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小腺癌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经工作站后处理分别获得多层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等重建图像,病变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14例肺小腺癌的密度改变有2种形式:5例支气管肺泡癌中4例可见磨玻璃密度,9例腺癌皆为实质性密度,3例支气管肺泡癌表现为空气支气管征与磨玻璃混合存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所获得的MPR图像在14个病例中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可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和破坏做出准确判断,10例MinIP可看到5-6级支气管,使周围型小腺癌内空气支气管征的观察更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后处理图像对小腺癌的诊断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扩散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分析,观察与病灶大小、临床治疗方式及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行盆腔MRI检查并确诊为宫颈癌的连续病例,符合入组条件者共计105例,均于治疗前行扩散成像,b值=1000 s/mm2.记录病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测量其大小,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放化疗组.采用后处理工作站的像素分析软件进行ADC值的测量和计算,逐层划定包括全部病灶的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区段像素的分布情况,计算平均ADC值(ADCav)和中位ADC值(ADCm),以闭孔内肌作为对照部位.统计分析ADC值与病灶大小、分化程度、临床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 ADCav(1.128±0.1468)×10-3mm2/s与ADCm(1.083±0.1591)×10-3mm2/s之间呈强相关性(r=0.990),且前者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个ADC值与病灶横断面长径(a)、最大面积(S)、体积(V)均具有轻度负相关性(r=-0.265~-0.321,P<0.01).手术组病灶的a、S、V均小于放(化)疗组(P<0.01),而ADC值均高于放(化)疗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鳞癌的病灶大小指标及ADC值均未出现差异.结论 宫颈癌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提供形态学以外的信息,与病灶临床病理表现有一定关系.病灶内部ADC值为轻微左移的正态分布,病灶越大其ADC值趋向于越低.体积小且ADC值高的病灶在临床上具有相对多的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病理完全缓解(pCR)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并最终行根治性手术的3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评价采用按像素量化CT值方法鉴别囊实性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39位患者41例卵巢囊实性肿瘤,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良性27例,恶性14例.应用ImageJ软件在增强CT图像上沿肿瘤边界逐层勾画出感兴趣区(ROI),并提取ROI内各像素点的CT值.分别以20、25、30、35、40 HU为囊性及实性成分分界值,得到全病灶内囊性及实性成分的CT量化值,计算不同分界值时2组病例实性成分百分比、实性成分平均CT值及中位CT值. 结果 不同分界值时,恶性组实性成分平均CT值较良性组高(P<0.05).20、25、35、40 HU时,恶性组实性成分中位CT数值较良性组高(P<0.05).仅分界值为40 HU时,恶性组实性成分百分比较良性组高(0.67±0.25 vs 0.47±0.3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区分卵巢肿瘤良恶性,当分界值为40 HU时,卵巢实性成分中位数值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735).结论 将CT值按像素量化有助于确定囊/实性成分,40 HU是较好的分界值,并且所获实性成分百分比及实性部分CT值有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5.
<正>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已经进入高发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估算分别约为59.2万例、30.9万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于癌症谱的第2位、第5位[1-3]。然而,我国结直肠癌病人的死亡与新发病例比值(52.2%)明显高于西方国家(35.4%),这表明我国结直肠癌的诊治规范化程度及综合治疗水平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3]。相较于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常见实体肿瘤,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6.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前预后多因素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前增强CT影像学征象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根治切除术的原发性HCC患者术前临床及双期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CT征象及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1、3、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0.18%、65.48%和42.0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单段病灶与多段病灶)、子灶、血管侵犯、动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管侵犯、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7、0.007). 结论原发性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主要CT征象包括血管侵犯和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  相似文献   
107.
患者女,45岁,2020年10月体检发现双肺多发结节,无发热、咳嗽、咳痰、体质量减轻等;于2011年接受子宫肌瘤剥离术、2014年因新发子宫肌瘤接受子宫切除术,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胸部正位片见双肺多发结节(图1A)。胸部增强CT:双肺多发结节,呈轻度强化(图1B)。针对左肺上叶舌段胸膜下结节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所获组织呈灰白色,光镜下见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呈束状排列,细胞呈梭形(图1C);免疫组织化学:CD10(+),Ki-67(2%+),CK(+),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90%+,图1D),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90%+,图1E),SMA(+),TTF-1(上皮+),Caldesmon(+),Des(+)。病理诊断:肺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综合诊断为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与溶骨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8例脊柱不典型血管瘤患者(19个病灶)和2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69个病灶)。对所有患者均行3.0T MR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和IVIM DWI序列,采用单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ADC值,采用双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IVIM参数,包括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值)、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值)及快速扩散分数(f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16±0.30)×10-3 s/mm2、(0.80±0.27)×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01);ADCslow中位数分别为0.78×10-3 s/mm2、0.55×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ADCfast分别为(63.06±33.89)×10-3 s/mm2、(70.78±39.62)×10-3 s/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P=0.44);f分别为(40.65±14.75)%、(32.4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结论 IVIM可定量评估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的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特性,ADC、ADCslow值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这类肿瘤不同于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目前普遍接受的GIST的诊断概念是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且表达CD117蛋白。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与真性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极为相似,同时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使其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0.
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效果与术后降分期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北京肿瘤医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2例原发性直肠癌病人术前应用1.5T磁共振成像(MRI)测量不同监测时间点的肿瘤体积。比较肿瘤体积变化与T降期、N分期的关系。T降期是将术后病理分期与治疗前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期进行对照。结果T降期与T未降期两组肿瘤体积平均缩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85,P〉0.05);两组放化疗前与手术前肿瘤平均体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0.007,P〈0.01)。N0与N1、2两组放化疗前肿瘤平均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肿瘤体积和肿瘤体积缩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放化疗前肿瘤体积较大者倾向于较差的T分期。放化疗后缩小率高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阴性可能性更大。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肿瘤缩小率对于肿瘤T分期是否降期的预测和评估准确性较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过程的不同时间点体积变化无法准确提示肿瘤是否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