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69篇
神经病学   31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新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70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观察,对泳动异常者进行DNA序列测定,以确定外显子中突变的存在及其分布。结果70例患者中发现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在1例早发性PD患者的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7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gt;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X^2=18.89,P&;lt;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177;9.31,24.01&;#177;9.70,P&;gt;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8.71&;#177;9.36,23.95&;#177;9.31,21.11&;#177;10.09,t=4.596,2.017,P&;lt;0.01,0.05)。③治疗组治疗后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25.22&;#177;5.42,27.07&;#177;5.92,26.70&;#177;5.86,t=2.594,2.145,P&;lt;0.05)。④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6,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有关,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3.
左旋四氢巴马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 (L tetrahydropalmatine,L TH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和大鼠脑缺血模型 ,并术前 30min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 (10ml/kg)、L THP(5 ,10 ,2 0mg/kg)和尼莫地平(0 0 4mg/kg) ,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范围、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改变。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L THP组可显著延长脑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 ,改善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 ,缩小脑梗死范围 ,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和NO含量 (P <0 0 5 ) ;10、2 0mg/kgL THP作用与尼莫地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L THP可通过抗自由基与减轻NO介导的神经毒性机制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用H2O2处理PC12细胞制作PD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最佳浓度与最适处理时间,以及H2O2致PC12细胞凋亡与14-3-3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PC12细胞活力、Caspase酶活性、细胞凋亡率以及14-3-3蛋白表达量。结果:当H2O2浓度为100μmol/L时Caspase活性最高;100μmol/LH2O2处理PC12细胞24h时细胞凋亡率最高;PC12细胞的凋亡率与14-3-3蛋白表达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00μmol/L和24h分别为用H2O2制作PD氧化应激模型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H2O2致PC12细胞的凋亡与细胞内14-3-3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5.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存在负相关系,吸烟可能对PD具有保护作用。人们一直在探索尼古丁对PD的保护作用机制。目的:研究尼古丁对PD大鼠纹状体脑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t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8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预防组50只和治疗组30只。干预:本文第一作者将6一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立体定向注射到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被盖部和黑质致密部,建立大鼠模型。采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尼古丁对PD大鼠的作用。主要观察指标:检测纹状体GDNF表达及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及造模后皮下注射尼古丁的PD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及多巴胺含量较PD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尼古丁可减轻6-OHDA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对P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低能量氦 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ILIB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 ,采用放免法分别测定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浆ET水平 ,将同时来院查体的健康老年人 3 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并用同种方法测定血浆ET水平。结果 ILIB治疗组 48例 ,治愈 11例 ,显效 2 6例 ,有效 8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 93 .75%。常规治疗组 3 7例 ,治愈 4例 ,显效 14例 ,有效 12例 ,无效 7例 ,总有效率 81.0 8%。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治疗 10d后 ,ILIB组血浆ET水平下降明显 ,由(69 .0 1± 10 .3 1)ng/ml降至 (52 .3 2± 8.43 )ng/ml(P <0 .0 1) ,并趋于正常 (P >0 .0 5) ,常规治疗组由 (67.43±11.42 ) pg/ml降至 (59.93± 10 .56) pg/ml ,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治疗 2 0d后 ,2组ET水平均下降 ,ILIB治疗组降至 (50 .0 9± 7.2 4) pg/ml,常规治疗组降至 (51.3 6± 8.2 1) pg/ml ,并均趋于正常 (P >0 .0 5)。结论 ILIB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的水平 ,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雌激素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P )引起PC12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对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影响,从而阐明雌激素对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①细胞分组:对照组;雌激素组;雌激素 MPP 组;MPP 组。②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建立:用250μmol/L的MPP 处理细胞,造成细胞凋亡的帕金森模型。③应用SABC法检测PC12细胞内的Bcl-2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2基因表达产物的mRNA的水平,Westernblot检测Bcl-2蛋白的水平。结果:①雌激素组Bcl-2阳性PC12细胞平均吸光度(0.438±0.06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216±0.067),雌激素 MPP 组(0.283±0.036),MPP 组(0.112±0.034),SABC显色明显增强(P<0.05)。②雌激素组Bcl-2基因表达产物的mRNA的水平(1.30±0.19)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70±0.15),雌激素 MPP 组(0.66±0.26),MPP 组(0.29±0.08)(P<0.05)。③雌激素组Bcl-2蛋白的水平(129±19)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81±23),雌激素 MPP 组(72±12),MPP 组(48±11);雌激素 MPP 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MPP 对PC12细胞损伤的过程中,雌激素通过促进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增高,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帕金森病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尽管对PD的发病机制已有大量研究,但DA能神经元死亡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可能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PD发病中均起作用。最近发现几种家族性PD与特殊基因突变有关,尽管散发性PD中无这些突变,但对家族性PD中几种基因突变的进一步明确却给研究散发性PD提供了线索。蛋白表达和折叠异常、蛋白降解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神经营养障碍等均可能参与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9.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存在负相关系,吸烟可能对PD具有保护作用.人们一直在探索尼古丁对PD的保护作用机制.目的研究尼古丁对PD大鼠纹状体脑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t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80只大鼠被随机分为预防组50只和治疗组30只.干预本文第一作者将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立体定向注射到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被盖部和黑质致密部,建立大鼠模型.采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尼古丁对PD大鼠的作用.主要观察指标检测纹状体GDNF表达及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及造模后皮下注射尼古丁的PD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及多巴胺含量较PD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尼古丁可减轻6-OHDA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对P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0.
脂多糖诱发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1ysaccharide,LPS)对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探讨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方法:脑立体定位注射LPS入大鼠脑黑质后,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剂量LPS和5μgLPS注射后不同时间点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状况。结果:0.1—10μgLPS注射后14d,导致TH^ 细胞数下降分别为5%、15%、20%、45%、96%和99%;5μgLPS注射后与对照组相比,TH^ 细胞数3d后开始下降,14d明显减少,仅为5%,30d后基本消失。结论:LPS能诱导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