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传统额窦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文中探讨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式微创治疗孤立性额窦炎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15例孤立性额窦炎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1例术中辅助额窦微钻定位额窦开口,术后常规随访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2.7月,12例患者术后头痛症状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良好完全上皮化12例,3例未能在鼻内镜下证实额窦开放,但患者均无主观症状。结论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是治疗孤立性额窦炎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鼻腔冲洗及鼻用激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部症状及气道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鼻腔冲洗在AR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61例经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诊断为AR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7例(单纯鼻用激素治疗),B组21例(单纯鼻腔冲洗),C组23例(鼻腔冲洗联合鼻用激素)。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鼻炎结膜炎生活质量(RQLQ)评分及下气道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VAS、RQLQ评分及FENO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VAS、RQLQ评分及FENO值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3项指标减少差值比较,VAS、RQLQ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NO值A、C组与B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腔冲洗能改善AR患者的鼻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下气道炎症。鼻腔冲洗治疗AR有效,与鼻用激素联合使用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模型。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8只。A组以40 μg卵白蛋白(ovalbumin,OVA)+200 mgAl (OH)3+200 μLPBS溶液,分别于第1、3、5、7、9、11、13天腹腔注射,共7次,从第20天起以10 μL OVA (1 mg/mL)滴鼻激发,每周3次,连续3周,最后1次滴鼻激发后24 h以2% OVA 5 mL雾化吸入激发,连续5 d。B组以0.9%生理盐水代替OVA。整个造模周期为42 d。根据黏膜纤毛缺失程度,将上皮细胞状态分为4级(0~3级),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特异性IgE浓度及鼻肺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鼻、肺灌洗及血清中OVA sIgE浓度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部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1),杯状细胞数也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 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3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129例患者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统计术后发生鼻腔并发症患者,对其进行分析及处置。结果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发生鼻腔并发症者26例(20.1%),包括鼻出血6例(4.8%)、脑脊液鼻漏9例(6.9%)、蝶窦炎3例(2.3%)、萎缩性鼻炎2例(1.6%)、嗅觉障碍2例(1.6%)、鼻中隔穿孔1例(0.8%)、鼻腔粘连3例(2.3%)等。经鼻内镜下定期术腔清理、鼻用激素、鼻腔冲洗等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 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鼻腔并发症患者应及时予以处置,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5.
目的通过豚鼠实验模型研究上气道变应性炎症对下气道的影响。方法12只豚鼠分为2组,每组6只,鼻炎组豚鼠给予鼻腔卵蛋白/氢氧化铝滴注(连续10 d,每天2次)。间隔1周后,鼻腔给予2%卵蛋白每日滴注,连续7 d;对照组均使用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最后一次激发后10 min,对喷嚏、抓鼻、流涕等症状量化评估,观察肺部症状;抽取动物血清,ELISA方法测定IgE和IL-5水平;计量鼻腔黏膜及肺部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数量,观察鼻腔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鼻炎组豚鼠明显出现喷嚏、鼻痒、挠鼻、流涕等典型症状,但肺部哮喘症状不明显;血清IgE、IL-5水平升高;鼻腔和肺部黏膜见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且出现病理结构变化。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结论上气道变应性炎症可导致下气道发生类似的炎症反应,并导致免疫学改变。  相似文献   
26.
