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
目的探讨病人不同胃肠吻合术对远端胃癌并发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48例因远端胃癌并发T2DM而行不同胃肠吻合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BILLROTHⅠ式胃肠吻合术,21例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对病人手术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G2h)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不同胃肠吻合术对T2DM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前FPG及PG2h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病人术后FPG和PG2h水平与BILLROTHⅠ式胃肠吻合术组比较明显降低(t=3.58~8.04,P<0.01)。两组治疗T2DM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5.54,P<0.01)。结论并发T2DM的远端胃癌病人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对其血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3.
24.
2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IT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成功地进行了经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60 min;出血量10~200 mL,平均70 mL.2例中转开腹.平均住院时间6 d.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创伤小,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PGS)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所有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法,术后留置胃管、鼻肠管.PGS发生于术后的5~12 d,通过术后临床表现、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证实诊断.所有病人均行非手术治疗,予持续胃肠减压, 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动力等保守治疗.结果 8例中2例于2周内恢复,3例于4周内恢复,3例于6周内恢复,最长1例40 d恢复,平均病程25.8 d.所有病人均治愈,无再次手术病人.结论 PGS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结合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应采取积极保守治疗,包括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LC的1 8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导致LC并发症发生的9个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年龄、性别、结石数量、手术方式与LC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相关性(P>0.05),而术前血浆清蛋白水平、胆囊三角的解剖、胆囊萎缩、胆囊壁厚度以及术者的经验5个因素与LC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χ2=4.664~18.55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不清、胆囊壁厚度、术者的经验对LC手术并发症发生有影响(OR=1.440~3.064,P<0.05)。结论严格的术前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中规范的手术操作程序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尽早处理,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8.
陈家璐 于小鹏 唐玥 陈晨 邱应和 吴泓 宋天强 何宇 毛先海 翟文龙 程张军 李敬东 梁宵 孙传东 马凯 林瑞新 汤地 耿智敏 汤朝晖 全志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32(8):1156-1166
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 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病人不同胃肠吻合术对远端胃癌并发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48例因远端胃癌并发T2DM而行不同胃肠吻合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BILLROTHⅠ式胃肠吻合术,21例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对病人手术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G2h)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不同胃肠吻合术对T2DM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前FPG及PG2h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病人术后FPG和PG2h水平与BILLROTHⅠ式胃肠吻合术组比较明显降低(t=3.58~8.04,P〈0.01)。两组治疗T2DM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5.54,P〈0.01)。结论并发T2DM的远端胃癌病人行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对其血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为9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年龄、性别、黄疸、BMI、CA19-9、淋巴结有无肿大、术前合并症)、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胃瘫、术后出血、死亡等)。根据学习曲线进一步将微创组分为初期组与进步组,比较两亚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胃瘫发生率及Clavien-Dindo分级3/4级并发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发生率优于开放组(P0.05),但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两亚组中,进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初期组(P0.05)。结论: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不仅可有效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还能减少肺部、切口相关并发症,降低胰瘘发生率。但微创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出血发生率高,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在突破技术节点、跨越较长的学习曲线后,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