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11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组,冠状动脉狭窄50%~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分别测定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VLF、LF、HF、LF/HF).[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0%者较正常对照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pNN50和HF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50%与正常对照组HR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70%者与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比较,HRV各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较,HRV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与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比较,HRV各指标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未明显受损害,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复方丹参治疗青少年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6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根据2002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年龄、病情、病史方面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复方丹参能有效改善肝脏生化指标,促进肝细胞活性,对治疗青少年脂肪肝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室性早搏(VPC)密度的自发变异。方法:分析200例VPC(≥240次/24h)病人24h动态心电图,其中男91例,女109例,平均年龄(409±14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64例,高血压病16例,其他心脏病6例;11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记录动态心电图前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应用直线回归分析,观察VPC密度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的相关性。每小时VPC密度既视为其前1hVPC密度的因变量,又作为其后1hVPC密度的自变量。结果:200例中,VPC密度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者共154例(770%),平均相关系数06577±0133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VPC密度的相关性与VPC小时数百分比、平均每小时VPC密度、VPC提前指数以及是否存在二或三联律有关,与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平均心率无关。24hVPC密度分布呈昼夜节律。结论: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VPC密度的自发变异存在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新药与临床》1993年第12卷第一期刊登的《硝苯地平与阿替洛尔联用治疗高血压病》一文,深受启迪。数年来临床验证120例喜获良效。在治疗120例中、重度高血压病中,我们试用了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和β阻滞剂阿替洛尔联用(以使两者加快和减慢心律的副作用相互抵消),自1994年2月-2000年2月,6年来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120例,经半年随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检测仪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RFCA)后的2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室性早搏患者85例,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各5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17例,应用100IR远程心电检测仪在其射频消融术后行心电图追踪监测。结果:本组202例患者共发送心电图4970行,其中干扰图384行(7.73%),记录良好的有效图4586行(92.27%)。85例室性早搏患者RFCA后,正常48例,频发室性早搏23例,偶发室早14例;50例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正常4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6例;50例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无异常;17例预激综合征患者RFCA后无异常。结论:对心律失常RFCA术后患者应用100IR远程心电检测仪进行院外心电图监测,使用方便,获得的有效心电图率高,对心律失常RFCA术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探讨左室电极置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并CHF ,符合双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其中 8例置入Medtronic 2 187电极 ,1例置入Medtronic 2 188电极 ,1例置入右室主动固定电极。 9例左室电极置入成功 ,1例失败改行右室双部位起搏 ,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未径、左室射血分数及 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 (术后 3个月与术前分别比较 :70 .8± 9.5vs 79.5± 12 .5mm ,0 .4 2± 0 .13vs 0 .2 5± 0 .10 ,384 .8± 4 5 .4vs 2 78.6± 34.5m ;P <0 .0 5或 0 .0 1)。借助电生理冠状静脉窦 (CS)标测电极、CS造影 (包括直接逆行CS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使CS间接显像 )对指导左室电极的置入有较大的价值。结论 :双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借助CS标测电极及CS造影可提高左室电极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观察@张燕!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王景峰!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伍卫!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聂如琼!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周淑娴!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孔敏仪!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相似文献
19.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50例心脏再同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病例分析.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79(62.18±13.1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三度房室阻滞3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7例、Ⅳ级13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CRT,含CRT-D),平均随访(22.1±12.8)个月.结果 50例患者中49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成功率为98%.植入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包括:冠状静脉窦夹层3例(6%),心脏静脉穿孔1例(2%),右心室穿孔1例(2%),膈肌跳动1例(2%);死亡4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 CRT植入术有一定的风险,主要与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过程有关,但亦可能与右心室电极导线相关.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规范操作,严密观察;同时规范随访和程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