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冠心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由于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盛行,使得冠心病发病率迅速上升。20年前,心脏内科医生仅能检测心肌坏死的酶学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来辅助诊断心肌梗死。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相似文献   
12.
十、儿童的抗血栓治疗 1.1VTE 新生儿VTE 1.1.1建议应用UFH或LMWH治疗,如果病变进展则在放射影像监测下抗凝治疗(证据:2C).  相似文献   
13.
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异常患病及知晓情况.方法 对9786例"首都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质指数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各型血脂指标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结果 (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18、-0.26和0.35(P均<0.01).(2)随体质指数增加,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逐渐上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标准化后,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分别为23.9%、43.3%和65.4%,女性分别为17.9%、29.2%和42.3%.血脂异常患病率肥胖男性高于肥胖女性(65.4%比42.3%,P<0.01).患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男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6、2.9、2.4及2.7倍,而女性肥胖者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1.3、1.9、1.7及2.1倍.(3)血脂异常患病知晓率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男性分别为20.8%、27.8%和25.2%(P>0.05),女性分别为34.6%、34.5%及29.4%(P>0.05).结论 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人群,但其患病知晓率仍然较低.应将肥胖人群,尤其是年轻男性肥胖者作为降脂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大鼠心肌梗死 (MI)模型 ,探讨福辛普利 (ACEI)、AT1受体拮抗剂 (依贝沙坦 )及二者合用防治心室重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 0 0 3- 0 3~ 2 0 0 3- 0 6将心肌梗死 (MI)后 2 4h大鼠随机分组。 6周后查 :平均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 ;心室重量 /体重 ;非梗死区总胶原、Ⅰ型及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及非心肌细胞增生数 ;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mRNA表达。结果 依贝沙坦组和两药合用组总胶原含量较福辛普利组降低更明显 ;两药合用组I型胶原含量和非心肌细胞增生数低于福辛普利组。依贝沙坦组和两药合用组与安慰剂组相比TGF β1mRNA表达降低。结论 两药单独及联合应用可抑制心肌肥大及胶原沉积 ;在抑制胶原沉积上依贝沙坦及联合用药较福辛普利效果更佳 ;依贝沙坦及两药合用可使TGF β1mRNA表达降低 ;两药合用较福辛普利单用有更强的抑制非心肌细胞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京社区居民甘油三酯异常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人群甘油三酯(TG)水平现状.方法 于2007年6月至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北京10 054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检测空腹血浆TG.结果 10 054名被调查者TG平均水平1.17(0.81~1.78)mmol/L,TG边缘升高者1234人(12.27%);高TG血症者1512人(15.04%).男性TG平均水平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分别为1.16(0.80~1.84)mmol/L和1.18(0.81~1.75)mmol/L.经年龄标化后的男性TG边缘升高患病率、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1.60%、20.32%)均高于女性(分别为10.90%、10.88%).50岁前男性TG水平及异常率高于女性,50岁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人群TG平均水平高于农村,分别为1.31(0.89~1.95)mmoVL和1.05(0.73~1.58)rumor/L(P<0.01);异常率也高于农村.TG异常者的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13.95%、35.92%、38.51%.标化后的冠心病组TG边缘升高患病率和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4.79%、25.31%)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11.22%、15.35%).结论 北京社区居民TG升高者比例较大,而TG升高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相对较低,应加强对城市男性、50岁后女性及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调查北京社区人群甘油三酯(TG)水平现状.方法 于2007年6月至8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对北京10 054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检测空腹血浆TG.结果 10 054名被调查者TG平均水平1.17(0.81~1.78)mmol/L,TG边缘升高者1234人(12.27%);高TG血症者1512人(15.04%).男性TG平均水平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分别为1.16(0.80~1.84)mmol/L和1.18(0.81~1.75)mmol/L.经年龄标化后的男性TG边缘升高患病率、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1.60%、20.32%)均高于女性(分别为10.90%、10.88%).50岁前男性TG水平及异常率高于女性,50岁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人群TG平均水平高于农村,分别为1.31(0.89~1.95)mmoVL和1.05(0.73~1.58)rumor/L(P<0.01);异常率也高于农村.TG异常者的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13.95%、35.92%、38.51%.标化后的冠心病组TG边缘升高患病率和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4.79%、25.31%)高于非冠心病组(分别为11.22%、15.35%).结论 北京社区居民TG升高者比例较大,而TG升高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相对较低,应加强对城市男性、50岁后女性及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体质指数(BMI)< 25 kg/m2的人群中找到能有效评价代谢风险聚集的最佳指标.方法:2007年4~8月期间入选了北京社区18~95岁BMI< 25 kg/m2的居民(男性1881例,女性3101例),进行了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及血压、空腹血糖、TC、TG的检测.代谢危险因素定义如下:①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1 mmHg=0.133 kPa) 和(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经诊断为高血压;②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6 mmol/L,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经诊断为糖尿病;③ TG水平升高:>1.7 mmol/L,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④HDL-C水平降低: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或已经接受相应治疗.使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模型及ROC曲线分析对各种人体测量指数与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人体测量指数均与代谢危险因素正相关.对于男性人群,要检出2个以上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围均较BMI有相对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之间的AUC无显著性差异.而对于女性人群,4个体质指数的AUC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肥胖人群中,中心性肥胖指标适宜作为评价男性代谢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指标,而对于女性人群,BMI和中心性肥胖指标均可用于检出代谢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新年伊始,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联合会(SCAI)、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联合发布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适用标准(appropriateness criteria)[1],包括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相似文献   
20.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第八次会议抗栓和溶栓指南(简称ACCP8)于2008年7月在Chest增刊发布,指南长达22章,近900页.涵盖了血栓栓塞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最全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