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并比较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两种神经病理性模型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Sham组(n=10)、SNI组(n=10)和CCI组(n=10)。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缝合皮肤,分别制作SNI模型和CCI模型,于术前及术后28d内测定大鼠术侧机械疼痛阈值,并于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疼痛相关基因三磷酸环化水解酶1(GCH1)的表达变化。结果 Sham组大鼠术后未见疼痛敏感症状,SNI组和CCI组大鼠疼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5),SNI组疼痛阈值直至术后第28天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CCI组痛阈值于术后第3天起才趋于稳定,术后21d开始痛敏症状有所缓解。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术后第14天SNI组和CCI组GCH1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5),术后第28天CCI组GCH1表达有所降低,与SNI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传统CCI模型,SNI模型是一种更敏感、更稳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折中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的作用。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6年2月,行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移植重建椎体结构共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17~3岁,平均35.6岁。结果 随访6~1个月(平均8个月),植人体3~4个月愈合,重建的椎体高度无降低,术前神经损伤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可有效恢复爆裂、压缩椎体的高度和结构,并能与椎体愈合,起到有效重建椎体结构的作用,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男,23岁。因臀部疼痛4月,发现肿块3月于1996年10月入院。入院4月前左臀部摔伤后出现疼痛。未引起足够重视,继1个月后发现左臀部有1cm×1cm肿块,曾在某院行肿块活检诊断为骨巨细胞瘤Ⅰ级。速来我院就诊。查体:左臀部有一约15cm×14cm...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共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 165,VEGF165)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取第3代BMSCs进行细胞表型鉴定;第3代BMSCs作为细胞实验对象,实验共分2组:Ad-BMP2-VEGF165为实验组和Ad-GFP为对照组;首先用不同感染复数感染BMSCs,并进行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 BMP2和h VEGF165的表达;其次将感染后的细胞接种到n-HA/PA66生物材料上,7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贴附、生长状况;同时,7 d后消化收集贴附n-HA/PA66上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贴附生物材料细胞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以及3 d和7 d后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测定。[结果]第3代细胞表面高表达CD29(99.82%)和CD44(94.14%),低表达CD14(3.11%)和CD34(0.34%);腺病毒感染后h BMP2和h VEGF165蛋白水平高表达;扫描电镜见感染细胞分布均匀,生长状态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复合n-HA/PA66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OC和OPN表达和ALP活性均较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BMP2-VEGF165双基因腺病毒感染BMSCs后目的蛋白较高量表达,同时感染后BMSCs可以在n-HA/PA66进行良好的黏附、生长、增殖、矿化,Ad-BMP2-VEGF165双基因表达组织工程骨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17.
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几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微量元素钙、锌、镁、铜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取7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尺桡骨制成长1.5cm脱钙骨基质、深低温冷冻骨、深低温冷冻脱钙骨基质84枚,之后进行不同的构建后分别移植于40只同种大白兔双侧桡骨相同长度骨缺损处(随机分为四组,80肢共8组,其中10肢不移植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于术后1、2、4、8、12周各组分别杀死2只,于移植区取材进行X线、组织学切片、微量元素测定等检查,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除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外,其余各组均骨性愈合。b)骨缺损修复后第2周末,缺损区钙、镁、锌达峰值,到第4周末钙、镁降至谷底,而锌仍维持峰值。然后三者共同上升,至第8周末均达第2个峰值,之后钙、镁轻度下降,而锌轻度上升。c)铜在骨缺损修复的头4周内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之后开始轻度上升,8周末开始明显上升,至第12周末达其峰值。结论a)钙作为评价成骨活性大小的指标,取材应有时间限制Ib)骨锌、镁值可能是有用的评价骨缺损修复材料成骨活性的指标;它们值低,成骨活性高,值高则成骨活性低;c)骨铜值不宜作为评价骨缺损修复材料成骨活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窄钢板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成人肱骨干骨折56例,使用单宽钢板固定35例,双窄钢板固定21例。临床评价指标: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或骨折不愈合率,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率,感染率及术后临床上肢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6个月,两组均无感染发生。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单宽钢板组平均4.3个月,双窄钢板组3.7个月。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率单宽钢板组11.43%(4/35),双窄钢板组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率单宽钢板组8.57%(3/35),双窄钢板组9.52%(2/21)。术后临床上肢评分,单宽钢板组:优22例,良6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0.0%);双窄钢板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5%)。以上结果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肱骨干骨折单宽钢板固定或双窄钢板固定均是较好的内固定方式,但双窄钢板法在注意了相关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好的愈合率与低失效率,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能量损伤造成胫骨远段螺旋形骨折后, 同侧踝关节的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到2021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远段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 女19例;年龄(43.5±12.5)岁;随访时间67.0(38.5, 90.0)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X线片检查, 64例进行CT检查, 30例进行MRI检查。80例患者, 3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3例予以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 74例患者采用钢板固定。分别统计后踝骨折发生率和骨折线特点、同侧踝关节正常匹配率、术中同侧踝关节Cotton试验和应力外旋试验阳性率、随访时被动旋前外旋及旋后外旋应力试验阳性率、治疗后近期(≤2年)、中长期(>2年)踝关节疼痛发生率, 下胫腓前韧带、内踝三角韧带深层、后踝的损伤率, 踝关节损伤率。结果后踝骨折X线片诊断率为16.3%(13/80), CT为60.9%(39/64), MRI为76.7%(23/30);后踝骨折线开口于外侧的占74.5%(35/47);同侧踝关节正常匹配率为96.3%(77/80);术中同侧踝关节Cotton试验、应力外旋试验阳性率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骨水泥量、骨密度、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再骨折组32例(34个椎体),发生在手术椎体相邻节段椎体25例(26个椎体),手术椎体非相邻节段椎体7例(8个椎体),再骨折率为47.06%(32/68)。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骨水泥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ODI评分(36.19±5.69)分高于对照组的(32.09±7.32)分,骨密度(3.04±0.42)g/cm2小于对照组的(3.52±0.47)g/cm2, Cobb角(37.56±6.61)°大于对照组的(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