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及鼻咽部NKTC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鼻腔病变为主者21例,其中14例鼻中隔受累,6例伴有鼻咽和(或)口咽受侵,2例软腭受侵.鼻腔病变者10例,鼻腔肿块呈铸型,肿块增强后密度同肌肉相仿;1例上腭受侵者及2例后鼻孔受累者病变密度不均可见气泡影.咽淋巴环为主者7例,5例显示增厚的咽壁管腔面毛糙、不光滑,1例显示表面气泡影.鼻腔病变为主者14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6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12例显示骨质侵蚀破坏.28例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鼻及鼻咽部NKTCL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DCE)能否预测宫颈癌放疗和(或)化疗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搜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资料,治疗前行MR DCE扫描,并于放疗和(或)化疗2~3周的早期点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为时间点行常规MR检查,计算体积变化率,根据病灶是否残余将患者分有残余组和无残余组,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比较各径线、体积和5个DCE指标(平均强化时间,正性积分,达峰时间,最大上升斜率和最大下降斜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早期点径线变化率、体积变化率与治疗前DCE指标的关系.结果 无残余组20例,有残余组12例.无残余组治疗前横断面长径[(47.45±13.76)mm]和矢状面纵径[(38.75±10.69)mm]均小于有残余组[分别为(61.08±13.73)mm和(53.67±16.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55和-2.650,P<0.05);无残余组低强化区正性积分为0.62±0.25,高于有残余组的0.3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9,P<0.05),即病灶越大、低强化区血供越差,则放疗和(或)化疗后易有残余.高强化区最大上升斜率与横断面长径和体积早期变化率有中至强的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577和-0.723,P<0.05),即MSI越低的病灶在放疗早期退缩越明显.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的DCE在预测放疗结束时病灶是否残余和治疗早期的体积退缩情况等短期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3.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影像学鉴别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恶性GIST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4-01-01至2006-10-31期间46例GISTs原发灶的CT影像表现,并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对良恶性诊断的价值。结果 46例GISTs中,良性14例,恶性32例。两者在肿瘤大小、肿瘤边界情况、强化方式、并发溃疡、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显示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ISTs的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有无钙化在良恶性鉴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良性与恶性GISTs在CT影像表现上存在差异,恶性GISTs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较大肿块、不均匀强化、并发溃疡、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的扩张血管影。在判断GISTs良恶性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4.
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价中的价值已得到国际的公认。由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基于盆腔局部解剖基础提出的手术方法,在术前应用MRI成像清晰显示TME相关解剖结构和变异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并能够正确识别和掌握与TME相关的MRI征象将有助于外科医生在术前更全面了解病变情况。文章从影像学角度对TME相关解剖的MR显示及其征象,直肠癌MR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的术前判定及直肠MR成像技术4个方面做一系统的阐述和总结,以期对外科医生应用和掌握直肠癌术前MR检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 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的脊柱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脊柱增强MRI及同位素骨扫描检查除外脊柱转移瘤且临床排除其他原发骨髓疾病的恶性实体瘤患者54例,根据在MR前是否接受过化疗及是否发生急、慢性骨髓抑制将病例分为骨髓抑制急性组、慢性组,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及未化疗组共4组,比较MR表现异同。结果急性组5例,慢性组24例,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7例,未化疗组18例。慢性组及化疗后无骨髓抑制组的平均椎体/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值高于未化疗组(P〈005),急性组中4例信号均匀减低;慢性组及无骨髓抑制组平均椎体信号强度标准差高于未化疗组(P〈0.05)。4组中局灶性脂肪沉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恶性实体瘤化学治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脊柱椎体T1信号发生改变,慢性期不均匀性升高,急性期呈均匀减低趋势;局灶性脂肪沉积不是骨髓抑制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47.
阈值法三维体积测量肺结节的64排CT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Light speed VCT GE)对肺结节模型进行三维体积测量的研究,探讨阈值法测量肺结节三维体积的可行性及最佳阈值.方法 在肺组织模型上放置17枚大小范围10~45 mm的模拟肺结节并在64排螺旋CT上使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成像.以模拟肺结节CT值与周围模拟肺组织CT值平均值为基准值(S),将基准值设为下限阈像,上限阈值为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的CT值(300 HU),使用阈值分割技术,分割并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上限阈值不变,改变下限阈值(基准值 100、基准值 200、基准值-100、基准值-200).下限阈值为基准值,改变上限阈值(350 HU、400 HU、450 HU),重新分割、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通过与排水法测量的模拟肺结节真实体积进行配对比较.采用ALA软件对模拟肺结节进行自动体积测量,并与阈值法进行比较.结果 以基准值为下限阈值,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的值为上限阈值,所测得三维体积与真实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并且与真实体积配对差值最小.下限阈值越大,测量体积越小,下限阈值越小,测量体积越大.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的不同CT值作为上限阈值对测量结果无影响.ALA软件不能对直径大于30 mm模拟肺结节进行测量.结论 阈值法可以准确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较ALA软件适用范围广.阈值法测量模拟肺结节三维体积的最佳阈值:下限值为模拟肺结节CT值及周围模拟肺组织的平均值,上限值为大于模拟肺结节最高像素值的CT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术前胸部CT显示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 10 mm(临床N2期)的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为N2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术前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N2期NSCLC患者中,假阳性率为42.22%(19/45)。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22)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4)均为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CEA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合术前CT诊断及血清CEA水平进行筛选后,假阳性率降至7.69%(3/39)。结论 术前血清CEA水平是临床N2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利于降低CT诊断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肿瘤起源胃壁强化特征及坏死囊变成分的极性分布情况在胃外生型胃肠间质瘤(GIST)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外生型(Ⅲ型)GIST病例18例,对照组设置与胃壁脂肪间隙消失的邻近脏器起源肿瘤1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肝癌2例),观察记录与肿瘤贴邻的胃壁是否存在CT"起源胃壁强化征"及"坏死囊变极性"分布的情况。同时测量肿瘤长径及动静脉期CT值。 结果GIST肿块相邻胃壁局限高强化比例(9/15)高于其他脏器来源肿瘤(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7,P=0.007)。肿瘤坏死囊变极性分布情况,GIST较其他脏器来源肿瘤更多偏离胃壁侧分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47,P=0.051)。两组肿瘤的长径(Z=-0.587,P=0.570)、动脉期(Z=-0.829,P=0.412)及静脉期平均CT值(Z=-1.450,P=0.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起源胃壁强化征可辅助CT鉴别诊断胃外生型胃肠间质瘤。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ER、PR、HER2或Ki-67不同表达状态乳腺癌在DCE-MRI形态学及动态增强特征之间的差异,探讨乳腺癌MRI表现与分子标志物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免疫组化检测确定ER、PR、HER2及Ki-67表达状态的乳腺癌病例,均在疗前接受乳腺MRI检查;比较ER、PR、HER2及Ki-67不同表达状态癌灶的MRI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269例入组。ER阳性癌灶出现小肿块的比例稍高于阴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R阴性癌肿边缘光滑的比例稍高于阳性者,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61)。PR阴性癌肿出现边缘光滑的比例高于阳性组(P=0.033)。Ki-67低表达者癌肿出现边缘光滑的比例低于过表达者(P<0.001)。相对于过表达者,HER2低表达及Ki-67低表达者均倾向出现小病灶(P均<0.05)。ER、PR、HER2及不同Ki-67表达状态下癌灶MRI动态增强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MRI所示癌灶大小和/或边缘状态与ER、PR、HER2及Ki-67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动态增强特征与诸分子标记物之间未见稳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