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目的:建立伴高浓度蛋白结合毒素的猪尿毒症模型,观察相关生物学参数在3个月内的变化趋势。方法:实验第1天、第3天用关木通提取物(马兜铃酸A含量为1.02%)1.5 g/kg·d给猪灌胃,引起猪急性肾损伤。并于实验第4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给予吲哚酚50 mg/kg·d和对甲酚100 mg/kg·d灌胃。检测相关生物学指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早期(第1~20天):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急剧升高,约第8~15天左右达高峰,峰值水平约为基础水平的12.9倍(P<0.01)和9.9倍(P=0.011),同时伴有一过性的血尿、蛋白尿和持续的肾小管损伤表现(尿NAG和尿糖升高),硫酸吲哚酚(IS)和硫酸对甲酚(PCS)在第4天升至基础水平的6.5倍(P<0.01)和2.2倍(P<0.05),经4次吲哚酚和对甲酚灌胃后,两者进一步升至基础水平的73.3倍和8.9倍(P均<0.05);(2)中期(第20~45天):SCr、BUN、IS和PCS水平达峰后下降;(3)晚期(第45~90天):肾功能衰竭相对稳定期,SCr和BUN分别稳定在基础水平的6.2倍和5.1倍左右(P均<0.05),IS和PCS分别稳定在基础水平的12.5倍和3.8倍左右(P均<0.05);(4)模型动物还出现血红蛋白降低(P<0.05),同型半胱氨酸轻度升高(P<0.05)等改变;(5)组织形态学改变:第1月和第3月末均表现为肾小管扩张及间质胶原纤维增生,并以第3月末病变更明显。结论:关木通提取物联合吲哚酚、对甲酚灌胃的方法可快速建立伴高浓度蛋白结合毒素的猪尿毒症模型,可用于今后血液净化域对蛋白结合毒素清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2—14岁正常儿童,120例住院患儿(其中急性肾炎52例,单纯性肾病9例,肾炎性肾病14例,紫癜性肾炎15例,单纯性血尿4例,尿路感染4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4例,过敏性紫癜单纯型18例)动态观察血和尿β_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值,作统计学处理,与常用的肾功能检查相比较发现:在判断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各项指标中血和尿β_2M、IgG、Alb的放免法测定,以其灵敏度高、需血量少等优点故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对儿科肾脏病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硅酸锆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慢性高钾血症的疗效.方法:本项前瞻性、单中心、临床观察研究,纳入MHD患者中筛选期内短透析间期透前血钾>5.5 mmol/L者,进行患者教育和饮食管理.治疗剂量调整期(4周),环硅酸锆钠初始治疗剂量为非透析日5 g/d,最大剂量不超过15 g/d,治疗目标为透前血钾达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各29例,分别使用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与传统固定方法,分析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固定有效27例,高于传统组15例,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安全有效性比传统固定方法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429,P〈0.01);使用1个月留置导管改良组固定良好为25例,高于传统组8例,患者对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的疼痛感受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318,P〈0.01)。结论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和较轻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救治地震伤致挤压综合征患者,探讨其护理特点.方法 200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地震伤致挤压综合征患者3例,采用CBP治疗,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CBP过程中体外循环抗凝及容量平衡情况.结果 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严重出/凝血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尿量恢复,肾功能稳定,其他各脏器功能均逐步恢复,进入肢体功能锻炼期.结论 CBP应用于地震伤导致的挤压综合征,可以显著改善各脏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CBP的液体平衡、体外抗凝是CBP护理成功的关键,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时监测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组合式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例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例(16.7%),溶血2例(33.3%),消化道出血1例(16.7%),插管部位出血3例(50.0%);存活出院1例(16.7%),放弃治疗4例(66.7%),病死1例(16.7%)。结论 ECMO联合CBP治疗MODS患者,有利于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损伤,而容量管理、管道维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出凝血指标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是患者成功救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多学科护理模式CBP分级管理措施。方法: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在CBP治疗在“多学科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迅速组建防控组,制定“CBP不同分区三级防控管理”,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优化CBP预检分诊,实施“合作科室首诊-肾脏科会诊-CBP会诊”三级评估,严格筛查新增CBP治疗患者,采用信息化手段,无缝对接合作科室,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结果:疫情期间开展多学科CBP治疗3694例次,总治疗时间13021.5h,均按计划顺利完成CBP治疗,未发生计划外下机等不良事件,无疑似/确诊病例漏筛,无相关医务人员感染。结论:多学科护理模式CBP分级管理既可满足疫情期间急危重症医疗救治需求,又可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局部枸橼酸不同输注方式对体外循环抗凝的效果,以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枸橼酸输注方式。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南京总医院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的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共行42例次治疗。按照局部枸橼酸输注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14例患者,行20例次治疗,实施传统的枸橼酸输注法,即将枸橼酸(45ml)全部加入置换液中;观察组共18例患者,行22例次治疗,实施改良的枸橼酸输注法,即1/3的枸橼酸(15ml)加入置换液中,2/3的枸橼酸(30 ml)在血泵后、滤器前采用微量输注泵持续泵入。观察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滤器及静脉壶凝血情况、管路使用寿命及离子钙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管路使用时间、滤器使用寿命均高于对照组,且换袋时离子钙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静脉壶凝血情况和治疗中血钙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局部枸橼酸输注法可以降低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90Sr敷贴对毛细血管瘤及瘢痕疙瘩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剑鸣  孔凌等 《云南医药》2001,22(5):387-388
在临床上毛细血管瘤和瘢痕疙瘩可用多种方法治疗 ,但以 β射线敷贴治疗相对为佳。现将我们应用90 Sr敷贴器对上述两种病变进行治疗的结果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 皮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患者 12例 ,年龄 3月~ 12岁。皮肤增生性瘢痕患者 76例 ,手术切除后瘢痕患者 2 1例 ,共 97例。其中女 69例 ,平均年龄 34 35岁 (10~ 65岁 ) ;男 2 8例 ,平均年龄 2 8 2 1岁 (11~ 4 8岁 )。治疗剂量和方法 对毛细血管瘤患者采用分次疗法。乳儿用 1 32Gy/cm2 ,总剂量 11Gy/cm2 ;1~6岁用 (1 32~ 1 76)Gy/cm2 ,总剂量 (13 2~17 6)Gy/cm2…  相似文献   
20.
血清六种检测指标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和胃肠道疾病各一组病例的AFP、CEA、β2 -m、CA - 5 0、SF五种肿瘤标志物及CG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 ,以分析它们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一、对象 :(一 )原发性肝癌组 :36例 (男 30 ,女 6 ) ,年龄 32~ 74岁 ,平均 5 4 77岁 ,均为我院住院病人 ,经临床症状、体征、B超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确诊 ,部份病例经CT、肝组织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二 )病毒性肝炎组 :2 3例 (男 2 0 ,女 3)年龄 31~ 86岁 ,平均 5 4 3岁。均来自我院传染科住院病人 ,经血清学、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