>0.05).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2.8%、60.8%和60.8%.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利妥昔单抗治疗周期数和治疗后的疗效对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共有11例因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而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患者酎受良好且生存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滤泡型淋巴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确诊的30例初治滤泡型淋巴瘤患者,其中17例接受FC(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方案治疗,13例接受R-FC(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方案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2~6个周期的化疗,中位化疗周期数为4.5个周期。结果:30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者26例(86.7%),部分缓解者1例(3.3%),总有效率为90.0%。在各项临床因素中,只有Ki-67表达阳性率对完全缓解有明显影响(P=0.031)。全部30例患者的1、2、3和4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85%、85%和63%。单因素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评分、Ki-67阳性率、血清乳酸脱氢酶及能否获得完全缓解对无进展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有51.0%的化疗周期发生白细胞计数下降,10.5%的化疗周期发生血小板减少,33.0%的化疗周期发生胃肠反应。全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30.0%,其中R-FC组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46.2%,FC组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7.6%。结论:氟达拉滨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初治滤泡型淋巴瘤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无病生存时间较长,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83.
84.
利妥昔单抗是针对B细胞表面标志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说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不足以彻底清除淋巴瘤细胞,提示存在着一定的耐药性肿瘤细胞。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是利妥昔单抗对淋巴瘤细胞的主要杀伤机制之一,CDC作用通路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有可能影响利妥昔单抗的疗效。CD20抗原是利妥昔单抗发挥作用的基础,CD20抗原的表达强度、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其在细胞膜上的承载结构———脂质筏均可能影响CDC作用;此外,补体的基因多态性(如C1q、CD11b)、血清补体水平及补体调节蛋白的水平均可能影响着CDC作用通路中的不同环节,从而影响利妥昔单抗作用的发挥。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广泛应用,对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将对目前关于利妥昔单抗CDC作用通路中可能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5.
克拉屈滨治疗18例复治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克拉屈滨用于复治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本院淋巴肿瘤科使用克拉屈滨治疗的18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中中位发病年龄54.5岁,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占88.3%,10例患者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化疗方案,使用克拉屈滨之前的平均化疗周期数11.6个,中位数为8个周期(2~57个)。13例患者完成2个周期或以上克拉屈滨联合环磷酰胺(CC)方案化疗,5例患者仅使用1个周期化疗,总有效率27.8%,完全缓解率(CR)16.7%。骨髓抑制为主要不良反应,3~4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克拉屈滨对复发惰性B细胞淋巴瘤显示出一定的有效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6.
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治疗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强的松)治疗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化疗,同时对于初始肿瘤最大径≥5 cm及化疗后有肿瘤病灶残留的患者给予放疗.结果: 22例患者中有16例获得完全缓解,5例获得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5.5%.在各项临床因素中,国际预后评分对能否获得完全缓解有显著影响(P = 0.011).所有患者的1、2和3年总生存率均为95.5%,1、2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7%、53.1%和53.1%,1、2和3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9%、76.4%和76.4%.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国际预后评分以及能否获得完全缓解对无进展生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其中3例(13.6%)患者出现Ⅲ度药物性肺损伤.治疗期间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改良标准型BEACOPP方案治疗初治的进展期霍奇金淋巴瘤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7.
抗癌基因是抑制肿瘤形成的一类基因,从肿瘤发生过程看,由随机突变导致抗癌基因失活,要比诱发癌基因激活的概率大,因此从理论上讲,致癌变过程中抗癌基因的作用更为突出[1].p15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其基因产物为p15蛋白,对细胞生长起负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15基因优先改变,而小细胞肺癌(SCLC)未见改变[2].肺癌p15蛋白研究尚无报道,本研究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15蛋白表达情况,旨在探讨p15蛋白表达对NSCLC及SCLC的鉴别诊断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8.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淋巴瘤患者19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肝功能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淋巴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7年8月病理确诊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伴HBsAg^+的1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参照WHO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对治疗后肝功能损害进行分析。同时检测了部分患者的HBV—DNA,并分析其与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19例患者中有12例(63.2%)发生了,肝功能损害。4例(21.1%)患者发生了Ⅰ度肝功能损害,6例(31.2%)患者发生了Ⅱ度肝功能损害,2例(10.5%)患者发生了Ⅲ度肝功能损害。无一例患者发生Ⅳ度肝功能损害?治疗前HBV—DNA〉10^7copy/ml的患者6例中有5例(83.3%)发生了肝功能损害,而治疗前HBV—DNA〈10^4copy/ml的患者5例中有3例(60%)发生了肝功能损害。结论HBsAg^+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概率较高:HBsAg^+淋巴瘤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时应该慎重,并进行抗乙肝病毒的治疗. 相似文献
89.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索长寿的秘方,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最近,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长寿与基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助于人类长寿。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