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小肠蛔虫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CT征象的识别。方法 对5例小肠蛔虫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阳性造影剂衬托下,蛔虫表现为肠腔内长条状或圆形相对低密度软组织影,2例见虫体内有高密度造影剂。蛔虫数量较多时,表现为平行长条形或圆形影或软组织充盈缺损团块。结论 小肠蛔虫病具有较为特异的CT表现;CT能正确诊断小肠蛔虫病。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MRI评估可切除软组织肉瘤(STS)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病理证实STS且接受根治术患者的术前MRI,测量肿瘤大小,观察肿瘤T2信号均匀程度、肿瘤强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瘤周水肿、瘤周强化、血管/神经或骨质侵犯等征象,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中14例(14/70,20.00%)局部复发,22例(22/70,31.43%)远处转移,中位进展时间22个月,第1、2、3年PFS患者占比分别为62.86%(44/70),51.43%(36/70)及51.43%(36/70)。年龄、病理分级、术前接受治疗与否、肿瘤长径、T2信号均匀程度、存在瘤周水肿与否、瘤周强化、血管/神经或骨质侵犯、筋膜尾征及不同区域浸润是STS根治术后PFS的影响因素(P均<0.05);肿瘤长径、是否存在瘤周强化、血管/神经或骨质侵犯是STS根治术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MRI对预测可切除STS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肿瘤长径、是否存在瘤周强化、血管/神经或骨质侵犯是术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索宝石探测器CT与常规探测器CT显示正常胰管能力的差异。方法 对3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宝石探测器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既往均曾接受常规探测器CT扫描。宝石探测器CT应用HD模式薄层扫描及重建,FOV采用36 cm及18 cm两种模式。常规探测器CT采用常规模式扫描并薄层重建,FOV 36 cm。比较两种扫描图像对胰管的显示范围、清晰程度,计算并比较胰管的SNR及胰管与邻近胰腺的CNR、信号强度比(SIR)。记录并比较两次扫描的扫描剂量。结果 常规探测器CT及宝石探测器CT两种模式图像对胰管的显示范围(P=0.178)及清晰程度(P=0.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管与胰腺组织的SIR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37)。宝石探测器CT两种重建图像SNR及CNR均低于常规探测器CT图像(P=0.002、0.005)。应用宝石探测器CT HD扫描模式的扫描剂量明显低于常规探测器CT扫描(P<0.001)。结论 宝石探测器CT可以在保证胰管的显示率及清晰程度前提下明显减低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DCE)能否预测宫颈癌放疗和(或)化疗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搜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资料,治疗前行MR DCE扫描,并于放疗和(或)化疗2~3周的早期点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为时间点行常规MR检查,计算体积变化率,根据病灶是否残余将患者分有残余组和无残余组,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比较各径线、体积和5个DCE指标(平均强化时间,正性积分,达峰时间,最大上升斜率和最大下降斜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早期点径线变化率、体积变化率与治疗前DCE指标的关系.结果 无残余组20例,有残余组12例.无残余组治疗前横断面长径[(47.45±13.76)mm]和矢状面纵径[(38.75±10.69)mm]均小于有残余组[分别为(61.08±13.73)mm和(53.67±16.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55和-2.650,P<0.05);无残余组低强化区正性积分为0.62±0.25,高于有残余组的0.3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9,P<0.05),即病灶越大、低强化区血供越差,则放疗和(或)化疗后易有残余.高强化区最大上升斜率与横断面长径和体积早期变化率有中至强的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577和-0.723,P<0.05),即MSI越低的病灶在放疗早期退缩越明显.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的DCE在预测放疗结束时病灶是否残余和治疗早期的体积退缩情况等短期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5.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影像学鉴别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恶性GIST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4-01-01至2006-10-31期间46例GISTs原发灶的CT影像表现,并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对良恶性诊断的价值。结果 46例GISTs中,良性14例,恶性32例。两者在肿瘤大小、肿瘤边界情况、强化方式、并发溃疡、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显示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GISTs的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有无钙化在良恶性鉴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良性与恶性GISTs在CT影像表现上存在差异,恶性GISTs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较大肿块、不均匀强化、并发溃疡、瘤周及瘤体内簇状或线状排列的扩张血管影。在判断GISTs良恶性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6.
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价中的价值已得到国际的公认。由于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基于盆腔局部解剖基础提出的手术方法,在术前应用MRI成像清晰显示TME相关解剖结构和变异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并能够正确识别和掌握与TME相关的MRI征象将有助于外科医生在术前更全面了解病变情况。文章从影像学角度对TME相关解剖的MR显示及其征象,直肠癌MR术前分期,环周切缘的术前判定及直肠MR成像技术4个方面做一系统的阐述和总结,以期对外科医生应用和掌握直肠癌术前MR检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基线直肠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中原发灶与淋巴结特征的交互作用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状态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并收集229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基线MRI数据和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由3名影像科医师在基线直肠癌MRI图像中手动勾画肿瘤原发灶和体积最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CT值、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显示及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边界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结果 纵隔淋巴结大小、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胸膜凹陷及肿瘤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大小相关,还与淋巴结边界、肺癌的大小、密度、位置及胸膜凹陷等多种CT表现相关,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CT诊断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水平.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相位视野数值、频率编码数及IR-prep对腹部单次激发MR扩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5月20日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者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相位视野数值和频率编码数为0. 8和128(A组)、0. 7和128(B组)、0. 7和90(C组)、0. 7和90并施加IR-prep技术(D组)时对患者行腹部SS DW EPI成像。比较各组图像变形层面出现率、皮下脂肪区域信号强度、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噪声、肝和脾的ADC值,以及图像几何变形程度、皮下脂肪抑制效果、组织结构清晰程度的主观质量评分。结果各组信噪比比较,D组 0. 05)。各组图像变形层面出现率比较,D组 0. 05);但D组的皮下脂肪区域信号强度低于A组、B组、C组,图像几何变形程度、皮下脂肪抑制效果、组织结构清晰程度的主观质量评分高于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减少相位视野数值和频率编码数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图像的几何变形;联合应用IR-prep技术,可以进一步减少几何变形,同时,有效提高脂肪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背景音乐播放对肝脏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的效果和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10月笔者医院行肝脏核磁共振检查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改良组给予规范化的呼吸训练及背景音乐播放。对比两组患者心率波动、负性情绪、检查效率、图像质量及检查配合度情况。结果:改良组心率波动频次少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改良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检查准备时间及检查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检查配合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背景音乐播放能有效提高肝脏核磁共振成像质量,提高检查效率,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及检查配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