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3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再发肿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以降低尿道再发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1978~1998年膀胱全切后尿道再发肿瘤19例。结果 尿道再发肿瘤占9%,均为男性。18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前尿道,主要症状为尿道溢血。结论 再发原因除移行上皮肿瘤的多中心发生因素外,膀胱肿瘤已侵及前列腺及前列腺尿道的主要原因。“膀胱全切除”范围不够,残留前列腺及前列腺尿道以及膀胱切除时对肿瘤的挤压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少数病例也可经血行转移至前尿道。尿道全切术有替代后尿道切除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讨PCNA表达与肾盂输尿管癌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复发及预后的关系,作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7例肾盂输尿管癌PCNA增殖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肾盂输尿管癌PCNA增殖指数随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升高而增高,T3加T4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T1加T2(P<0.01).G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G1加G2(P<0.001),PCNA增殖指数高者(Ⅲ加Ⅳ级)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为60%(12/20)明显高于增殖指数低者(Ⅰ加Ⅱ级)22.2%(6/27)P<0.01。PCNA增殖指数Ⅲ加Ⅳ级同时伴发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35%(7/20),Ⅰ加Ⅱ级同时伴发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7.4%(2/27)P<0.05。PCNA增殖指数Ⅰ加Ⅱ级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率为7.4%〔2/27),Ⅲ加Ⅳ级局部复发转移率为40%(8/20),P<0.05。PCNA增殖指数Ⅰ加Ⅱ级5年生存率为86.7%(13/15),Ⅲ加Ⅳ级5年生存率为35.7%(5/14)P<0.05。提示PCNA增殖指数与肾盂输尿管癌的病理分期,细胞分级有关,是低分化、侵袭性以及同时或相继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重要特征,可能是判断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3.
为了了解原癌基因CerbB-2在肾盂输尿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6例肾盂输尿管癌C-erbB-2蛋白表达与病理分期、细胞分级、复发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肾盂输尿管癌中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4.8%,T_3+T_4C-erbB-2表达阳性率高于T_1+T_2,P<0.01;G_3CerbB-2表达阳性率高于G_2,P<0.05,G_1C-erbB-2染色均为阴性。C-erbB-2表达阳性者同时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31.3%,表达阴性者同时发生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占13.3%。C-erbB-2表达阳性者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为62.5%,高于表达阴性者26.7%,P<0.05。C-erbB-2表达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30.8%,表达阴性者为81.3%,P<0.05。提示C-erbB-2表达阳性者肿瘤有多器官发病倾向,肿瘤更具侵袭和转移;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细胞分级有关,可能是判断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4.
我院1977~1997年收治恶性嗜铬细胞瘤1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龄55-2岁,平均病史11个月。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腹主动脉旁4例,膀胱及脐尿管各1例)。临床表现持续性高血压12例,阵发性高血压3例;发作时常伴有心悸、头痛、多汗及面色苍白。15例中24小时尿儿茶酚胺(CA)阳性12例,香草基扁桃酸(VMA)阳性13例。15例中行酚妥拉明抑制试验4例,结果均为阳性。15例经B超及CT检查均发现肿瘤,瘤体长径大于…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膀胱癌患者治疗前后机体T细胞分化群状态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关系。方法:以20例良性疾病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膀胱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D3,CD4和CD8细胞亚群及CD4/CD8比例,应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比较二者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膀胱癌患者术前,CD3,CD4亚型值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测值(P<0.05),而CD8值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CD3,CD4及CD4/CD8值增高,但与对照组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值术后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变化(P<0.05);化疗后CD3,CD4值降低,CD8值升高,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CD3,CD4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但CD8较术前升高,CD4/CD8低于术前(P<0.05)。淋巴细胞CD3,CD4,CD8表型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未见显著相关性,但1例M+期肺转移患者CD3,CD4明显低于T2,T3期病例。复发癌组CD3,CD4,CD4/CD8低于未复发组(P<0.05),而CD8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存在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化疗有可能增加肿瘤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手术及化疗联合应用免疫增强剂对防治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双侧睾丸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10例双侧睾丸肿瘤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肿瘤标志物、治疗方式和病理资料。年龄19~58岁,平均34岁。双侧同时性癌2例,癌均为Ⅰ期病变。异时性癌8例,初发肿瘤Ⅰ期5例、Ⅱ期3例,对侧肿瘤Ⅰ期6例、Ⅱ期1例、Ⅲ期1例。初次肿瘤精原细胞瘤4例,对侧肿瘤精原细胞瘤3例。结果2例同时行双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8例先后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腹膜淋巴结清除术3例。术后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雄激素缺乏综合征,7例行雄激素替代疗法。10例随访9个月~23年,平均10,5年,死亡2例,转移2例(1例带瘤生存),局部复发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结论双侧睾丸肿瘤异时性多见,常见病理类型为精原细胞瘤,可以选择性行保留睾丸手术。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提高肾皮质化脓性感染的诊治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皮质化脓性感染2 7例 ,其中急性细菌性肾炎 16例 ,肾皮质脓肿 11例。 结果 14例急性细菌性肾炎及 7例肾皮质脓肿经抗炎治疗治愈 ;4例肾皮质脓肿 (直径 >5cm)经手术引流治愈 ;2例急性细菌性肾炎行肾切除术。 结论 此两种疾病可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试验性治疗诊断 ,CT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很大价值。两者均有肿块表现 ,故需与肾癌鉴别。急性细菌性肾炎及直径 <5cm的肾皮质脓肿可保守治疗 ,>5cm的脓肿需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48.
49.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异位ACTH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85年7月-1999年7月收治的12例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经内分泌检查诊断为异位ACTH综合症,10例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原发肿瘤。随访7个月-8年,5例手术切除肿瘤者,3例死亡;3例肾上腺切除者,1例存活至今;4例化疗者均死亡。结论 对有库欣综合征症状的患者,先经内分泌检查确诊为异位ACTH综合征,结合原发肿瘤的症状和体征,对好发肿瘤的部位进行影像学筛查,有助于发现原发肿瘤。对原发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0.
患者,73岁.因发现阴茎内肿物2个月于2010年3月18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现阴茎头部2枚质硬肿物,无触痛.肿物逐渐增多,布满整个阴茎及尿道海绵体,约30~40枚.患者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查体:阴茎部触及多枚肿物,固定,双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阴茎海绵体、阴茎头及尿道海绵体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最大者1.5 cm×O.8 cm,其内可见丰富彩色血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