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骨龄对于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的监测都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较全面地介绍了骨龄评估的传统方法、新近方法与常用方法,并对骨龄评估方法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同时分析了不同骨龄评价方法间的差异。经参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现就骨龄评估方法的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2.
基底动脉是后循环颅内动脉闭塞的最好发部位之一,基底动脉闭塞常伴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一部分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经过药物治疗,进入非急性期阶段,此阶段最佳治疗手段尚不明确。随着非急性颅外大动脉闭塞开通治疗的实践以及近年来介入技术及器械的发展,非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成为焦点。现将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以期促进对非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制备特异性抗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8 E6多肽抗体。方法 通过在线分析软件ABCpred和Bcepred预测HPV 18E6特异性多肽序列,将多肽序列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albumin,BSA)偶联,以偶联后多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 以HPV18阳性分泌物标本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获得HPV 18 E6基因,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质粒pET-28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目的蛋白表达;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抗HPV18 E6多肽抗体与目的蛋白的反应性。结果 建立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产生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HPV18 E6测序证明构建正确,成功表达HPV18 E6蛋白; 纯化后的抗HPV 18 E6多肽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原核表达HPV 18 E6蛋白。结论成功制备抗HPV18 E6多肽序列,该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肾气汤加减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FH)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38例。中药组给予肾气汤加减,西药组给予阿仑膦酸钠,联合组同时给予肾气汤加减和阿仑膦酸钠,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 SF-36、SF-36、FPS-R和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血清TNF-α、CRP、NO、SOD水平;比较治疗后及随访6个月各组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依次为西药组(76.5%)中药组(83.8%)联合组(97.2%)(P0.05);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联合组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中药组(2.7%)中西药组(30.6%)西药组(70.6%)(P0.05)。结论肾气汤加减治疗NONFH肾虚血瘀证的疗效优于阿仑膦酸钠,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阿仑膦酸钠低。肾气汤加减结合阿仑膦酸钠治疗NONFH肾虚血瘀证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且可降低阿仑膦酸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囊腔型肺癌的CT征象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15例囊腔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征象及病理特征。结果 囊腔型肺癌的CT表现为两肺各肺叶随机分布,以薄壁囊腔为主,囊壁不光整,囊腔内有/无分隔,有毛刺,邻近胸膜者有胸膜牵拉。CT随访后,病灶缓慢发生形态学改变。与CT随访前相比,渐进性增大(χ2=3.927,P=0.002),囊壁增厚(χ2=3.683,P=0.002),病灶形态不规则(χ2=3.119,P=0.041),内壁欠光滑(χ2=4.558,P=0.033),囊腔数量增加(χ2=6.693,P=0.024),形态学分型差异明显(χ2=4.917,P=0.030);病理特征以腺癌为主,多数为原位癌或微浸润癌,大多无神经及脉管转移。免疫病理多数为P53 (-)。结论 囊腔型肺癌有周围型肺癌的特点,以腺癌为主,...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为了研究国内外不同地区36个群体30个常染色体InDel位点的遗传关系。方法 收集国内外不同地区的36个群体30个常染色体InDel位点的基因频率,通过统计其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 经统计遗传距离,发现华东畲族与非裔美国人1的遗传距离最大(0.168)。经构建系统发生树和多维尺度分析(MDS),发现国内外36个群体共分为三大支,第一支:索马里人、非裔美国人1和非裔美国人2;第二支:芬兰人、丹麦人、白种人、美国白种人、捷克人、西班牙人、西班牙巴斯克人、葡萄牙人和德国人;剩余群体为一支。结论以30个InDel遗传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为基础,统计得到的遗传距离Fst、系统发生树和MDS分析,能够适用于群体遗传相关性、民族和种族研究。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插入缺失位点InDel与mini短串联重复序列(STR)遗传标记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应用的价值。方法 :19份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作为疑难检材,应用3种常染色体遗传标记多重扩增系统,即InDel系统(Investigatior? DIPplex Kit)、miniSTR系统(华夏白金扩增试剂盒)和STR系统(Goldeneye?20A),对STR分型不完整或失败的检材,再分别用InDel和miniSTR系统进行DNA分型检测,比较两者的分型质量和检出率。结果 :19份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经Goldeneye 20A试剂盒检测,均分型不完整。