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而在一级预防中需评估获益风险,中危到高危患者在评估出血风险后应该给予阿司匹林,肿瘤获益可能增加了一级预防的净获益。阿司匹林引起的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呈剂量依赖性,但总体致命性出血无显著增加,出血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对于消化道损伤高危人群应该给予筛查并预防性使用胃肠道黏膜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调查县级医院医生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预防卒中的认知情况.方法 2013年6-11月,对江苏、河南、浙江、江西四省9家县级医院的心内科或内科292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医生对房颤的诊断方法,血栓和出血的危险评分,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抗凝治疗的顾虑.结果 最终208份问卷进入统计学分析.83.2%的医生(173例)来自一级和二级医院.医生自我报告对风湿瓣膜性房颤、非风湿瓣膜性房颤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比例分别为30.0%(10.0%~60.0%)、20.0%(10.0%~50.0%)及80.0% (40.0% ~ 100.0%).影响医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出血不良反应74.0%(154例),其次为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占65.4%(136例),患者高龄93例(44.7%).51.0%(106例)的医生认为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手段.62.5%(130例)的医生认为华法林抗凝目标值INR在2~3.知道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的分别占51.0%(106例)、41.3%(86例)、34.6%(72例),但仅有15.4%(32例)、6.3%(13例)、5.3%(11例)的医生正确回答了各评分的全部危险因素.68.3%(142例)的医生知道华法林拮抗剂为维生素K.结论 县级医院医生对房颤抗凝治疗的关注和对危险分层评分的了解不足,影响其使用抗凝治疗的最大障碍是担心出血和定期INR监测的不便.县级医院医生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3.
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病的关键环节,不但在ACS急性期即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阶段,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长期预防过程中均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在ACS急性期和长期治疗始终。抗血小板治疗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根据不同临床情况和患者特点加以恰当选择,平衡血栓事件危险和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4.
自从1年前BASKET—LATE研究公布后,药物涂层支架和晚期血栓形成的问题经历了去年ESC会议的争论和随后FDA连续两天的听证会,近期ACC等多家权威学术团体又先后发表了两项重要的建议性文件,但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85.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的长期观察 ,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35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178例、女 180例 ,年龄 6 6 .86± 12 .2 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未再记录到窦性心律 ,时间持续 6个月以上时判定转归为永久性房颤。结果 :随访 4 .9± 2 .7年 ,共有 6 4例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 (17.9% ) ,永久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 ,瓣膜性心脏病 (2 9.3%vs 16 .4 % ,P =0 .0 4 3)和心力衰竭明显增多 (P =0 .0 0 1) ,孤立性房颤较少。在合并用药中 ,永久性房颤组应用地高辛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P <0 .0 0 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 4 0mm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 (P =0 .0 2 4 )。多因素回归分析 :左房扩大 (OR 2 .0 73,95 %CI 1.80 1~ 3.4 94 ,P =0 .0 4 7)和服用地高辛 (OR 4 .15 3,95 %CI 2 .0 13~ 8.5 71,P =0 .0 0 1)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房扩大和应用地高辛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个患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断,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中其他成员的筛查,全部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目的片段的筛查,并分析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在1个家系中发现Ile736Thr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Ile736Thr为我国患者中首次发现。结论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可能为我国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Ile736Thr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但进展快,易发生心力衰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7.
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新指南和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一个多世纪前,Virkow提出的“三角”学说是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即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和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变化。但动脉和静脉系统血栓发生机制略有区别,动脉血栓以血小板的  相似文献   
88.
利用高脂饮食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将纯种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8只,高胆固醇组8只和Irbesartan组9只。给予1%胆固醇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检测如下指标:(1)测定血脂,血浆脂蛋白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2)测量动脉内膜最大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3)RT-PCR,Northern Blot检测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rbesartan组和高胆固醇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Irbesartan组主动脉内膜最大厚度及内膜/中膜厚度比较高胆固醇组明显降低(P<0.05),Irbesartan明显降低主动脉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P<0.05)。结果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而延缓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89.
90.
北京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转诊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转诊现况以及对再灌注治疗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北京市19所具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的医院并于发病后24 h内到院的STEMI患者.根据到院前是否经历转诊,将患者分为转诊组和非转诊组.通过调查问卷及查阅病历收集资料.结果 789例STEMI患者中,236例(29.9%)经历过转诊.由3级以下级别医院向3级医院转诊者占76.7%(181/236),由3级医院向3级医院转诊者占22.9%(54/236).由非直接PCI中心向直接PCI中心转诊者占67.4%(159/236),由直接PCI中心向直接PCI中心转诊者占32.6%(77/236).转诊组与非转诊组的直接PCI率(62.7%比66.4%,P=0.328)和进门-球囊扩张时间(132 min比135 min,P=0.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诊组的发病-球囊扩张时间显著长于非转诊组(397 min比246 min,P<0.001).转诊组与非转诊组的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比5.8%,P=0.609).结论 北京市急性STEMI患者的转诊情况复杂,转诊对近期预后无影响,有必要建立规范的STEMI转诊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