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讨HIE病情与血浆ET -1水平的关系 ,采用放免法测定轻度HIE、中重度HIE、血浆ET -1水平 ,并设正常对照组 ;结果显示 :轻度HIE、血浆ET -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0 1) ,中重度HIE血浆ET -1水平较轻度HIE明显增高 (P <0 .0 0 1) ;提示ET -1在HI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血浆ET -1水平与HIE的病情有关 ,病情越重 ,ET -1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HBsAg冲击的慢性乙肝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的功能状况及体外对HBV特异性CTL的诱导作用 ,初步探讨诱导特异性抗HBV细胞免疫的途径。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GM CSF +IL 4 +TNF α培养诱导DCs,加入HBsAg冲击以诱导HBV特异性DCs。采用FCM测定细胞表面免疫分子CD1a、CD83、CD86、CD80、CD4 0以及HLA DR的表达水平 ,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 6、IL 12的分泌含量 ,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LDH法检测DC诱导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HepG2 2 2 15 (转染HBVDNA)、HepG2肝癌细胞株及K5 6 2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HBsAg冲击的DC其表达CD1a、CD83、CD86、CD80、CD4 0、HLA DR表面分子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分泌IL 12的水平也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分泌IL 6的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 0 1) ;HBsAg冲击的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 (P <0 0 5 ) ,并可有效地诱导自体CTL对转HBV基因的HepG2 2 2 15细胞高效特异性杀伤作用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s经HBsAg抗原冲击后 ,生物学活性增强 ,并且能有效地诱导对HBV特异性反应的CTL。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究P21活化激酶5(PAK5)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肺腺癌组织标本中PAK5以及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PAK5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61例肺腺癌组织标本中PAK5高表达38例(62.3%),E-cadherin高表达43例(70.5%)。PAK5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χ2=4.037~16.108,P<0.05),而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是否吸烟无关(P>0.05)。PAK5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55,P<0.05)。PAK5低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患者(χ2=5.893、3.920,P<0.05);E-cadherin高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低表达患者(χ2=5.849、7.363,P<0.05)...  相似文献   
44.
45.
孙伟红 《医学信息》2009,22(12):2942-2943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惊厥的原因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住院166例小儿惊厥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以婴幼儿为主,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占第一位,次为神经系统感染.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为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年龄偏大的儿童惊厥病因以中毒性脑病和癫痫,中毒为多见.静脉注射安定0.3-0.5mg/(kg·次)或肌注苯巴比妥5-10mg/(kg·次),其中痊愈79.51%,好转(16.86%,死亡3.61%.结论: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小儿惊厥,病因众多复杂,儿童期发病率较成人高数十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有痉挛或严重发作至惊厥持续状态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人的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rhIL-4和rhGM—CSF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通过LPS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成熟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μg/mL、100μg/mL和300μg/mL的多西环素,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HLA—DR、CD83和CD80的表达,用ELISA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TNF—α、IL-6、IL-12和IL-10,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刺激同种异型T细胞的增值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ng/mL和300ng/mL多西环素处理组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HLA—DR表达下调。多西环素可下调树突状细胞分泌IL-1B、IL-12、TNF-α和IL-6,也可抑制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型T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多西环素作用于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导致树突状细胞下调HLA-DR的表达,抑制树突状细胞分泌IL-1B、IL-6、IL-12和TNF—α,下调其刺激同种异型T细胞的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47.
孙伟红  张慧敏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127-4128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中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9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97例)和瑞巴派特组(97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包括泮托拉唑等。瑞巴派特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瑞巴派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胃糜烂组织前列腺素E_2(PGE_2)、丙二醛(MDA)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部疼痛、嗳气、反酸、腹胀不适)积分。结果瑞巴派特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MDA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两组PGE_2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瑞巴派特组MDA水平低于常规组,瑞巴派特组PGE_2水平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胃部疼痛积分、嗳气积分、反酸积分、腹胀不适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胃部疼痛积分、嗳气积分、反酸积分、腹胀不适积分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巴派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效果确切,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20sis,IM)主要是主要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累及多个脏器或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与体征的多样性和不典型性给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49.
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与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红  莫坚  麦恒凤 《吉林医学》2010,31(27):4688-4689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与发生哮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临床随访方法,选择住院治疗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哮喘发生率,观察其严重程度与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统计学方法对各可能因素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2例转为哮喘47例(29.01%),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转为哮喘18例(40.91%),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转为哮喘29例(24.5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型毛细支气管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患儿、家族病史等与继发哮喘显著相关(Pa<0.01)。结论: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易发展为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和哮喘家族史是哮喘发生、发展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