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神经性膀胱逼尿肌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性膀胱逼尿肌的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方法自21例神经性膀胱患儿和12例对照组儿童膀胱顶部切取膀胱肌层行胶原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果神经性膀胱逼尿肌中胶原纤维的比例、Ⅲ型胶原/Ⅰ型胶原值以及Ⅲ型胶原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1.40±2.91%,5.35±1.25,76.2%)较正常逼尿肌(分别为11.66±2.15%,2.25±0.31,25%)明显增加。结论神经性膀胱逼尿肌间质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加,且以Ⅲ型胶原表达增加为主,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早期评价和干预治疗对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神经原性膀胱患儿上尿路和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收治的脊髓发育不良,尿流动力学显示存在膀胱高压和/或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的75例年龄在1岁以内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其中30例从发现高危因素后即开始应用间歇导尿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组,随访数年,记录上尿路功能、膀胱功能及手术干预情况,与其余没有进行间歇导尿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6年(3.6~9.8年),研究组共30例患儿,在随访期间2例出现上尿路持续性扩张,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膀胱顺应性差,最终5例行膀胱扩大术;对照组除去7例失访,38例中18例上尿路扩张,15例膀胱输尿管反流,23例膀胱顺应性下降,26例行膀胱扩大术,上尿路损害和最终需行膀胱扩大术的病例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的神经原性膀胱,病理损害是逐渐加重的,如早期进行尿流动力学评价,针对高危因素早期预防性治疗对保护肾脏和膀胱功能,控制尿失禁,减少膀胱扩大术,被证实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3.
脊髓栓系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及评价脊髓栓系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脊髓栓系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MRI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结果:58例患儿发现有尿动力学异常改变,逼尿肌反射亢进35例,反射低下25例,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27例。54例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增加,53例 残余尿增加,51例膀胱容量减少。8例尿动力学表现正常。脊髓圆锥位置正常5例,位于L3-L5间32例,L5以下29例。输尿管反流16例。结论:脊髓栓系可导致尿动力学发生不同的异常改变,脊髓圆锥位置与尿动力学表现的类型及上尿路损害无相关关系,上尿路损害与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压和患儿的年龄密切相关。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价下尿路功能和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4.
先天性双侧输尿管末端狭窄性梗阻致尿闭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输尿管末段狭窄性梗阻致尿闭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先天性双侧输尿管末段狭窄患儿7例,男2例,女5例,年龄35~57d。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尿闭或少尿,均行B超、膀胱造影及肾盂穿刺造影,3例行磁共振尿路水显像,诊断明确后行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再植术。结果7例患儿均经肾盂穿刺造影确诊,一期手术后6例治愈,随诊2—4年未发现输尿管狭窄及返流发生,肾功能恢复良好;1例症状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对生后突发尿闭患儿应考虑先天性双侧输尿管末段狭窄的可能,肾盂穿刺造影及磁共振尿路水显像可明确诊断,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再植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5.
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脊髓拴系诊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拴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脊髓拴系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了解患者泌尿系损害情况.结果上尿路损害组最大逼尿肌压(7.45±1.22kPa)明显高于上尿路组无损害组(4.25±1.40kPa),膀胱顺应性(2.6±0.6ml/cmH2O)低于下尿路无损害组(6.7±0.8ml/cmH2O).逼尿肌与括约肌协调组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16.7%)明显低于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组(52.1%).结论逼尿肌压升高、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是上尿路损害的高危因素,尿流动力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盆腔MRI表现,了解盆底肌的形态,直肠、肛管的形态和位置,以及脊髓和骶骨的发育,为分析排粪失禁的原因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4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2l例,女13例,年龄3,14岁。应用1.5TMR扫描仪,常规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观察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直肠、肛管的形态,以及脊髓、骶骨的发育情况。结果MRI检查提示:肛门外括约肌发育不良18例,耻骨直肠肌发育不良23例,肛提肌发育不良27例;直肠位置异常6例,直肠扩张12例,肛直角增大11例;肛管周围脂肪组织5例;合并神经管闭合不全2例,Currarino综合征2例,骶骨发育不全11例,直肠尿道瘘2例。以上影像学结果均经临床最终证实。结论MRI可清楚显示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的形态,以及直肠和肛管的形态和位置,同时还可显示脊髓和骶骨的发育情况,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7.
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巾的临床意义.方法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64例.男49例,女15例,年龄3~13岁.均已行脊髓栓系松解手术.临床表现为尿失禁,611例合并大便失禁.52例合并足畸形.就诊时和就诊后1年分别行尿动力学和排泄件膀胱尿道造影以及超声检查,治疗期间36例坚持间歇导尿.28例未能坚持间歇导尿.结果 导尿组开始有9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4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76±34.5)ml、(3.5±0.6)ml/cmH2O、(54.6±13.2)cmH2O.1年后3例输尿管反流消失,2例肾积水减轻,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88±30.3)ml、(3.7±0.9)ml/cmH2O、(50.6±11.8)cmH2O,4例发生尿路感染(11.1%).未导尿组开始有7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5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68±37.2)ml,(3.2±0.7)ml/cmH2O,(59.6±15.6)cmH2O.1年后13例合并输尿管反流.9例合并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42±23.6)ml,(1.6±0.7)ml/cmH2O,(72.4±9.3)cmH2O.3例发生尿路感染(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可保护膀胱功能.避免或减轻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并不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孙小兵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613-1614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对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一般止咳化痰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有效率为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疗效显著,可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不必要的检查,减轻患者痛苦及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乳酸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院治疗0,6,12,24h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按预后将患者分成未愈组和对照组;比较未愈组和对照组血乳酸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未愈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z)、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0,6,12,24h动脉血乳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乳酸连续监测可用于评估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比较不同MR序列测量宫颈癌放疗靶区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宫颈癌患者MR资料,均行MRI平扫、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别在轴位T2WI、T1WI增强扫描(T1+C)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上手动勾画肿瘤轮廓,通过面积求和法计算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GTV),将不同序列测算的GTV分为T2WI组、T1+C组和ADC组。采用One-way ANOVA计算各组GTV的平均值,Bland-Atlman法计算各组GTV的95%一致性界限(95% limits of agreement,95% LoA)。 结果 T2WI、T1+C和ADC 组GTV平均值分别为(46.35±28.04) cm3、(44.27±26.66) cm3和(47.50±28.55) c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2,P=0.877)。Bland-Atlman结果显示,T2WI组与T1+C组、T2WI组与ADC组以及T1+C组与ADC组的95% LoA分别为(-16.43~20.59) cm3、(-19.01~25.47) cm3和(-20.13~22.44) cm3,不同组Bland-Atlman散点图比较均存在5.26%(2/38)位于95% LoA范围外,超出临床可替代范围。结论 不同MR序列测量宫颈癌放疗靶区的一致性欠佳,尚不能相互取代,综合分析T2WI、T1+C以及ADC更有利于宫颈癌放疗靶区的准确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