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目的:报告109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0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11-84个月,平均34.2个月。结果:手术优良率89%。病人术后的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关节活动度方面改善不明显。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严重骨关节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应该注重术中髌骨轨迹的纠正及病人的术前教育及术后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82.
目的:骨髓中包含的间质前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被许多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软骨.采用基因转染技术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2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质前体细胞向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7-01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骨科实验室完成.①骨髓标本来源于6名志愿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志愿者局麻下行骨髓穿刺,抽取7.0~10.0 mL骨髓抗凝,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质前体细胞,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pcDNA3.1( )TGF-β2载体导入骨髓间质前体细胞中,体外单层培养.③实验评估:利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2和软骨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转染后48 h,可检测到明显的转化生长因子β2 mRNA表达,Ⅱ型胶原A1和Aggrecan mRNA均有轻微表达;转染后4周,转化牛长因子β2 mRNA表达稍有降低,Ⅱ型胶原A1和Aggrecan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②转染后48 h和4周,间质前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均有转化生长因子β2蛋白的表达.③转染后48 h部分细胞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阳性信号,转染后4周Ⅱ型胶原蛋白阳性细胞数增加.结论:pcDNA3.1( )/TGF-β2真核表达载体在骨髓间质前体细胞内可获得短暂和长期表达.在单层培养的情况下,骨髓间质前体细胞可被转化生长因子β2诱导向软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83.
李锋  张克  刘岩  田华  娄思权 《中国临床康复》2011,(26):4773-4776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84.
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非骨水泥近端固定(anatomique benoist giraud,ABG)股骨干骺端与远端固定(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股骨干假体周围骨丢失特点,评价中期X线片表现。方法对1992年1月~1996年12月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中ABG176髋分别为:股骨头坏死103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57髋,其他原因16髋,共计125例;AML220髋分别为:股骨头坏死147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65髋,其他原因8髋,共计173例。术后随访5~12年,平均8年的髋关节X线片正位,对比术后即刻和随访时X线片显示的骨质变化,按照Gruen分区记录发生骨丢失;测量骨丢失的范围占假体周围骨长度的比例。比较两种假体周围骨丢失的特点。结果术中造成股骨干裂纹骨折ABG2髋,AML5髋;干骺端裂纹骨折ABG3髋,AML1髋。术后外伤骨折ABG6髋,AML3髋,2髋ABG行翻修术,余行复位内固定术。ABG随访期间9髋翻修,其中无菌松动7髋,骨折2髋;AML随访期间无菌性松动3髋,未翻修;ABG和AML发生骨丢失的部位相似,近端1和7区最先和最多出现骨丢失,随时间加重并由近端向远端发展。AML在2、5、6、7区发生骨丢失者多于ABG;AML假体周围骨丢失的范围大于ABG。结论骨丢失的主要原因为应力遮挡,AML远端固定,在假体近侧发生应力遮挡性骨丢失;解剖形近端固定的ABG股骨柄减少了应力遮挡作用和骨丢失。值得注意的是AML在10年后骨丢失发展缓慢,提示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会无限制发展,保证了假体的长期稳定性。在术后12年内ABG假体周围骨丢失少于AML。  相似文献   
86.
本实验通过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家兔完整胫骨坚硬接骨板内固定后局部骨组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家兔随机分为1、2、3、4组和空白对照组,固定时间为6.8.10和12周。对不脱钙骨组织切片在纵切面和横切面上进行普通光和莹光分析测量。结果发现:坚硬接骨板内固定后六周时固定段骨即出现骨质疏松,发生在哈佛氏系统的骨丢失,10周后骨内膜表面出现骨吸收、骨髓腔增大,两个表面的骨重建单位的负平衡使固定段皮质骨疏松变薄,特别是在钢板下。  相似文献   
87.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5月~1995年12月,应用膝关节外固定加压融合器行高位胫骨截骨术(HTO)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骨性关节炎10例10膝,并随访6个月~5年半,平均3年9个月.术后结果,股胫角(FTA)由术前平均184.7°矫正到平均170.3°.评分由术前平均47分,增加到平均85分.手术采用胫骨楔形截骨,双斯氏针加压外固定,术中同时行胫骨远端前移1cm,以改善髌股关节的负重关系.  相似文献   
88.
骨关节炎的病理与发病因素   总被引:136,自引:0,他引:136  
骨关节炎的病理与发病因素娄思权当前在美国成人中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患者达4500万,其中有15%有严重的症状和不稳定。北京的老龄人口已达13%,进入世界老龄人口国家的行列,因而老年性OA的发病同样很高,对社会经济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9.
氟骨症所致的颈椎椎管狭窄症造成下肢瘫痪,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 男性,62岁,因双肩疼痛、左手发麻近三个月,下肢瘫痪二个月,于1979年6月14月入院。自诉今年3月19日左右出现双肩疼痛,抬头时左手发麻加重,故不敢抬头,而呈固定性屈颈位。于  相似文献   
90.
ABGⅠ代髋臼杯假体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半球形ABGⅠ代羟基磷灰石(HA)涂层髋臼杯假体翻修原因,评价其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99例(366髋)行半球形ABGⅠ代HA涂层髋臼假体置换患者的病历和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截止2004年7月30日随访121例(141髋),其中68例(77髋)髋臼杯进行了翻修,男48例(53髋),女20例(24髋);年龄30~72岁,平均51.4岁;全髋翻修7髋,髋臼杯翻修70髋。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位置,将外展角>50°、前倾角>20°、髋臼杯露出髋臼外>10%定义为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并根据测量随访时正位X线片上的股骨头偏移距离计算内衬磨损率。根据X线片对髋臼假体翻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翻修68例77髋中术后5年内翻修11髋,6 ̄12年翻修66髋,翻修病例集中在术后7~9年。X线片示假体松动42髋、严重骨溶解43髋、轻度骨溶解12髋,均有不同程度内衬磨损。翻修患者中髋臼杯位置不良18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植骨6髋,术后外伤2髋,术后脱位2髋,其余49髋的翻修原因推测与假体有关。内衬磨损率为每年(0.26±0.10)mm。翻修手术中取出的假体表面没有很好的骨生长。结论ABGⅠ代HA涂层髋臼假体的中期随访结果较好,长期随访结果不满意。导致翻修率高的原因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假体安放位置不正确、高内衬磨损率和过多的螺钉孔导致的骨溶解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