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11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组,冠状动脉狭窄50%~70%组,冠状动脉狭窄>70%组.分别测定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VLF、LF、HF、LF/HF).[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0%者较正常对照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pNN50和HF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50%与正常对照组HR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狭窄>70%者与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比较,HRV各指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冠状动脉狭窄<50%者比较,HRV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与冠状动脉狭窄50%~70%者比较,HRV各指标均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未明显受损害,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者,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复方丹参治疗青少年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6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均根据2002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年龄、病情、病史方面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复方丹参能有效改善肝脏生化指标,促进肝细胞活性,对治疗青少年脂肪肝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室性早搏(VPC)密度的自发变异。方法:分析200例VPC(≥240次/24h)病人24h动态心电图,其中男91例,女109例,平均年龄(409±14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64例,高血压病16例,其他心脏病6例;11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记录动态心电图前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应用直线回归分析,观察VPC密度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的相关性。每小时VPC密度既视为其前1hVPC密度的因变量,又作为其后1hVPC密度的自变量。结果:200例中,VPC密度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者共154例(770%),平均相关系数06577±0133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VPC密度的相关性与VPC小时数百分比、平均每小时VPC密度、VPC提前指数以及是否存在二或三联律有关,与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平均心率无关。24hVPC密度分布呈昼夜节律。结论:相邻小时与小时之间VPC密度的自发变异存在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新药与临床》1993年第12卷第一期刊登的《硝苯地平与阿替洛尔联用治疗高血压病》一文,深受启迪。数年来临床验证120例喜获良效。在治疗120例中、重度高血压病中,我们试用了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和β阻滞剂阿替洛尔联用(以使两者加快和减慢心律的副作用相互抵消),自1994年2月-2000年2月,6年来治疗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120例,经半年随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检测仪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RFCA)后的2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室性早搏患者85例,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各5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17例,应用100IR远程心电检测仪在其射频消融术后行心电图追踪监测。结果:本组202例患者共发送心电图4970行,其中干扰图384行(7.73%),记录良好的有效图4586行(92.27%)。85例室性早搏患者RFCA后,正常48例,频发室性早搏23例,偶发室早14例;50例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正常4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6例;50例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无异常;17例预激综合征患者RFCA后无异常。结论:对心律失常RFCA术后患者应用100IR远程心电检测仪进行院外心电图监测,使用方便,获得的有效心电图率高,对心律失常RFCA术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探讨左室电极置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并CHF ,符合双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其中 8例置入Medtronic 2 187电极 ,1例置入Medtronic 2 188电极 ,1例置入右室主动固定电极。 9例左室电极置入成功 ,1例失败改行右室双部位起搏 ,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未径、左室射血分数及 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 (术后 3个月与术前分别比较 :70 .8± 9.5vs 79.5± 12 .5mm ,0 .4 2± 0 .13vs 0 .2 5± 0 .10 ,384 .8± 4 5 .4vs 2 78.6± 34.5m ;P <0 .0 5或 0 .0 1)。借助电生理冠状静脉窦 (CS)标测电极、CS造影 (包括直接逆行CS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使CS间接显像 )对指导左室电极的置入有较大的价值。结论 :双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借助CS标测电极及CS造影可提高左室电极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临床观察@张燕!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王景峰!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伍卫!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聂如琼!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周淑娴!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孔敏仪!51012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相似文献   
19.
观察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Kappa 70 0 )置入后参数的变化和安全性情况。随访 1 3例置入Kappa70 0型起搏器患者 ,观察术中、术后 1周及术后 1 ,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输出脉宽、电极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 ,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术后测得的起搏阈值较术中明显升高 ( 0 .71± 0 .2 3Vvs 0 .39± 0 .0 6V ,P <0 .0 5 ) ,术后不同时间测得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R波振幅术中、术后无明显差异。术后阻抗较术中明显降低 ( 62 5 .7± 1 2 3.0Ωvs 894.3± 1 90 .3Ω ,P <0 .0 5 ) ,术后 1个月后的阻抗基本稳定。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后 ,平均输出电压为 0 .96~ 1 .1 6V ,平均输出脉宽 0 .32~ 0 .34ms,平均心房感知灵敏度 0 .71~ 0 .83mV ,心室感知灵敏度 3.82~3.91mV。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正常 ,无误感知现象。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输出电压低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50例心脏再同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病例分析.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79(62.18±13.1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三度房室阻滞3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7例、Ⅳ级13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CRT,含CRT-D),平均随访(22.1±12.8)个月.结果 50例患者中49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成功率为98%.植入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包括:冠状静脉窦夹层3例(6%),心脏静脉穿孔1例(2%),右心室穿孔1例(2%),膈肌跳动1例(2%);死亡4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 CRT植入术有一定的风险,主要与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过程有关,但亦可能与右心室电极导线相关.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规范操作,严密观察;同时规范随访和程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