应用miniSTR系统检测显示,7份样本的检出率100%,其中,D19S433基因座的检出率为100%,D5S818、D13S817和D1S1656基因座的检出率最小,为36.84%。应用InDel系统检测发现,1份样本InDel位点电泳分型完整,所有样本的位点丢失率均小于50%,其中7份样本的位点丢失率低至10%以下。结论 :应用遗传标记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这类疑难降解检材进行检测,插入缺...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因及影响角膜植片存活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移植患者2060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因、首次角膜移植的原发病、既往及再次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其中228例为再次角膜移植术(11.07%)。204例患者(207眼)接受再次角膜移植,其中189眼接受1次再次角膜移植,15眼接受2次再次角膜移植,3眼接受3次再次角膜移植,男性137例,女性67例,接受再次移植时的年龄为11~81岁,平均(49.93±14.32)岁。再次角膜移植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溃疡(60例,26.32%)、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58例,25.44%)、原发病复发(41例,17.98%)及角膜移植片混浊(32例,14.04%)。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发病主要为化脓性角膜炎(69眼,33.3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2眼,15.46%)、角膜烧伤(22眼,10.63%)与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21眼,10.14%)。202例再次角膜移植的术式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88.60%),26例再次角膜移植的术式为板层角膜移植术(11.40%),内皮移植术0例。再次角膜移植术式与既往角膜移植术式之间存在相关性(连续性校正χ2=43.365,P<0.01),既往手术方式影响再次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感染性原发病(P=0.005)、角膜植片直径>8.75 mm(P=0.040)、继发青光眼(P=0.027)以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P=0.047)是穿透性角膜移植失败的危险因素;感染性原发病(P=0.011)、角膜植片直径>8.75 mm(P=0.016)是前板层角膜移植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论 再次角膜移植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溃疡,其次为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再次为原发病复发。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发病以化脓性角膜炎最多见,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再次为角膜烧伤。既往手术方式影响再次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感染性原发病、角膜植片直径>8.75 mm、继发青光眼及发生免疫排斥是影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存活的危险因素。感染性原发病和角膜植片直径>8.75 mm是影响前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制备抗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1)单克隆抗体,用以研究胞壁蛋白Fba1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中的致病作用。方法取重组白念珠菌Fba1蛋白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筛选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有限稀释法克隆化。用ELISA测定单克隆抗体的效价,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其特异性,用IsoStrip鉴定其抗体类型。结果筛选到1株稳定分泌抗Fba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抗体类型为IgG2a,轻链为κ型。鉴定结果表明,ELISA效价为1×106,能与念珠菌裂解物中天然Fba1和基因重组Fba1特异性结合。免疫荧光检测表明,该株单克隆抗体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均发生反应。结论建立了1株持续分泌高效价抗念珠菌属特异性Fba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为研究Fba1在IC中的致病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30.
评价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疗效及安全性。该试验将16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各56例。分别给予散痹汤加减,甲氨蝶呤,散痹汤加减+甲氨蝶呤,疗程均为16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健康状况(HAQ)、疾病活动指数(DAS28)、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和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治疗后中西药组总有效率92.7%,优于中药组79.2%和西药组的82.4%(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具有有效性;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中医证候评分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其他症状中西药组改善均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散痹汤加减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中药组(3.8%,2/53)中西药组(16.4%,9/55)西药组(33.9%,18/53)(P0.05)。综合以上研究散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的疗效与甲氨蝶呤无明显差异,具有有效性,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甲氨蝶呤低;散痹汤加减结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虚寒湿证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且可降低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