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2例ABO亚型A2及其家系成员的血型基因。方法:同时应用血清学实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ABO基因,并进行测序。结果:2例患者血清学结果均为A亚型,PCR-SSP分型结果为A205/O02,其母亲血清学结果为O型,PCR-SSP分型结果为O0 1/O0 2,其父亲血清学结果为A亚型,PCR-SSP分型结果为A205/A205,所有家庭成员的PCR-SSP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结论:ABO血型亚型具有遗传基础,可以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和家系调查等方法进行最终确认。  相似文献   
22.
几种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几种常见腹膜弥漫性病变MSCT表现,探讨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41例腹膜弥漫性病变(11例结核性腹膜炎、18例腹膜转移癌、12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MSCT表现。观察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增厚部位及形式、密度及强化程度等);(2)腹腔积液密度、量及分布范围;(3)淋巴结改变。计算上述指标在各组病变中的出现率,经统计学处理以分析其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3组病变的壁腹膜改变(χ2=12.919,P=0.002)及大网膜改变(χ2=18.0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的壁腹膜改变(χ2=11.948,P<0.00125)和大网膜改变(χ2=15.277,P<0.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壁腹膜光滑均匀增厚高度提示结核性腹膜炎;大网膜饼状增厚则对腹膜肿瘤性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通过分析腹膜弥漫性病变的MSCT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3.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大多数结直肠癌是从腺瘤样息肉恶变而来,早期检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纤维结肠镜是目前最准确的检出结肠息肉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痛苦,并且部分患者不能完成全结肠的检查。CT结肠成像作为一种快速无创的检出结肠病变的方法,不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能够全面评价肠腔内、外及整个腹腔脏器的病变,易于被患者接受。本文对44例结直肠占位性病变患者行CT结肠成像检查,比较各种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寻找出一种最佳的后处理方法组合以更好地显示病变。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 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 (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 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 =0.002)、双侧颈部(P =0.034)和双侧腹股沟(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e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位移反相位成像是一种可显示肿块或组织内同时含有脂肪和水成分之特性的技术。它通过显示病变的上述特征,提高了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反相位成像技术较其它脂肪抑制技术简单、快速、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在腹部和盆腔病变的MRI检查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胰岛素瘤的MSCT和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MSCT和MRI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胰岛素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12例行CT检查,1例仅行CT平扫,7例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检查;16例行MR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结果 18例均为单发胰岛素瘤;8例发生在胰头(5例在钩突部),1例在胰颈,5例在胰体,4例在胰尾.CT平扫均为阴性;三期动态增强检查,11例中9例呈富血供表现,1例呈乏血供表现,1例漏诊.MR平扫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稍高或混杂信号;4例行MR动态增强检查,均呈富血供表现.所有肿瘤边界清楚,均无血管、胰管和胆管受侵及肝转移表现.结论 胰岛素瘤有较为典型的MSCT和MRI表现,MSCT及MR检查对胰岛素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血管内乳头状内皮增生(IPEH)的高频超声(包括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征,帮助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IPEH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临床病史。其中8例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44.8岁,女性4例,男性4例)进行了术前高频超声检查,包括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2名肌肉骨骼超声医师对该8例IPEH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位置、形状、大小、内部回声、异质性、血管分布,分析超声特征与病理的关系。 结果8例IPEH灰阶超声表现为单发,平均大小23.5 mm,从皮下脂肪层至深筋膜层均可发生,呈边界清晰的不均质低回声,1例(12.5%)内部结构呈洋葱圈样改变,1例(12.5%)呈筛网状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肿块内血流分级0级7例,仅1例(12.5%)肿块内可见血管穿行。病理诊断8例IPEH均为单纯型,均可见扩张血管腔内机化的血栓;典型病理表现为纤维血管轴心玻璃样变的乳头状内皮增生。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IPEH(单纯型)多为孤立性肿块,其超声表现为体积较小、椭圆形、边界清晰、不均匀低回声、不伴钙化、内部可有穿支血管、质偏软。检测到的起源血管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区分IPEH和其他软组织肿块。高频超声成像检查可作为IPEH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8.
中央腺体内前列腺癌3D 1 H-MRSI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3D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3D ^1H-MRSI)研究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PC)的代谢特点,并初步探讨3D ^1H-MRSI对CG内P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16例PC的3D ^1H-MRSI表现,16例PC中2例源于CG,14例肿块较大同时累及外周带和CG。测量CG内PC及BPH的CG体素(Cho+Cre)/Cit比值及Cho/Cre比值,并分别对PC与BPH体素的两组代谢物比值进行比较。结果 CG内PC波谱主要表现为Cit峰明显下降甚至消失,Cho峰显著升高,两者波峰可呈现倒置。CG的腺体增生组织主要表现为Cit峰高耸,Cho峰次之,Cre峰最低,基质增生者Cit、Cho峰均降低;CG内PC体素(Cho+Cre)/Cit比值显著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体素存在部分重叠(29/133,21.8%)。CG内PC体素的Cho/Cre比值明显高于BPH的CG(P〈0.001),但两组之间重叠较多(105/133,78.9%)。结论 CG内PC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其(Cho+Cre)/Cit明显高于BPH的CG,但与BPH有部分重叠,综合Cit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e增大有助于CG内PC的检出。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点与动态增强CT表现的相关性,以阐述其动态增强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46个肾上腺肿块(腺瘤23个、非腺瘤18个、增生结节5个)均行动态增强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首先评价肾上腺腺瘤和非腺瘤动态增强CT表现,而后分析肾上腺肿块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时间-密度(T-D)曲线、廓清率(Wash)]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腺瘤与非腺瘤间T—D曲线类型和7min延时点相对廓清率(Washr)和绝对廓清率(Washa)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肾上腺肿块T—D曲线廓清迅速组(A、C型)与廓清缓慢组(B、D、E型)间、7min延时点Washr≥34%组与〈34%组间、Washai≥43%组与〈43%组间MVD、VEGF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廓清曲线为A、C型,和(或)Washr≥34HU,和(或)Washai≥43%组均提示为腺瘤,反之提示为非腺瘤。T—D曲线廓清迅速组、7min延时点Washri≥34%组和Washa≥143%组MVD、VEGF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廓清缓慢组、〈34%组和〈43%组;由此提示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与MVD、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另一方面,腺瘤和非腺瘤间MVD和VEGF表达存在显著不同。结论MVD和VEGF可能是导致腺瘤和非腺瘤具有不同的T—D曲线类型和廓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0.
肾上腺性征异常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5例肾上腺性征异常病变的CT和/或MRI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这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对肾上腺性征异常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5例肾上腺性征异常病变中,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1例,皮质腺瘤和皮质癌各2例,除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外,余4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5例均进行了CT检查,其中1例皮质腺瘤还进行了MRI检查。结果:CT检查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表现为双侧肾上腺明显增大并边缘多发小结节;2例皮质腺瘤表现为肾上腺卵圆形肿块,密度较均一;2例皮质癌表现为肾上腺较大肿块,密度不均,1例有散在钙化,1例下腔静脉内有瘤栓。MRI检查1例皮质腺瘤,T1WI和T2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且在反相位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结论:CT和/或MRI检查有助于肾上腺性征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评估病人的预后和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