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出现胰瘘可疑症状的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3、4、6、8天。5例均出现心动过速(HR〉120次/min)、持续发热(T〉38.5℃)和血白细胞升高(WBC计数〉15×10^9/L)。影像学检查胸片提示胸腔积液3例,3例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2例同时伴有胰腺肿胀。5例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均〉10000U/L。5例患者中2例经保守治疗3周后治愈,另3例经再次手术引流后1—4个月治愈。结论术中胰腺损伤是导致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充分的引流是保证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直肠癌MR扩散加权成像的b值选取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及最佳b值的选择.方法:45例直肠癌行高分辨率MRT2WI及DWI检查,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技术(SE-EPI),选择b值为500、800、1000、1200s/mm2,评价直肠癌的显示情况,计算肿瘤的信噪比(SNR)及肿瘤与肠周脂肪、肌肉的对比噪声比(CNR),对不同b值的图像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另20例同时行自由呼吸薄层DWI扫描,b值为1000 s/mm2,行冠状面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将图像反转及彩色化,评价其对肿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不同b值时,所有直肠癌均表现为高信号,与正常肠壁对比高于T2WI . MIP及MPR的反转图像及彩色化图像,病灶与背景产生鲜明对比,清楚直观的显示肿瘤.肿瘤的信号、SNR及肿瘤与肠周脂肪、肌肉及水的CNR随着b值的增加而下降,但与正常肠壁的对比更明显(42/45).b=500 s/mm2高信号的正常小肠显示较多,对21例直肠上段癌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b≥800 s/mm2正常组织结构显示少,基本不影响肿瘤的显示.b值为800 s/mm2与1000s/mm2时SNR及所有CNR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余各组间的SNR及CNR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WI对直肠癌显示敏感性高,b值选择800和1000s/mm2较理想.  相似文献   
63.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χ~2=8.476,6.210,4.014,14.197,55.027,P<0.05).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对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为重要的因素,适度地施行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谨慎地施行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64.
胃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对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间施行肝切除的24例胃癌肝转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同时性肝转移19例,异时性转移5例。共施行肝段叶切除8例,肝部分切除16例;19例同时性肝转移患均在肝切除的同时加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术后并发肝昏迷死亡l例。手术死亡率为4.2%。全组22例获得随访。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8.2%和9.1%。生存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率不仅与胃癌原发灶的分化程度、有无浆膜面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且与肝转移灶的数目及其在肝脏内的分布范围有关。结论对于胃癌孤立性肝转移患,其原发病灶可根治切除的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部分患可获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CLASSIC研究即胃癌D:根治术后XELOX方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应用)辅助化疗对中国胃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CLASSIC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亚太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本研究是CLASSIC研究的中国亚组分析。中国亚组于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共在中国大陆招募了100例胃癌D2根治术后患者,并以I:I的比例完全随机分配至XELOX组(术后口服卡培他滨联合静脉滴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或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年无疾病生存及总生存情况。结果截至2012年11月22日,中国亚组分析结果显示.XELOX组和对照组3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8%和56%,XELOX治疗组的复发风险比对照组降低了59%(HR=0.41,95%CI:0.20—0.85,P=0.01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和66%,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R=0.55,95%CI:0.26—1.16,P=0.110)。结论胃癌D:根治术后辅以XELOX方案化疗可明显改善中国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加以评价。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162例(164例次)接受普通外科手术(不含血管外科和肝脏外科手术)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等临床数据,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来确定与主要出血事件和非出血性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162例(164例次)手术中,12例(7.3%)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27例(16.5%)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7例(4.3%)病人围手术期发生Ⅲ级并发症,1例(0.6%)病人死亡(V级)。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相比,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25.0% vs. 4.9%,P = 0.007),非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 vs. 16.7%,P=1.000)。