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就诊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收治顺序,分为穴位刺激组35例(含脱落3例)、经颅直流电刺激组35例(含脱落5例)及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35例(含脱落2例)。患者每周进行5次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分期评定、Fugl-Meyer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及8周后,3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组的改善情况最佳,经颅直流电刺激组次之,穴位刺激组改善情况最差。结论:穴位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效果优于两种治疗方法单独实施。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利用平衡系统定量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减压组和理疗组,各20例。减压组采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理疗组采用理疗仪治疗。两组均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每周不间断治疗5 d。采用平衡系统和量表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析稳定指数(SI)和稳定极限(LOS)与VAS、OD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 05),且减压组较理疗组降低更明显(P0. 05);两组SI值较治疗前均降低(P0. 05),且减压组较理疗组降低更明显(P0. 05);两组LOS值较治疗前均升高(P0. 05),且减压组较理疗组升高更明显(P0. 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稳定指数SI与VAS、ODI评分呈正相关(P0. 05),稳定极限LOS与VAS、ODI评分呈负相关(P0. 05)。结论 SI、LOS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成为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基于双向平衡模型的神经调控策略对于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基于双向平衡模型理论下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常规康复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基于半球间竞争模型理论下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常规康复的治疗方案,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5d/周,共计20次治疗。每位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动作活动记录量表。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UEFM评分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MAS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UE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MA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MA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基于双向平衡模型的神经调控策略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究基于脑机接口的电刺激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脑电信号的变化.方法 选择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5岁;体质量指数20.06~28.9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73 kg/m2;病程...  相似文献   
25.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类并发症,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PSD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高.目前尚无针对此病统一的筛查诊断标准,缺乏特殊的仪器和特异性的生理指标进行评估和治疗,且临床重视不足.对于损伤部位与抑郁发生的关系目前亦无定论,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心理疗法、西医及中医在PSD的治疗上各有侧重,临床证明各种方法相结合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从定义、诊断、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损伤部位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PSD这一精神障碍类疾病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对PSD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症状的药理作用。方法:通过烟熏+SO2的方法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以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作为评判造模成功的指标;灌胃中药后观察烟熏致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的变化;利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小鼠气管酚红排泄量来衡量中药对其排痰量的影响;通过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中药对组胺致痉挛性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抽取小鼠股骨骨髓利用倒置显微镜分析中药作用前后其白细胞的组成比率。结果:采用烟熏+SO2的方法能够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其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均有明显改变;而给予中药治疗后小鼠的咳嗽症状则有所恢复,0.25g/kg~0.5g/kg中药能使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咳嗽次数减少(P<0.05),并以中剂量(0.5g/kg)效果最佳;低剂量(0.25g/kg)对小鼠的排痰量没有影响(P>0.05),中、高剂量(0.5g/kg~1.0g/kg)能够增加其痰量(P<0.01),并具有剂量依赖性;通过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呼吸张力曲线显示:改良益气化痰方中剂量可以对抗由于组胺引发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降低其呼吸频率(P<0.05)治疗哮喘;中药中剂量治疗后可以降低小鼠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比率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加淋巴细胞比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结论:益气化痰方中各配伍中药在缓解咳、痰、喘、炎四方面临床症状的同时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于及时清除病原体等使疾病趋于好转,该中药组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治疗效果,可以作为其各期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8.
为考察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静息态脑电(EEG)特异性,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提取16导联EEG信号波动函数F(s)和区间长度s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线性拟合斜率之标度指数α值,作为EEG信号的长程幂函数相关性特征参数.将3类人群(健康正常组10人、脑卒中后无抑郁症组4人、脑卒中后抑郁症组7人)的16导联EEG信号α值作为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健康人与脑卒中患者在顶叶、颞叶以及枕叶处α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将EEG信号DFA的α值放入16维特征空间在脑卒中患者组(含抑郁症与无抑郁症)内进行模式识别,可获得最高90.9%的分类正确率,有望为临床PSD提供客观有效的辅助诊断新手段.  相似文献   
29.
背景:早期姿势调节为即将执行的动作或面临的姿势干扰做出准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执行动作以及减少干扰对姿势造成的不稳定影响。目的:探索不同平衡能力的脑卒中患者在以舒适速度启动步行时下肢关键肌在早期姿势调节阶段的时间和强度参数特点。方法:观察1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早期姿势调节特点,根据有无跌倒史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分为无跌倒组8例和跌倒组8例。使用Noraxon惯性传感器、Noraxon Ultium EMG无线表面肌电仪采集步态启动过程中患者身体运动学数据和表面肌电数据。分析早期姿势调节阶段下肢胫骨前肌、腓肠肌内外侧、股直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6块关键肌的肌肉激活时间和激活顺序,以及步态启动前4个时间窗(各150 ms)的标准化的肌电积分值。结果与结论:(1)有跌倒史的患者在步态启动时,下肢6块关键肌的肌肉激活时间均早于无跌倒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和股外侧肌的激活时间显著早于无跌倒组(P <0.01,P <0.05);无跌倒组的肌肉激活顺序呈现出了比较规律的先激活伸肌后激活屈肌、大腿部肌肉激活早于小腿肌肉激活的特点;而跌倒组小腿部伸肌的激活要早于大腿部伸肌的激活,股外侧肌...  相似文献   
30.
脑卒中后运动损伤和康复的理论机制是预测脑卒中后损伤恢复和指导康复方案制定的基础。中枢神经可塑性是脑损伤后运动康复的重要理论基础, 即脑卒中后大脑通过不断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和神经网络来实现皮质功能重组, 对功能损伤进行修复或代偿, 重建自主运动。代偿模型和竞争模型是脑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重组的两个经典康复模型,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将两者相结合的双模平衡康复理论。本文综述了脑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重组的康复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旨在为脑卒中后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制定与效果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