南京城区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南京城区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04年3月至9月,用“南京市儿童呼吸道疾病问卷调查表”对随机选择南京市7所小学三年级学生(9~10岁)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诊断标准对问卷中有相关症状者,由专科医师进行集中检查予以确诊,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计发放问卷调查表l087份,回收989份,应答率9l%,有效答卷942份。南京市9至10岁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现患率为8.8%(83/942),其中男9.1%(44/484),女8.5%(39/458),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0.097,P〉0.05)。症状中鼻塞占29.0%(273/942),流鼻涕占31.5%(297/942),头痛头昏占18.2%(171/942)。83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中,有鼻塞者54例(65.1%);流涕者55例(66.3%);头痛者36例(43.4%)。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对睡眠状态、性格、记忆的影响等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其发生率为8.8%,对儿童相关的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及规律,为鼻内镜鼻窦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剖标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方法鼻内镜下用专业手术器械模拟前筛、额窦、上颌窦的手术操作,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鼻内镜解剖特征。结果星状裂是由筛泡的顶端及其向上伸出的角、钩突的顶端、中鼻甲的前顶端在额隐窝区域汇合形成的一个星状裂隙,上述结构围绕筛泡形成鼻道沟、钩突沟、筛泡沟,星状裂为三条沟的起始部。鼻道沟气房群(包括额窦)分布于前内侧,钩突沟气房群位于前外侧,居鼻道沟气房群的下后侧,筛泡沟气房群位于钩突沟气房群的后上侧。它们的开口恒定且互不相通,在星状裂所处位置相对固定。结论星状裂是前组鼻窦开放的关键区域。由于鼻窦结构的变异大,各气房气化程度不一,了解恒定的解剖标记及鼻窦分布的规律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
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病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与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与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相关性。方法:对54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病变范围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单窦、多窦和全鼻窦3种类型;根据鼻内镜检查及CT扫描结果将鼻息肉分成4级;下呼吸道炎性相关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两种常见疾病。结果:①慢性鼻窦炎组258例中12例合并支气管哮喘(单窦、多窦和全鼻窦病变分别为0.4和8例);16例合并支气管炎(单窦、多窦、全鼻窦病变分别为0、8和8例);不同病变程度的慢性鼻窦炎与哮喘、气管炎患病率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②鼻息肉病组290例中16例合并支气管哮喘(Ⅰ-Ⅳ级分别为1、4、5和6例),14例合并支气管炎(Ⅰ级~Ⅳ级分别为0、4、8和2例);在鼻息肉不同分级中下呼吸道炎性疾病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下呼吸道炎性疾病在鼻息肉病组与慢性鼻窦炎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上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相关性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慢性鼻窦炎与鼻息肉病对下呼吸道炎性疾病的影响可能存在共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豚鼠实验模型研究上气道变应性炎症对下气道的影响。方法12只豚鼠分为2组,每组6只,鼻炎组豚鼠给予鼻腔卵蛋白/氢氧化铝滴注(连续10?d,每天2次)。间隔1周后,鼻腔给予2%卵蛋白每日滴注,连续7?d;对照组均使用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最后一次激发后10?min,对喷嚏、 抓鼻、 流涕等症状量化评估,观察肺部症状;抽取动物血清,ELISA方法测定IgE和IL 5水平;计量鼻腔黏膜及肺部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数量,观察鼻腔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鼻炎组豚鼠明显出现喷嚏、鼻痒、挠鼻、流涕等典型症状,但肺部哮喘症状不明显;血清IgE、 IL 5水平升高;鼻腔和肺部黏膜见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且出现病理结构变化。对照组未出现上述变化。结论上气道变应性炎症可导致下气道发生类似的炎症反应,并导致免疫学改变。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扁桃体切除及止血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诊治的90例扁桃体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等离子手术组(A组)和传统手术组(B组),每组各45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等离子手术组用低温等离子法切除扁桃体并止血;传统手术组则采用常规扁桃体剥离并用双极电凝止血。记录切除双侧扁桃体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第1天起每日记录患者咽部疼痛评分情况,连续10 d;术后第10天观察并记录扁桃体窝内的白膜状况。结果A、B两组手术总时间分别为(18.0±1.6)min、(43.5±3.4)min,术中总出血量分别为(9.3±1.3)ml、(53.8±5.5)ml,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疼痛指数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病例数分别为3例、4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A、B两组白膜与扁桃体窝面积比分别为(43.8±6.6)%、(40.5±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等离子组白膜较为清洁。结论与传统扁桃体剥离法比较,低温等离子法切除扁桃体具有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好等优点,可作为扁桃体切除手术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