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因素包括急诊手术[比值比(OR)=6.455,95%置信区间(CI) 1.672~24.472,P=0.008]、手术时间 ≥ 60 min(OR=14.989,95%CI 1.683-2015.140,P=0.009),以及主动脉瓣膜置换(OR = 3.408,95%CI 1.001-12.191,P=0.050)。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是胃肠道手术(OR = 4.323,95%CI 1.740-11.629,P = 0.002)和房颤(OR=2.717,95%CI 1.053-7.022,P=0.037)。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可以安全的接受普通外科择期手术,而且,只要进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栓治疗管理,急诊手术的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同样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建立胃肠道间质瘤耐药细胞模型GIST882-R.方法 采用间歇浓度梯度倍增法体外诱导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株GIST882对Imatinib靶向治疗耐药,建立耐药细胞模型GIST882-R.光学显微镜观察亲本细胞GIST882-S和耐药细胞GIST882-R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及细胞半数致死浓度(IC50);基因测序检测细胞耐药前后突变位点有无变化.结果 (1)耐药细胞的细胞形态呈上皮样,核浆比增加;高倍镜下可见多核细胞、胞质内颗粒样物质增多.(2)耐药前后细胞周期分别为S期20.23%比17.38%,G0/G1期68.33%比72.25%,G2/M期11.44%比10.37%,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GIST882-R的倍增时间(47.10±2.01)h,长于亲本细胞株GIST882-S(39.56±1.18)h(P<0.01);耐药细胞GIST882-R较GIST882-S对Imatinib的IC50显著增高,分别为(1.549±0.366)μmol和(0.136±0.025)μmol,耐药指数为11.39(P<0.01).(4)对GIST882-R和GIST882-S进行Kit基因测序,两者均存在13外显子K642E突变,但在CIST882-R中未发现新的基因突变.结论 成功获得耐药细胞GIST882-R,CIST882-R对Imatinib靶向治疗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Imatinib-resistant model GIST882-R.Methods The intermitt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 doubling method was used to get Imatinib-resistant cell line GIST882-R.Changes of cell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under the optical microscopy.Changes of cell cycle were assay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flow cytometer.The growth curvature,doubling time and IC50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methylthiazol tetrazolium (MTT) assay.Gene sequencing was applied to detect DNA mutation.Results (1)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to the morphologic profiles,such as epithelioid shaped,the increased ratio of nucleolus to cytoplasm,emerging multinucleate cell,increase of granule substances;(2) The cell cycle of GIST882-S and GIST882-R was respectively 20.23% and 17.38% in S phase,68.33% and 72.25% in G0/G1 phase,11.44% and 10.37% in G2/M phase respectively (P<0.01 );(3) The doubling time of GIST882-S and GIST882-R was (47.10 ±2.01 ) h and (39.56 ± 1.18)h respectively (P <0.01 ).IC50 for GIST882-S and GIST882-R was ( 1.549 ±0.366) μmol and (0.136 ±0.025) μmol respectively (P< 0.01 ).The resistance of GIST882-R to Imatinib was 11.39 fold of GIST882-S cells;(4) K642E mutation of exon 13 was found in both GIST882-S and GIST882-R.Conclusion The sensitivity of GIST882-R to Imatinib treatment i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总结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在胃癌手术的临床应用中的经验.方法 总结2010年3-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完成的19例达芬奇S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体会.结果 全胃切除8例,远端胃切除8例,近端胃切除2例.胃楔形切除1例.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普通腹腔镜手术病...  相似文献   
70.
胃肠道间质瘤恶性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组临床病理指标在预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840例GIST,假设肉眼播散[包括肝转移和(或)腹腔播散]、显微镜下播散(包括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脂肪浸润、神经浸润和黏膜浸润)以及肿瘤复发为恶性组,剩余为生物学行为不明组,根据此初步分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发现以下形态学指标与恶性组密切相关:核分裂象≥10个/50 HPF、肌层浸润、肿瘤性坏死、围绕血管呈簇状排列以及细胞明显异型(均P<0.01).由此获得了2项肉眼播散、5项镜下播散和5项组织形态学指标.485例具有其中任意一项指标者归入恶性组,其余355例为非恶性组.随访资料提示非恶性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DFS)及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99.3%和100%,而恶性组患者5年DFS及5年OS分别为43.9%和59.7%,恶性组与非恶性组5年DFS与5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此组12项临床及形态学指标能有效地将恶性GIST从非恶性GIST中区分开来,可用于区分GIST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