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Gly71Arg、TATA盒基因突变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UGT1A1 TATA盒、外显子1、外显子5和G6PD基因外显子12经PCR扩增和测序,构建突变样本的克隆,对其进行验证。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UGT1A1 Gly71Arg和TATA盒基因多态性频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影响。结果:病例组UGT1A1 Gly71Arg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1 Gly71Arg、TATA盒基因和G6PD基因突变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OR值(95%CI)分别为5.468(2.274,12.818)、0.688(0.266,1.778)和5.081(1.070,24.133)。结论:UGT1A1 Gly71Arg和G6PD基因突变可能是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5°;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4.72)mm,中点宽(4.72±0.33)mm、厚(2.55±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0.39)mm、厚(3.15±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0.78)mm,中点宽(3.24±0.32)mm、厚(1.24±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康惠尔透明贴在预防表阿霉素引起静脉炎中的应用与比较.方法 对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按常规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实验组30例,在静脉穿刺点前方沿着静脉走向外贴康惠尔透明贴3533水胶体敷料(10 cm×10 cm).比较两组在输注表阿霉素时静脉穿刺处的局部症状及输注的滴速变化,输注后1天、3天、及20天后穿刺处皮肤及静脉情况.结果 运用康惠尔透明贴的实验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康惠尔透明贴可以预防表阿霉素输注中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产前超声检查胎儿脉络丛囊肿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儿脉络丛囊肿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确诊的58例脉络丛囊肿胎儿的超声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58例脉络丛囊肿胎儿中,双侧20例,占34.48%;单侧38例,占65.52%。囊肿直径3.0~18.4mm。胎儿仅有脉络丛囊肿(孤立性脉络丛囊肿)48例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未发现异常;胎儿除脉络丛囊肿外还伴有其他结构异常(复杂性脉络丛囊肿)10例,其中9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例为18三体,6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结论胎儿孤立性脉络丛囊肿与染色体异常无明显相关性,若合并其他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则明显增高,此时应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55.
<正>目前,计算机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掌握农村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卫生状况,我们于2004年9月对我市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进行了卫生学监测,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确定G6PD/6PGD比值法在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时的最佳实验条件,提高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方法(1)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确定女性杂合子的基因突变型。(2)G6PD/6PGD定量比值法。结果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ROC曲线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孵育温度为37℃,底物浓度为0.78mmol/LG6PNa2及0.195mmol/LNADP ,反应时间为10min。结论G6PD/6PGD比值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能大大提高对G6PD基因突变女性杂合子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ting)在诊断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病理表现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取病变处胃黏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breathtest,13CUBT)、血清免疫印迹试验及胃液HPDNAPCR检查。结果:在4岁~6岁和6岁~12岁组患儿中,13CUBTHP检出率明显高于免疫印迹试验(P<0.01);在12岁~18岁组患儿中,13CUBTHP检出率与免疫印迹试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胞毒性基因相关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geneprotein)阳性的HP感染在溃疡病组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和正常组(P<0.05),慢性胃炎组CagA(Cytotoxinassociatedgeneprotein,CagA)阳性HP显著高与正常组(P<0.05)。结论:在12岁以上的少年患儿中,免疫印迹试验可作为快速诊断HP感染的可靠手段,并且能判断出是否为产毒菌株感染。在12岁以下的儿童中,免疫印迹试验最好与13CUBT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中知母"肢体浮肿,下水"进行古代文献学习和查阅,对知母进行本草溯源,认为其通过除邪气,清肺热,通利水道,滋肾阴,其性寒滑质润,滑利关门(膀胱),则小便通,而主"肢体浮肿,下水"。应用始建于《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以其除邪气而治疗湿痹导致脚肿如脱,李东垣创立滋肾丸治疗水肿,小便隆闭。经后世广为运用,叶天士曾在《临证指南医案》中6次提及滋肾丸的运用,陈修园在其论著水肿一章中根据桂枝芍药知母汤,滋肾丸使用知母的经验,创立治水第一方消水圣愈汤。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基于细胞焦亡理论研究白介素(IL)-1β与IL-18在急性肺损伤(ALI)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ALI患者100例为观察组,期间同时招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入组后IL-1β及IL-18的血清浓度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中存活患者与病死患者血清IL-1β与IL-18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病死率为38.00%(38/100),而存活率为62.00%(62/100);入组后,两组受试者血清IL-18[(106.43±21.73)pg·mL-1 vs(174.29±36.31)pg·mL-1]与IL-1β[(62.14±15.88)pg·mL-1 vs(94.35±16.23)pg·mL-1]水平比较,对照组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结局方面,病死组和存活组患者的IL-1β[(118.32±19.52)pg·mL-1 vs(87.86±16.49)pg·mL-1]与IL-18[(195.64±36.13)pg·mL-1 vs(136.74±23.09)pg·mL-1]水平比较,病死组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焦亡是ALI患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ALI的发生发展和IL-1β与IL-18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60.
肿瘤的免疫疗法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是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途径,PD-1抑制剂的成功研发及初步临床运用揭示了其蕴含的巨大潜力.中医药是世界范围内治疗肿瘤的重要补充与替代医学手段之一,现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力,重塑肿瘤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