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测定替加环素等15种抗菌药物对我院2004年和2005年临床分离的414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需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等15种抗菌药物对所测菌株的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MRSA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替加环素对MRSA的MIC90是所测抗菌药物中最低者;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对替加环素及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替加环素对所有肠球菌的MIC90分别是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MIC90的1/8和1/16;替加环素对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的MIC90为0.5mg/L,对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的MIC范围是0.25~1mg/L,其他抗菌药物对PISP和PRSP的MIC90是替加环素的1~32倍;替加环素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MIC范围是其他抗菌药物的1/2~1/64;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90是32mg/L;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率均为100%。结论替加环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差,对其他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了解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临床分离的2767株非重复细菌,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2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 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2767株非重复细菌中10种最常见的细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1.5%)、大肠埃希菌(11.2%)、金黄色葡萄球菌(10.1%)、肺炎克雷伯菌(9.7%)、鲍曼不动杆菌(9.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0%)、阴沟肠杆菌(4.1%)、粪肠球菌(3.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6%)和屎肠球菌(3.4%), 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3%(1807株), 革兰阳性菌占34.7%(96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3.8%(94/278)和75.8%(222/293)。MRS葡萄球菌(MRSA和MRCNS)对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ve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SCNS)]。MRSA中87.2%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 MRCNS中84.2%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 后者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仅为4.7%。分别发现2株和8株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 根据表型推测为VanA和VanB型耐药; 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6.5%、32.6%和30.5%, 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 总耐药率0.9%~2.9%。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0.4%(1/267)。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4%和17.4%, 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6.6%); 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两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6.8%和57.5%, 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42.1%和24.0%)。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5.9%和1.6%。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19.4%。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94%。  结论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变迁, 可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监测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国不同地区14家教学医院分离的院内获得病原菌的分布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收集来自于院内菌血症、肺炎和腹腔感染患者标本的病原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29种抗菌药物对菌株的MICs,数据输入WHONET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2 660株病原菌.引起菌血症(BSI)的病原菌中分离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0%)、肺炎克雷伯菌(12.O%)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2%);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菌中分离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3.4%)、鲍曼不动杆菌(17.4%)和肺炎克雷伯菌(13.8%);引起腹腔感染(IAI)的病原菌中分离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8.8%)、肺炎克雷伯菌(10.2%)和铜绿假单胞菌(9.2%).对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敏感性大于80%的药物包括替加环素(100%)、美罗培南(99.3%~100%)、亚胺培南(98.5%~100%)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3.8%~95.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12.4%~44.9%.对于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沙雷菌属,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为99.2%-10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为96.6%-100%.另外,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还有阿米卡星(82.8%~96.6%)、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4%~93.1%)、头孢吡肟(69.O%~82.8%)和头孢哌酮/舒巴坦(72.6%~75.9%),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55.2%-82.8%.多苇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分别为18.7%和54.O%.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最高(93.5%),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均为75.1%).多黏菌素B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最高(96.2%),其次为替加环素(92.1%)、亚胺培南(59.4%)、米诺环素(59.4%)和美罗培南(56.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的发生率为64.5%,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巾MRSCoN的发生率为82.8%.所有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均敏感.本次监测中发现9株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VRE发生率为4.3%.结论 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对医院分离的肠杆菌科菌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体现出高抗菌活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达92.1%;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院内革兰阳性球菌保持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了解氨苄西林-舒巴坦、克林霉素、头孢哌酮对目前社区及住院患者常见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E试验测定3种抗菌药物对待测菌株的MIC。结果对氨苄西林-舒巴坦,MSSA、粪肠球菌、A群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卡他莫拉菌和厌氧菌(拟杆菌属10株、痤疮丙酸杆菌2株、迟缓真杆菌1株、无害梭杆菌1株、消化链球菌2株)100%敏感,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NESBL-ECO)分别为86.7%和53.3%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和屎肠球菌分别为23.3%和25.0%敏感。对克林霉素、MSSA、厌氧菌、PSSP和A群链球菌敏感率分别为60.0%、31.2%、30.0%和10.0%。对头孢哌酮、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MSSA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为96.7%~100%敏感,铜绿假单胞菌40%敏感,鲍曼不动杆菌未见敏感菌株。结论氨苄西林-舒巴坦对MSSA、粪肠球菌、A群链球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PSSP、卡他莫拉菌和厌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好。MSSA对克林霉素的敏感率为60.0%,其他所研究的细菌敏感率较低。头孢哌酮对MSSA、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好。这3种抗菌药物可经验用于社区获得性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86.
