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的特点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采用CD45/SSC双参数方案对135例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在1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表达较高的抗原依次是MPO(94.8%)、CD33(94.8%)、CD13(90.4%)、HLA-DR(74.1%)、CD117(65.2%)和CD34(61.5%)。CD14仅表达于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L伴淋系抗原表达以CD7(32.6%)最为多见,其次为CD56(26.7%)和CD19(10.4%)。共发现4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ABL),同时具有髓系和淋系抗原表达。结论 MPO、CD33、CD13是诊断AML最敏感的抗原。CD7、CD56、CD19在AML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AML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肛肠外科术后大面积伤口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收治的120例肛肠外科术后大面积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换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伤口疼痛、伤口清创次数、换药次数、愈合时间、不同时期创面愈合率及血清炎症因子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7、14、21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7、14、21 d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创次数及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14 d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葛根主要成分葛根总黄酮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葛根总黄酮对NB4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NAPI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及亚二倍体峰。结果12.5~200μg/ml葛根总黄酮均能抑制NB4细胞的增殖。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核固缩、凋亡小体等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AnnexinV+/PI-细胞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DNAPI染色法发现细胞亚二倍体比例增加,G1期比例下降、S期比例增高。结论葛根总黄酮能有效抑制NB4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4.
莪术油诱导K-562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莪术油(OCW)诱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凋亡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OCW(0,2.5,5,10和20 mg/mL)处理K-562细胞24 h后,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及FITC-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r/abl、bcl-2、p53、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OCW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与浓度呈正相关;各组药物干预后Fas/FasL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上调,而bcr/abl、bcl-2、p53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浓度OCW能有效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通过Fas/FasL途径而实现的,与bcr/abl、bcl-2、p53基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血复生"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造血细胞生成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西药+血复生)和对照组(单用西药),分别评价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有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比例、CD4+/CD8+比值、CFU-E集落计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CD34+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复生"联合西药在促进CAA患者造血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抑或改善造血微环境方面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6.
37.
为了探讨血小板明显波动的RARS与RARS—T在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转归的相关意义,采用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特征,染色体分析检测细胞遗传学改变,应用AS—PCR、基因测序检测JAK2V617F、MPLW515L点突变。结果表明:本例患者确诊为RARS,多次发生血栓相关并发症,血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血小板计数增高时,外周血及骨髓涂片中发现巨大畸形血小板,血小板大簇易见;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JAK2V617F、MPLW515L基因突变均阴性。结论:RARS可向RARS—T转化,伴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巨大畸形血小板、JAK2 V617F可能为阴性。病程中出现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计数明显波动时同样要高度重视相关血栓事件的防治,监测相关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IFN-α)对不同亚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例初发AML患者(其中M2 1例、M4 2例、M5 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GM-CSF、IL-4、TNF-α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11 d,其后加入IFN-α-2a(1 000 U/ml)继续培养3 d,获得DC(IFN-AML-DC),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同种异体混和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的免疫功能。结果:所有患者白血病细胞培养14 d后均转化为IFN-AML-DC,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由GM-CSF IL-4 TNF-α培养获得的DC(monocyte-derived DC,MoDC)及AML细胞由GM-CSF IL-4 TNF-α培养获得的DC(AML-DC)相比,IFN-AML-DC具有典型成熟形态的细胞明显增多,表达CD83 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HLA-DR、CD86分子的表达水平增高,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激活能力明显高于MoDC及AML-DC。结论:IFN-α能够促进AML-DC的体外成熟,形成更强的免疫激活能力,为AML的免疫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索一种特异性靶向 CD19 分子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 CD19-CAR-T 的构建方法,并明确其体外杀伤 靶细胞的效果。 方法: 运用分子克隆技术,将 PCR 获得的 CD19-CAR 片段构建到 pCDH-GFP 慢病毒载体上,利用包装 的慢病毒颗粒转染供者 CD3 + T 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及 PCR鉴定转染效率,并通过 7-AAD染色鉴定扩增得到的CD19- CAR-T细胞体外杀伤CD19 + Ramos靶细胞的效果。 结果: 经慢病毒转染T细胞在体外培养 10 d 后,CD3 + T 扩增达(78.8± 23.2)倍, (58.3±5.4)%的 CD3 + T 细胞表达 GFP,CD19-CAR-T 体外杀伤 CD19 + Ramos 靶细胞在效靶比5∶1时效率为(57.4± 9.3)%。 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体外构建及扩增CD19-CAR-T的方法,且具有明显靶向性,为CD19 + B细胞肿瘤临 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电针人中、百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BB损伤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脑卒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Longa线栓改良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电针刺激人中、百会30 min。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V染色法测定脑水肿肿胀率、免疫组织化学法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CAO大鼠脑组织中ZO-1表达及以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右侧脑组织纹状体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BBB损伤程度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而电针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6 h缺血侧脑半球开始肿胀,并于72 h达到高峰,电针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24 h、48 h、72 h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 0.01);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模型组Z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显著低于电针组,在缺血再灌注24 h、48 h和72 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0.05);电镜图示电针组较模型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小。结论电针人中、百会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神经损伤,下调脑水肿肿胀率,抑制ZO-1蛋白下降,保护脑组织内的超微结构,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