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了局部浸润镇痛法的优良镇痛效果,但从文献分析其最佳效果往往限于全膝关节置换后第1天或更短时间内。 目的: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较低浓度局麻药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应用局部浸润镇痛法,观察静息状态下和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方法:将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局部浸润镇痛组,均给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塞来昔布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2组患者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置换过程中对照组给予150 mL生理盐水于关节周围注射,局部浸润镇痛组给予同等容量的混合药液,其中包括罗哌卡因300 mg、吗啡5 mg和肾上腺素10 μg。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置换后6,12,24,36,48 h的静止痛及运动痛,观察置换后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和肌无力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除置换后48 h的静止痛在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局部浸润镇痛组患者运动痛、静止痛目测类比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局部浸润镇痛组在6,12 h的静止痛与运动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均未见恶心、呕吐症状,2组各2例患者主诉下肢曾有轻微的麻木感,但并未因肌无力影响功能锻炼。2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提示联合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和置换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镇痛技术可以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提供优良且持续的镇痛效果,且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出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2.
潘志浩  姜桢 《江西医药》2005,40(2):65-66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食道超声多普勒监测仪的使用价值。方法 20例冠脉多支病变病人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时采用食道超声监测仪监测.观察在心包切开前、吻合左前降支,吻合后降支和钝缘支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病人在吻合左前降支.后降支和钝缘支时都出现了心输出量、每搏量、降主动脉血流峰值和加速度的显著下降:心率在各个吻合阶段都没有出现显著改变。平均动脉压和纠正左室射血时间只有在钝缘支吻合阶段才出现显著下降:而外周血管阻力在吻合各阶段都出现了显著升高。结论 食道超声监测仪可以用于监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和评价建立心肺转流(CPB)后肺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家犬22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6)、部分CPB组(n=8)、完全CPB组(n=8):三组动物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机械通气下经胸骨正中入路行开胸手术,对照组经动脉缓慢放血10ml/kg,同时经静脉输入液体30ml/kg进行血液稀释;部分CPB组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和心脏并行的部分CPB;完全CPB组经主动脉根部和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心脏停搏后行完全CPB。三组动物均行全身肝素化,全程监测血气并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气道压、肺的顺应性、血液动力学改变(CVP、PCWP、CO、PVR和CI)、细胞因子、肺组织的核因子-κB、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其它相关性监测。结果三组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全过程,通过血气、PA-aDO2、气道压的监测和相关的反映肺损伤的检测指标表明,CPB和肺的缺血再灌注对肺功能的影响明显而手术创伤和麻醉则影响轻微。结论本实验模型的建立可以探讨CPB下心脏手术后肺损伤产生的机制,同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观察其防治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4.
核因子-κB在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核因子-kB(NF-kB)在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对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家犬12条,随机均分为两组:甲基强的松龙组(M组)和对照组(C组)。持续检测ECG、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外循环前(T0)、主动脉开放30min(T2)、90min(T3)分别测定CVP、肺动脉楔压(PCWP)、心排出量(CO)、肺顺应性和动脉血气并计算肺血管阻力(PVR)、心脏指数(CI)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T0、主动脉开放前(T1)、T2、T3分别:(1)采取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引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2)取适量右上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变化、细胞核内NF—KBp65亚单位的活性变化及肺病理学改变。结果 (1)两组T1、T2、T3和T0相比,NF-KB活性、TNF-α、IL-1β、IL-6、IL-8、MPO和W/D均显著增加(P〈0.01),T1、T2、T3 M组和C组相比NF—KB活性、TNF-α、IL-1β、IL-6、IL-8、MPO和W/D均显著降低(P<0.01);(2)病理学改变:T1、T2、T3和T0相比两组均出现肺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隔增宽,肺泡腔有渗出并且C组较M组改变明显;(3)血液动力学改变:MAP、CI在组内及两组之间各时点均无显著变化,T2、T3C组PVR较T0明显升高(P<0.05),而M组无显著变化;(4)肺功能:两组T2、T3较T0PA-aDO2显著增加(P<0.01),M组T2、T3较C组PA-aDO2明显降低(P<0.05);C组T2、T3肺顺应性较T0明显降低(P〈0.05),而M组无明显变化,PaCO2无明显变化。结论 体外循环可引起肺组织NF-kB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显著增加,发生肺损伤;甲基强的松龙可抑制NF-kB的活性,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55.