目的监测2008—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6所教学医院腹腔感染患者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全国6所教学医院腹腔感染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共收集到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789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63株。对于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物具有高度体外抗菌活性(细菌对其敏感率96.7%~99.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7.1%~93.2%)和阿米卡星(86.7%~89.8%)次之。细菌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较高(48.5%~59.2%),2010年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的敏感率仅为24.5%~32.8%。细菌对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逐年降低,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最低,为12.4%~20.6%。大肠埃希菌中ESBLs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59.7%升至2010年的73.5%。厄他培南(90.4%~94.1%)、亚胺培南(95.1%~97.1%)、阿米卡星(79.2%~92.6%)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2%~85.3%)对肺炎克雷伯菌保持了较高的抗菌活性。细菌对头孢他啶(66.3%~72.1%)和头孢吡肟(67.3%~79.1%)的敏感率略高于头孢噻肟(59.4%~61.8%)和头孢曲松(60.3%~60.6%)。细菌对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从2008年的58.4%~60.4%到2010年的64.7%~72.1%。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略有下降,从2008年的37.6%至2010年的28.1%。产ESBLs菌株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保持了高的敏感率(88.5%~99.4%)。结论腹腔感染患者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保持了较高的体外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低,提示临床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对1990-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女性生殖道细菌感染分离的3840株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按CLSI2009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女性生殖道细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25%),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7%),粪肠球菌(14%),无乳链球菌(1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4%.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均100%敏感,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西丁的敏感率均>80%.肠杆菌科中的不同菌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100%敏感,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较高(86.4%~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为1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对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低.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0%,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肠球菌.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古霉素和头孢吡肟也保持很高活性.结论 女性生殖道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8.
北京和广州地区四家医院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目的调查北京、广州地区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性,确定其耐药株产生的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方法用WHONET-5软件分析1999—2002年北京、广州两地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从北京、广州4家医院收集对亚胺培南耐药且具有多重耐药性的不动杆菌39株;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的等电点;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耐药株的亲缘关系;对TEM、SHV型基因及碳青霉烯酶基因OXA-、IMP-、VIM-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序列分析。结果近4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在1.8%~8.5%之间。多重耐药(即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从1995年的5%升至2002年的67%,最常见的多重耐药模式为同时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占44%)。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重耐药株从1998年的20%升至2002年的57%,同时对上述4~5个药耐药的达35%。39株亚胺培南耐药株均不含质粒,接合试验证实亚胺培南的耐药基因不能转移。所有测定菌产多种B内酰胺酶:TEM-1酶、高产AmpC酶、SHV型酶及pI为6.7,6.0的2个酶。PCR及序列分析证实35株菌产生0xA-23型碳青霉烯酶(pI为6.7),有3株携带PER-1型酶。PFGE发现在4家医院均有耐药株的克隆传播,并且常见于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外科术后感染。结论北京、广州丽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不动杆菌,绝大多数产生OXA-23型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耐药株的增加主要由耐药克隆株播散所致。  相似文献   
89.
  • Soriano A,Marco F,Martinez JA,et al.Influence of vancomycin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J].Clin Infect Dis,2008,46(2):193-200.
  • Sun W,Chen H,Liu Y,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geneous vancomycin-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olates from 14 cities in Chin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9):3642-3649.
  • Wootton M,Howe RA,Hillman R,et al.A modified 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e (PAP) method to detect hetero-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in Staphylococcus aureas in a UK hospital[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1,47(4):399-403.
  •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Fif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2009,M100-S19.
  • Mendes RE,Deshpande LM,Castanheira M,et al.First report of cfr-mediated resistance to linezolid in human Staphylococcal clinical isolates recov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6):2244-2246.
  •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2010,M100-S20.
  • >>更多...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头孢妥仑敏感性降低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自全国各地10所教学医院的37株头孢妥仑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的社区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作为研究组,并取6株头孢妥仑MIC≤0.5 mg/L的社区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1种抗菌药物的MIC。采用多重PCR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PCR法扩增43株菌的pbp2b、pbp1a、pbp2x和murM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pbp2b、pbp1a、pbp2x的指纹图谱分析。根据酶切试验分型结果,同一型的菌株挑选1~5个PCR产物送测序,测序结果与肺炎链球菌标准菌株R6比较以分析耐药菌株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保守基序,特别是SXXK盒、SXN盒、KT(S)G盒的突变情况。结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将菌株分为3组:3株对青霉素敏感、头孢妥仑MIC值≤0.5 mg/L作为C1组;3株对青霉素中介、头孢妥仑MIC值≤0.5 mg/L作为C2组;37株对青霉素中介,头孢妥仑MIC为1~4 mg/L的为R组。R组的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头孢呋辛、头孢克洛、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均耐药,仅有8.2%和5.4%的菌株分别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曲松敏感。37株R组菌株血清学分型结果35株为19F型,1株为14型,1株为19A型。C1组菌的PBP氨基酸保守基序与野生株R6相比无突变。C2组菌PBP氨基酸保守基序与R6株相比在PBP2B、PBP2X和PBP1A中均发生3点突变。R组菌株PBP氨基酸保守基序与R6株相比则在C2组突变的基础上增加了2~3个活性位点的突变。结论 PBP2B、PBP1A和PBP2X的突变与肺炎链球菌的头孢妥仑耐药性密切相关,特别是PBP2B的Ala618→Gly,PBP2X的Met339→Phe和Tyr595→Phe可能与头孢妥仑MIC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