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创伤修复是由细胞内、外多种物质介导,调节信号蛋白的活动.虽然对整个过程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1],但血小板在促进创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证实[2].自Whitman等[3]首次采用浓缩血小板取代纤维蛋白胶来改善创伤愈合以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研究血小板浓缩物用于临床研究的效果,近年来一直存有争议[4-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 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 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 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 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Ⅰ期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和腺癌(non-BAC)的临床特点、复发转移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1年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56例Ⅰ期细支气管肺泡癌和169例Ⅰ期腺癌资料,对比两者的生存期以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全组22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3.5%、61.2%,细支气管肺泡癌较同期腺癌显示出更好的生存期(x2=6.36,P=0.012),术后复发主要发生在胸腔内;而腺癌术后胸内复发与胸外转移率基本相等.两组间胸内复发和胸外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5,P=0.004).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中有和无症状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8.0%和90.5%(x2=7.28,P=0.007);腺癌中有和无症状病人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和70.9%(x2=6.07,P=0.014).同时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肿物生长部位(双肺上叶和双肺中、下叶)以及吸烟状况无论在BAC组还是腺癌组均与病人的生存期无关(P>0.05).结论 Ⅰ期细支气管肺泡癌预后优于Ⅰ期腺癌,其术后复发多发生在胸腔内;腺癌术后胸内复发与胸外转移率基本相等.早发现早治疗均可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管侧穿修补材(iRoot BP)与无机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TA)治疗年轻恒牙意外露髓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选取104例年轻恒牙意外露髓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iRoot BP组和MTA组,每组各52例.iRoot BP组患儿采用iRoot BP盖髓治疗;MTA选用MTA盖髓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盖髓操作时间、治疗结束3个月后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儿疼痛情况(VAS评分)、牙龈健康状况(GI及SBI评分)、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填体不牢固或缺损、牙冠变色、牙髓活力异常、无牙本质桥形成及牙髓炎等发生情况.结果:iRoot BP组盖髓操作时间短于MTA组(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临床疗效优于MTA组(P<0.05).术前,两组患儿VAS、GI及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Root BP组VAS、GI及SBI评分优于MTA组(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两组患儿均无充填体不牢固或缺损现象发生,且牙髓活力异常、无牙本质桥形成及牙髓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A组牙冠变色发生率高于iRo-ot BP组(P<0.05).结论:与MTA治疗相比,iRoot BP治疗能缩短年轻恒牙意外露髓患儿的盖髓操作时间,减轻疼痛,优化牙龈状况,且术后无牙冠变色情况出现,整体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5.
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用人单位对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估大学期间的教学效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复合型医学人才。方法设计制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对2000年以来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我系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能力较为欠缺。结论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3例种痘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hydroa vacciniforme-like CTC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一步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3例hydroa vacciniforme-like C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3例患者均为幼年发病,皮损开始出现在曝光部位,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后进展性或逐渐蔓延至非曝光部位,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致密的淋巴样细胞浸润达真皮下层甚至脂肪层,常侵犯血管;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显示浸润细胞以CD8(+)细胞为主;T细胞受体γ基因(TCRγ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EB(Epstein-Barr)病毒原位杂交(+).结论:该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该病预后差,但干扰索治疗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7.
大鼠正畸牙移动前后龈沟液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正畸牙移动前后龈沟液(GCF)量的变化.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雌性SPF级Wistar大鼠20只,实验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对照侧结扎丝环扎第一磨牙,不施加任何矫治力.分别测量实验前1周及实验后1-7周实验侧与对照侧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的量,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GCF重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装加力装置前后实验侧与对照侧龈沟液量的变化.结果:无论实验侧还是对照侧,安装加力装置后的GCF量均高于安装前(P<0.05),安装加力装置后各周之间的GCF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装加力装置后各周,实验侧的GCF量均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大鼠牙齿移动后龈沟液的量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针吸型肌肉活检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应用针吸型活检术取533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415例DMD, 118例BMD)的肌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肌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 以2 例正常人的肌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正常人肌细胞膜上抗肌萎缩蛋白染色阳性,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完整的荧光条带; DMD 患者肌膜染色阴性,肌细胞膜完全不显色; BM D患者染色弱阳性, 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斑片状荧光带。结论 应用针吸型活检术联合免疫荧光染色可以有效的检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 有助于DMD 和BMD 的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鼻整形旨在改善鼻腔通气功能的同时改善鼻部美学形态。支架移植技术是结构鼻整形的基础,目前在功能性鼻整形中亦被广泛运用。通过支架移植扩大鼻瓣角并支撑鼻侧壁等,能有效改善鼻腔通气。本文回顾鼻中隔支架、上外侧支架和下外侧支架等多种功能性鼻整形相关支架移植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隔撑开移植(SSG)和中隔延伸移植(SEG)适合鼻中隔偏曲患者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蝶形移植(BG)和上外侧展开移植(ULSG)可有效降低内鼻阀气流阻力并防止外侧壁塌陷。外侧脚支撑移植(LCSG)和鼻翼缘移植(ARG)适合对外鼻阀形态和通气功能进行同步改善。人工合成材料在支架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鼻内镜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尽管如此,功能性鼻整形仍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未来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不同技术的远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鼻整形技术发展至今历时百余年,期间耳鼻咽喉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分别在各自领域推动鼻整形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现代鼻整形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临床进展,包括由鼻科学中发展出的功能性鼻整形和整形外科学中发展出的美容性鼻整形。鼻整形技术由开始的切除性鼻整形发展至结构性鼻整形,以及近几年提出的保留性鼻整形,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在鼻整形中愈来愈被认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融合,功能性鼻整形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拓展,以适应未来鼻整形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