1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员,在体外循环下替换了人工机械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术毕,实施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在递增PEEP0~20cmH2O中,监测气道峰压、均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外周血管阻力、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心排血量、左右心搏作功指数和三重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在PEEP10以下,心泵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虽已有不同程度的的改变,但在PEEP10以上时变化才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呼气未正压递增达20cmH2O时,三重指数骤增,对刚遭受手术创伤的心脏是十分有害的。故欲获取PEEP临床效应,呼气末正压在10cmH2O以内为宜。  相似文献   
56.
超声心动图自动边缘检测评价正压呼吸对左心功能的影响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沈学东,姜桢,施纯敏,舒先红,潘翠珍,施月芳,周国宝,潘文明,陈世波,陈灏珠本研究应用超声心动图自动边缘检测(ABD)新技术,评从正压呼吸时左室腔面积和面积变...  相似文献   
57.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损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昊  王春生  赖颢  宋凯  洪涛  姜桢 《上海医学》2002,25(9):569-571
目的:通过总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出现肾功能损害的处理经验,探讨术后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及防治等问题。方法:观察2000年5月-2001年11月施行的15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其中10例在手术后3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占总数的66.7%。结果:15例病人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康复出院,心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良好。本组10例出现术后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人,经过精心治疗,肾功能在术后7d-1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心脏移植病人的术前心功能状态、手术操作以及使用肾毒性药物都会引起手术后的肾功能损害,只要经过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一般在术后7-30d肾功能均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心肌复氧损伤的影响及L?精氨酸对中性粒细胞介导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72h后分4组Ⅰ组单纯缺氧5h,再给氧10h;Ⅱ组在再给氧的同时加入中性粒细胞;Ⅲ、Ⅳ组在缺氧前分别先用1、5mmol/L的L?精氨酸孵育2h,再行缺氧复氧。实验过程中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搏动状况,各组在实验开始前、缺氧后和再给氧后抽取上清液,测LDH,并在实验结束时计数各组的细胞存活率。结果Ⅲ、Ⅳ组缺氧后LDH值明显低于Ⅰ、Ⅱ组(分别为P<0.05和<0.01);复氧后Ⅱ组LDH明显高于Ⅰ组(P<0.05),而Ⅲ、Ⅳ组则明显好于Ⅱ组(P<0.01);细胞存活率在Ⅱ组低于Ⅰ组(P<0.05),Ⅲ、Ⅳ组则明显较高(与Ⅱ组相比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加重心肌的再给氧损伤,而L?精氨酸可拮抗中性粒细胞的损伤,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肺高压右心衰心脏移植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4例终末期心衰患者,术前评价肺高压,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原位心脏移植术。以氯胺酮、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维持用芬太尼、咪达唑仑和哌库溴胺。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有创桡动脉压、CVP、PWCP、SpO2、鼻咽温度、血气、电解质和尿量,全部患者安装心室起搏器备用,全程静滴前列腺素E110~30 ng/(kg.min)。肺动脉压上升伴气道压力上升,给予左旋精氨酸、米力农、氨茶碱,同时经肺动脉导管泵入酚妥拉明,气管导管吸入NO。结果移植手术完成顺利,患者于术后2~4 h清醒,术后35~46 d出院。结论肺高压心脏移植重点在加强监测,移植前后心脏活性药物的支持和肺高压危象右心低心排的防治。  相似文献   
60.
浮针埋线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针埋线组(n=32,以18G套管针在皮下运针并埋线治疗)和对照治疗组(n=28,将18G套管针置入皮下后,仅以采用相同运针手法进行治疗而不做皮下埋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以及14 d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机能状态(PS)和患者满意度(P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呈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治疗组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亦呈明显下降(P<0.05~0.01)。不良反应:浮针埋线组及对照治疗组分别出现5例和1例皮下出血。结论浮针埋线疗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