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54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69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34篇 |
药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了解河北省精神科护士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技能培训情况,为做好精神科护士防暴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河北省精神科护士防暴技能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48.1%的护士回答经常和常常经历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并且有93.8%的护士在处理暴力行为时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2)15.2%和33.7%的护士对自身的职业安全没有关注和很少关注,92.5%的护士认为各级管理者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3)应对暴力专业技巧(脱身法、控制法)的培训情况,75.6%的护士回答没有或很少有;(4)96.5%的护士回答需求或非常需求精神科暴力行为的专业技巧培训。结论河北省精神科临床暴力行为普遍存在,暴力行为对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但对精神科护士防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培训非常欠缺,远远达不到护士的需求,所以要提高各级领导和护士自身对精神科护理职业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精神科护士防暴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减少精神科暴力行为的伤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总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美国美可达公司思倍通治疗仪(SPECTRN),联合麻醉技术,对年龄15~74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279例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靶症状主要有明显的幻觉、妄想、严重的冲动行为、自杀、自伤、木僵、拒食等症状。结果对靶症状的治疗有效率达72.4%以上,对抑郁症的有效率86%,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66%。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头痛、发烧和短暂的记忆障碍。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84.
Background
Depress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China, but only a small minority of patients with this condition receive treatment. One of the reasons for low treatment rates is the relatively high cost of imported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Aim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generic form of th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y (SSRI) antidepressant escitalopram to the proprietary form of escitalopram (Lexapro)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Methods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nrolled 26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randomly assigned them to receive eight weeks of treatment with either generic escitalopram (n=130) or Lexapro (n=130). Efficacy was assessed by the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17). Safety was assessed by evaluating adverse events reported by patients, regularly recording vital signs, and conducting laboratory tests and electrocardiograms.Results
There were 35 (27%) dropouts during the 8 weeks of treatment in the generic escitalopram group and 32 (25%) in the Lexapro group. In the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i.e., including all patients) the mean (s.d.) drop in the HAMD total score at the end of the 8th week of treatment was 13.9 (8.2) in the generic escitalopram group and 14.3 (8.1) in the Lexapro group (t=0.44, p=0.664). The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responsive to treatment (i.e., >50% drop in total HAMD score) were 69% and 67% in the generic escitalopram group and Lexapro group, respectively (χ2=0.16, df=1, p=0.690; and the proportions that achieved remission (i.e., final HAMD <7) were 51% and 49% (χ2=0.06, df=1, p=0.804).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adverse events were dry mouth (12.3%), nausea (9.2 %) and dizziness (6.2%) in the generic escitalopram group and nausea (10.8%), fainting (7.7%) and drowsiness (6.9%) in the Lexapro group. During the first 35 days of treatment, one suicide and two suicide attempts occurred in the generic escitalopram group and one suicide occurred in the Lexapro group (Fisher exact test, p=0.314).Conclusion
Generic escitalopram is as effective and safe as Lexapro in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episodes of major depression who seek treatmen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s of psychiatric hospitals in China. Careful monitoring of the risk of suicidal events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ed patients.Trial registration
(clinical.trails.gov) NCT00866593相似文献85.
86.
目的 了解卫校学生抑郁障碍发病情况,并探讨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按年级分层整群抽取保定市卫校学生620名,进行一般状况问卷并施测自编DSM-Ⅳ抑郁障碍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LS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 卫校学生样本中轻度抑郁障碍者94名,占所有受试者的15.53%;重度抑郁症者11名,占所有受试者的1.82%;抑郁障碍总检出率为17.35%.卫校学生抑郁障碍程度与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得分呈显著相关.人际关系和神经质是影响抑郁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较多卫校学生存在抑郁障碍,且抑郁的发生与应激及人格特征有关,建议对卫校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一般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情况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中诊断的现患抑郁症399例为研究对象,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AxisI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 SCID-I/P)为诊断工具。采用大体功能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国修订版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399例抑郁症患者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48.4%,其中37.1%共病1种精神障碍,11.3%共病2种精神障碍。共病焦虑障碍占35.6%,共病未特定的焦虑障碍20.05%,共病心境恶劣障碍14.04%,共病创伤后应激障碍5.26%,共病广泛焦虑症4.26%,共病惊恐障碍3.01%。共病组患者精神运动性激越、自杀观念和行为等症状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非共病组(62.69%vs.48.06%,45.08%vs.35.44%,7.77%vs.1.94%,Ps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信仰宗教是共病心境恶劣障碍的保护性因素,60~69岁是共病未特定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20~29岁、60~69岁、低收入、独居是共病惊恐障碍的危险因素,40~59岁是共病创伤后应激障碍高风险年龄,已婚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抑郁症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现象比较常见,其中共病心境恶劣障碍和未特定焦虑障碍较多见,共病不同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88.
背景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直以来不是十分清楚,发育起源学说认为精神分裂症起始于围生期,后期出现精神症状不是疾病的开始而是疾病中后期的表现,母孕期经历应激与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因果关系尚未定论。目的 探索母孕期经历应激对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筛选关于母孕期经历应激事件的队列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5月。双人独立根据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提取题目、第一作者、应激事件、发表时间、例数、诊断标准、孕期时间等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R及其95%CI评估合并效应量。采用State 15.0软件进行发表偏倚Egger's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共3 342 829例研究对象,其中应激组536 142例,对照组2 806 6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应激组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于对照组〔RR=1.43,95%CI(1.17,1.73),P=0.000 01〕。按照应激持续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母孕期经历短期应激时应激组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于对照组〔RR=1.10,95%CI(1.01,1.20),P=0.03〕,母孕期经历长期应激时应激组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于对照组〔RR=1.69,95%CI(1.58,1.80),P<0.000 01〕。Egger's检验结果显示,无发表偏倚(t=0.79,P=0.79)。结论 母孕期经历应激可能使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增加,且长期应激与短期应激均可能使子代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2年中住院患者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45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患者均为男性,文化水平低,以工人,农民居多,发病年龄较晚,饮酒时间多在10年以上(包括10年),多为已婚患者,精神症状以幻觉、妄想为主,66.2%的患者(96例)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伴发躯体症状的占44.8%(65例),64.1%(93例)病人存在生化异常.戒酒治疗的有效率为97.2%.结论 酒精既可致精神障碍,也可致躯体损害.应多宣传饮酒的危害,尽早戒酒,加强社会干预. 相似文献
90.
背景 抑郁障碍与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的研究多以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研究鲜见。目的 调查河北省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为疾病预防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4-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北省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及相关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居住地、精神疾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茶、规律体育锻炼)、心理社会问题(是否存在群体支持问题、住房问题、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以满足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的被调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抑郁障碍诊断将其分为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和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对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脑血管病诊断的患者485例(2.32%),其中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56例(11.55%)、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429例(88.45%)。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与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精神疾病家族史构成、家庭年收入分布、饮酒比例、饮茶比例、体育锻炼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患者存在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比例高于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精神疾病家族史〔OR(95%CI)=0.177(0.061,0.520)〕、经济问题〔OR(95%CI)=0.184(0.093,0.365)〕、卫生保健服务问题〔OR(95%CI)=0.194(0.087,0.432)〕是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可能是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