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近年来MRI技术迅速发展,加之其固有的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方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辐射损伤等优势,使其成为恶性肿瘤术前评价的重要影像学方法.目前,美国NCCN直肠癌诊疗指南巳将盆腔MRI成像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乳腺X线摄影(CESM)中减影图像灰度值(GV)测量对乳腺钙化病变良性与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因乳腺X线摄影检出以钙化为唯一可疑征象而接受CESM检查的连续性病例95例, 均为女性, 年龄34~76(48±7)岁。患者均接受头尾(CC)位及内外斜(MLO)位CESM。2名医师根据目标钙化剪影图像上有无强化作出良、恶性主观判断。另由2名医师在减影图像上分别测量MLO及CC位的钙化病变区GV, 并以乳腺腺体、胸大肌、皮下脂肪等区域作为背景实质测量GV, 计算病灶/背景灰度差值(DGV)及病灶/背景灰度差值比(DRGV)。以变异系数评价GV稳定性, 以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测量的一致性;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钙化不同区域GV值的差异;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V鉴别钙化良性与恶性效能。诊断效能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纳入的95例患者中共97个钙化, 其中良性62个, 恶性35个。2名医师测量MLO及CC位钙化病变区GV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均较高。恶性钙...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MRI技术迅速发展,加之其固有的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方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辐射损伤等优势,使其成为恶性肿瘤术前评价的重要影像学方法.目前,美国NCCN直肠癌诊疗指南巳将盆腔MRI成像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64层CT对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2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增强CT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s,后处理进行VR、MIP及MPR重建。结果:肺癌组62例中61例VR可以重建出支气管动脉(BA),正常对照组30例中26例可以重建出BA。肺癌组共重建出161支BA,平均2.6支/人;正常对照组共重建出45支BA,平均1.5支/人,肺癌组VR重建BA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肺癌组右侧显示1支BA的占69.3%, 左侧显示2支以上BA的占50%,R1L2型占肺癌组总数的35.5%。共发现7支变异的BA,均从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发出。共发现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分别为肋间后动脉、内乳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肺癌组肺癌同侧BA行程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及肺癌对侧长。肺癌组34例可显示肿瘤血管形成。肺癌组肺癌同侧BA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肺癌对侧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肺癌同侧较肺癌对侧BA直径增粗、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肺癌癌肿越大,引起的BA血流量增加越明显。结论:64排CT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BA扩张和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生理特征,并可显示异常BA的起源及异常体动脉的供血,CTA可以显示肿瘤血管形成,对原发性肺癌血供研究及指导肺癌介入途径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 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的脊柱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脊柱增强MRI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除外脊柱转移瘤且临床排除其他原发骨髓疾病的恶性实体瘤患者54例,根据在MR前是否接受过化疗及是否发生急、慢性骨髓抑制将病例分为骨髓抑制急性组、慢性组,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及未化疗组共4组,比较MR表现异同。结果急性组5例,慢性组24例,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7例,未化疗组18例。慢性组及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的平均椎体/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值高于未化疗组(P〈005),急性组中4例信号均匀减低;慢性组及无骨髓抑制组平均椎体信号强度标准差高于未化疗组(P〈0.05)。4组中局灶性脂肪沉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恶性实体瘤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脊柱椎体T1信号发生改变,慢性期不均匀性升高,急性期呈均匀减低趋势;局灶性脂肪沉积不是骨髓抑制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ER、PR、HER2或Ki-67不同表达状态乳腺癌在DCE-MRI形态学及动态增强特征之间的差异,探讨乳腺癌MRI表现与分子标志物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免疫组化检测确定ER、PR、HER2及Ki-67表达状态的乳腺癌病例,均在疗前接受乳腺MRI检查;比较ER、PR、HER2及Ki-67不同表达状态癌灶的MRI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269例入组。ER阳性癌灶出现小肿块的比例稍高于阴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R阴性癌肿边缘光滑的比例稍高于阳性者,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61)。PR阴性癌肿出现边缘光滑的比例高于阳性组(P=0.033)。Ki-67低表达者癌肿出现边缘光滑的比例低于过表达者(P<0.001)。相对于过表达者,HER2低表达及Ki-67低表达者均倾向出现小病灶(P均<0.05)。ER、PR、HER2及不同Ki-67表达状态下癌灶MRI动态增强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MRI所示癌灶大小和/或边缘状态与ER、PR、HER2及Ki-67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动态增强特征与诸分子标记物之间未见稳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术前胸部CT显示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 10 mm(临床N2期)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N2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术前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N2期NSCLC患者中,假阳性率为42.22%(19/45)。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22)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4)均为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CEA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合术前CT诊断及血清CEA水平进行筛选后,假阳性率降至7.69%(3/39)。结论 术前血清CEA水平是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利于降低CT诊断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肿瘤起源胃壁强化特征及坏死囊变成分的极性分布情况在胃外生型胃肠间质瘤(GIST)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外生型(Ⅲ型)GIST病例18例,对照组设置与胃壁脂肪间隙消失的邻近脏器起源肿瘤1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肝癌2例),观察记录与肿瘤贴邻的胃壁是否存在CT"起源胃壁强化征"及"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的情况。同时测量肿瘤长径及动静脉期CT值。 结果GIST肿块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比例(9/15)高于其他脏器来源肿瘤(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07)。肿瘤坏死囊变极性分布情况,GIST较其他脏器来源肿瘤更多偏离胃壁侧分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47,P=0.051)。两组肿瘤的长径(Z=-0.587,P=0.570)、动脉期(Z=-0.829,P=0.412)及静脉期平均CT值(Z=-1.450,P=0.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起源胃壁强化征可辅助CT鉴别诊断胃外生型胃肠间质瘤。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前后CT征象的变化,探讨与疗效相关的特异性征象,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疗效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 20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期行CT增强扫描.依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选取靶病灶51个,观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类型、最大长径及最大层面CT值,计算治疗后CT值变化率及长径变化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期后CT值变化率及长径变化率,分析CT值变化率与长径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及治疗前后强化类型比例差异.结果 51个病灶中,第1、4周期治疗后分别有34个及40个病灶强化程度下降,治疗后强化模式比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03,P<0.001).治疗后1周期,病灶长径变化率与CT值变化率呈正相关(r=0.508,P=0.001),病灶长径变化率明显低于CT值变化率(27.2%对50.3%,t=-4.112,P<0.001).以患者为单位评价,患者CT均值变化率与长径和变化率呈正相关(r=0.821,P=0.001).长径和变化率明显低于CT均值变化率(25.1%对44.0%,t=-3.481,P=0.005).结论 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后强化程度变化是伴随径线变化的另一特异性征象,治疗后CT值变化率可早期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