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观察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补肾强督方加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疗程2个月.分析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了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等疗效观察.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77:1,平均发病年龄(25.14±8.76)岁,HLA-B27阳性92.83%,骨质疏松、骨量减少总发生率71.32%.常用中药特点提示“寒温并用”,按药物分类前3位为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肾药,按归经分类前3位为肝经、肾经、脾经.经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后,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BASFI、BASDAI等相关指数亦有显著改善,印证了补肾强督方能减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结论 补肾强督方可调节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方药.并且长期服用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维萍  唐的木  汪凯凡  李爱萍  孙骏 《安徽医学》2018,39(11):1379-1381
目的 分析马鞍山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及其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 579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德国MEDIWSS公司的Allergy Screen过敏原检测系统,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特异性IgE(sIgE)水平,分析过敏原的分布情况。结果 1 579例患者中,sIgE阳性的患者718例(45.47%),总IgE≥100 IU/mL的患者,其sIgE抗体阳性率高于总IgE<100 IU/m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8例sIgE阳性患者中,各年龄层患者吸入物IgE阳性率均高于食入物IgE阳性率(P<0.05)。吸入性过敏原中,排前3位的依次为户尘螨420例(58.50%)、霉菌混合物130例(18.11%)及狗毛皮屑110例(15.32%);食入性过敏中,排前3位的依次为虾101例(14.07%)、腰果95例(13.23%)及牛奶81(11.28%)。结论 马鞍山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主要过敏原以吸入物居多,其中户尘螨、霉菌混合物及狗毛皮屑是主要致敏物。  相似文献   
13.
14.
炎性骨破坏和新骨形成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典型病理改变,AS早期以炎症为主,晚期出现异位骨化和骨破坏,异位骨化和骨破坏两种矛盾的表现反映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成骨与破骨过程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AS复杂的新骨形成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BMP/Smads通路密切相关,而破骨细胞则在骨破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ANKL/RANK/OPG系统中的细胞因子是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Micro RNA可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是骨形成、骨吸收、骨重塑和修复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MicroRNA在强直性脊柱炎成骨、破骨机制中的作用,可为A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男性和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BMD与其 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确诊为AS的患者,其中女 性168例,男性587例,年龄在20岁~45岁,双光能X线法检测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的BMD,并与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性 指标、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男性AS患者腰椎BMD较女性腰椎BMD显著减低(P < 0. 01);男性AS患者骨质 疏松(Osteoporosis,OP)及骨量减少(Osteopenia,OT)总发生率为"71. 04%,显著高于女性AS患者的42. 86% ( P < 0. 05),且在 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部位的OP、OT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AS患者(P <0. 01);②中年龄组(30 ~ 39岁)及高年龄组(40? 45岁)的AS患者中男性腰椎丽D较女性显著降低(P < 0. 01);高年龄组AS患者中男性股骨颈丽D较女性显著降低(P < 0. 01);病程5 ~ 10年及大于10年的AS患者中男性腰椎、股骨颈丽D较女性显著降低(P <0. 01、P <0. 01、P <0. 01、尸<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与女性AS患者BMD与疾病活动指标ESR、CRP,体征、骶髂关节炎分级等有相关性,而男性AS 患者丽D与年龄、病程尚呈显著负相关(P <0. 05)。结论男女AS患者均有较高的OT、OP的发生率,且男性OT及OP的较 之女性更为显著,特别是腰椎BMD男性AS患者减低更为突出。此外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的男性AS患者BMD减低程度越明 显。男性与女性AS患者丽D的下降均与疾病程度、病情的活动性、肢体活动功能、HLA427相关联。对于男性AS患者更需 要重视OT及OP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阎小萍教授采用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归纳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规律,形成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证候标准,将242例AS患者分两组,分别以补肾强督祛寒汤和补肾强督清化汤治疗4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肾虚督寒证组和肾虚湿热证组腰骶脊背疼痛等症状、枕墙距等体征、脊柱痛等评价指标、血沉等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达到ASAS(the Assessment in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20、50、70标准者分别为64.05%、29.75%、14.04%;达到BASDAI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50者45.04%;中医疗效评估临床缓解23.97%,显效50.41%,总有效率达91.73%;寒热证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出现恶心呕吐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大便偏稀6例,皮疹1例。结论阎小萍教授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确,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SS)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公共数据库平台TCMSP、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OMIM和TTD对六味地黄汤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PSS的疾病靶标进行检索,将药物成分靶点与疾病靶标取交集得到六味地黄汤治疗pSS的潜在靶点;使用STRING 11.5数据库获得六味地黄汤治疗PSS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差异生物过程及靶点通路;使用Auto Dock 1.5.6及Pymol 2.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之间的亲和力。结果 筛选得到六味地黄汤的药物活性成分74个,作用靶点184个,PSS疾病相关靶点1161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69个。数据分析显示,六味地黄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海风藤酮和薯蓣皂苷元,六味地黄汤治疗pSS的8个核心靶点包括AKT1、CASP3、JUN、MMP9、NFK...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补肾强督法治疗200例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股骨粗隆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降钙素(H—CT)、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CICP)、尿脱氧吡啶啉(DPD)、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ATH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AI)、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骨质疏松症疗效:显效60例,好转94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为77%。治疗后患者腰椎、股骨颈骨、Ward’s三角区、股骨粗隆BMD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胛H、BGP、CICP、BA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尿DPD、CTX值较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ESR、CRP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BASFI、BASDAI、颌柄距、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补肾强督法可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调节骨代谢及免疫水平,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