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脑出血中医称之为“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其死亡率为40%~60%,存活率中70%-80%会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因此必须寻求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现就近年来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心电图多媒体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加以改进、发挥。方法:将2007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分析:比较2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实验组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心电图实验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对心电图图形的识别能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3.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7岁。2008年6月下旬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右耳外耳道和左耳耳廓肿痛,不能触碰,无外耳道流液、听力下降、耳鸣及眩晕。抗感染治疗后双耳肿痛稍减轻,但出现流涕、痰中带血丝和气短,于2008年7月29日住院诊治。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有症状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有症状胸腔积液乳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手术病理分期、手术后无病生存期(DFS)、胸腔积液是否为初次复发部位、是否复发后一线化疗、是否伴有其他积液、是否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的情况[是否血性胸腔积液、胸水细胞数、胸水单核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癌胚抗原(CEA)、CA153、CA125、蛋白、胸水量]及胸腔积液的治疗情况(胸腔局部治疗方式、胸腔局部化疗药物、是否使用IL-2)中各种因素对于胸腔积液疗效及控制时间的影响。结果患者手术至出现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44月(0~180月)。手术至出现胸腔积液的时间>44月有效率显著高于手术后DFS≤44月者(P=0.046),分别为66.7%,33.3%;复发后一线化疗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复发后二线及以上化疗者(P=0.044),分别为65.0%和31.3%;胸水单核细胞数>1×106/L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胸水单核细胞数≤1×106/L(P=0.046)的患者,分别为66.7%,33.3%。胸腔积液中位控制时间为4月,胸腔积液LDH≤400 u/ml较LDH>400 u/ml的患者的胸腔积液控制时间显著延长(P=0.032),胸腔积液中位控制时间分别为6月和2月。结论胸腔积液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术后DFS时间长、复发后一线化疗及胸水单核细胞高者有效率高,胸腔积液LDH浓度高是胸水控制时间短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考察消郁安神胶囊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稳定性.方法:采用GC-MS测定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于不同温度下百秋李醇含量.色谱条件为HP-5毛细管色谱柱(0.25 mm×30 m,0.25 μm),Sim模式选择离子模式,检测器电压1.5 kV.结果:挥发油包合物于40,60,80℃加热4h,百秋李醇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消郁安神胶囊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热稳定性良好,可用于指导该制剂成型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46.
肿瘤姑息治疗状况及医务人员对肿瘤姑息治疗态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姑息治疗的现状及医务人员对姑息治疗的态度,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姑息治疗有关的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 428名被调查者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4家医院,其中住院医师占34.6%,主治医师占34.6%,副主任医师占21.0%,护士占10.0%。肿瘤内科专业占大部分(66.4%)。绝大多数医院收治的Ⅲ~Ⅳ期患者占40%以上,其中半数医院甚至达80%以上。大部分患者治疗的目的是积极抗肿瘤治疗和控制症状,平均住院时间在两周至两个月内,部分肿瘤专科医院能够提供临终关怀的有关服务,对便秘、疼痛、中性粒细胞下降控制能力较强,而对厌食、抑郁或焦虑、气短控制则较为困难。城市患者(90%)更多的愿意在医院渡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而农村患者(95%)则相反,更多的愿意在家中。半数多的人(51.6%)认为对生存期只有几个月的患者的治疗意见应以姑息治疗为主,但也有近一半的人(46.5%)认为应尽量将延长生命和姑息治疗相结合。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只有约50%的患者有对临终前不抢救的要求,对是否抢救的观点,多半(60.2%)的医务人员未发表意见。而对不抢救应与患者商量多数表示同意。四分之一的人曾经使用安慰剂治疗疼痛,并且多数人听说过安慰剂治疗疼痛。三分之一的人仍将成瘾看成是疼痛治疗的一个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 < 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  结果  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 < 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  结论  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卡培他滨(B组)方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 A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 静脉滴注,第1天塞替派60~65 mg/m2 静脉滴注,B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日2次。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2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可评价疗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1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2例。两组疗效分别为部分缓解9.52% vs. 27.27%(2/21例,6/22例),稳定52.38% vs. 31.82%(11/21例,7/22例),进展38.10% vs. 40.91%(8/21例,9/2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90% vs. 59.09%(13/21例,13/2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95%CI 0.77~15.03)vs. 8.3个月(95%CI 4.01~12.59),1年生存率分别为88.2% vs. 81%,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5.45% vs. 26.09%,中性粒细胞减少45.45% vs. 21.74%,血小板减少9.09% vs. 0%,手足综合征0% vs. 13.04%,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乳腺癌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2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55例 行多西他赛(商品名多帕菲,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动员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 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 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内脏、骨转移情况及化、放疗情况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和CD34+细胞的影响。结果多西他赛化疗动员后中位7d白细胞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 射rhG-CSF中位3d,采集总MNC平均(5.51±1.24)×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2.90±1.38)×106/kg 。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与采集CD34+细胞均显著相关(P<0.05)。化疗的周期数≤6的患者采集平均 CD34+细胞数较周期数≥6患者显著增高(P<0.05)。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XT(120 mg/m2 持续静脉滴注3 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既往化疗周期数显 著影响患者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可作为采集CD34+细胞数量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0.
背景与目的:年轻乳腺癌的发病率成逐渐升高的趋势,预后较差,尤其对于复发转移性年轻乳腺癌的治疗更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high dose chemotherapy,HDC)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可能一些亚组人群在其中获益.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对于年轻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年龄≤40岁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其中16例接受外周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HPC,14例接受常规剂量化疗(standard dose chemotherapy,SDC).HDC组:首先应用化疗多西他赛120mg/m2和G-CSF 5 μg/kg动员.采集外周血CD34+干细胞,然后行2个周期大剂量化疗,方案为15例接受了3药联合化疗:多西他赛120 mg/m2+塞替派175 mg/m2+卡铂AUC=6,1例接受两药联合化疗:多西他赛120 mg/m2+塞替派175 mg/m2.SDC组:多西他赛75 mg/m2+塞替派50~60 mg/m2,每21 d为1个周期,应用4~6个周期或至疾病进展.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HDC组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为31.3%;SDC组部分缓解1例,有效率为7.1%.HDC组PFS为9个月(2.3~15.7个月);SDC组PFS为3.8个月(2.7~4.9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HDC组OS为11.8~21.2个月(中位生存期18个月),SDC组OS为6.8~16.0个月(中位生存期是11.4个月),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8).大剂量化疗安全性良好.结论:干细胞支持下大剂量化疗对年轻转移性乳腺癌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