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曦  蒋沁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481-484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巩膜外黄斑外垫压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 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的复发性超高度近视MHRD患者10例(1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行巩膜外黄斑外垫压术,将MEDPOR种植体+人造血管+环扎条带制成的“三明治加压块”固定垫压于黄斑区,术后行眼眶CT检查明确加压块位置。术后6~12个月取出硅油。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术后视力、眼轴长度等指标。结果 眼眶CT显示10眼加压块均位于黄斑区;末次随访 SD-OCT示10眼视网膜完全复位,7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3眼黄斑裂孔部分闭合;9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提高,1眼提高不明显;术前患者 BCVA为(1.55±0.26)LogMAR,术后3个月BCVA为(0.99±0.05)LogMAR,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患者眼轴长度为(31.27±1.18)mm,术后3个月为(28.81±0.87)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眼底出血、眼内炎、涡静脉回流障碍、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巩膜外黄斑外垫压术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和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的量化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特征,探讨OCTA量化指标用于监测DR病情发展以及指导激光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资料研究。选取经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范围和不伴或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将其分为5组。采用OCTA检查对所有被检眼行黄斑区3 mm×3 mm、HD 6 mm×6 mm范围模式扫描采集视网膜血管图像,获取2种范围内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丛视网膜血管密度值以及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FAZ)面积、周长及围绕FAZ区域300 μm宽度内的中心凹血管密度值(FD?300)。采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不同分组的分布区间及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Dunnett?t检验,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组黄斑区3 mm×3 mm和6 mm×6 mm范围浅层和深层视网膜血管密度(%)、FAZ面积(mm2)和周长(mm)、FD?300(%)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需PDR治疗组的黄斑区血管密度、FD?300较背景期组明显下降,FAZ面积、周长较背景期组明显增加。不同分组的分布区间内背景期组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需PRP组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见OCTA的量化测量指标对DR的背景期组和需PRP治疗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论:黄斑区血管密度及FAZ面积、周长、FD?300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结合眼底检查,量化OCTA检查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发展的一种无创监测手段,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否需激光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的表现,加深对该病的了解。方法回顾5例脉络膜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底,B超、彩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特征。结果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视神经乳头附近或黄斑区,大小不一,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色泽为黄白色或橙红色,边界清晰,边缘欠整齐,表面欠平整,可见瘤体内部散在色素沉着灶。B超检查:当声波接触到肿瘤时出现强反射,形成回声。CT检查见眼球后极部眼环上圆形、卵圆形、弧形或半环状光滑锐利的致密影。FFA显示早期肿瘤区呈稍弱荧光,部分于肿瘤内部可见血管丛荧光,随造影时间延长,逐渐呈强荧光。结论对于脉络膜骨瘤的诊断结合眼底检查、FFA、B超或CT扫描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姚进  姜润秋  刘媛  蒋沁  陈琪 《眼科研究》2010,28(2):119-124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成员artemin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的分布、表达及其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出生1~3d SD乳鼠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GCs中artemin的定位及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对RGCs中artemin进行定量检测。并用40mmol/L葡萄糖处理细胞12h后,再进行上述检测,观察高糖对于RGCs中artemin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的结果证实了培养的RGCs出现Thy1.1抗体阳性的红色荧光,且多重荧光标记显示RGCs同时存在显示绿色荧光的artelnin抗体和红色荧光的Thy1.1抗体,表明artemin在RGCs中有分布。正常对照组中Thy1.1抗体阳性的细胞为(442±9)个/高倍视野,而40mmol/L高糖培养组中为(263±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对大鼠RGCs中artemin的mRNA水平进行定量分析,40mmol/L葡萄糖处理视网膜神经细胞12h后,artemin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及RGCs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研究发现在原代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及RGCs巾均有artemin的表达,并且在高糖作用下表达下降,为进一步研究artemin对受损RGCs的保护作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联合睫状体光凝对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4例(30眼)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例12眼)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7例18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25 g·L-1 Avastin 0.05 mL,并联合睫状体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术眼虹膜新生血管均在注射Avastin后3 d内消退;1例1眼患者在全视网膜光凝过程中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再次注入Avastin,完成光凝后加行周边视网膜冷凝,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光凝后3 d平均眼压为(21.8±5.8)mmHg(1 kPa=7.5mm-Hg).1周为(18.4±2.3)mmHg,6个月眼压为(17.1±1.1)mmHg,与治疗前(51.2±7.3)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仅2眼视力有改善,其余视力无明显提高.随访期间未发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可明显消退虹膜新生血管,联合睫状体光凝控制眼压.对治疗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OCT血管成像系统(OCTA)测量不同年龄健康人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探讨其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方法:①240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18~30岁,B组31~45岁,C组46~60岁,D组61~75岁,每组60例,均行双眼OCTA扫描,测取视网膜血管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年龄的关系;②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缺血型和非缺血型CRVO患者各32例(32眼),年龄45~60岁,OCTA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区3 mm直径范围视网膜血管密度,分析C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特点。结果:①不同年龄健康人黄斑区3 mm直径范围视网膜血管平均密度:A组(53.35 ± 2.00)%;B组(52.13 ± 1.78)%;C组(51.15 ± 2.31)%;D组(50.01 ± 2.29)%。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492,P < 0.05)。②非缺血型CRVO者黄斑区整体范围平均视网膜血管密度:患眼(44.73 ± 3.24)%、健眼(51.24 ± 2.45)%,患眼与健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视网膜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缺血型CRVO者黄斑区整体范围平均视网膜血管密度:患眼(39.46 ±2.51)%、健眼(51.06 ± 2.45)%,患眼与健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缺血型与非缺血型CRVO者患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健康人群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这可能与一些年龄相关性黄斑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CRVO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较正常降低,缺血型较非缺血型下降更为明显,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OCTA检查可以作为疾病发展的一种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眼视光学教育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相似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三者眼视光学教育的比较和分析,针对我国眼视光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眼视光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eetonide (IVTA) for maeular edema secondary to B RVO determined by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and multifoeal electroretinogram (mfERG). Methods TA was injected intravitreally in 28 eyes of 28 patients with maeular edema secondary to BRVO determined by OCT and mfERG. The change of visual acuity,the maeular thickness measured by OCT and maeular function by rnIERG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Results Vi-sual acuity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 up. The average macular thickness and the aver-age P1 amplitude was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elusion Ⅳ-TA could alleviate the macular edema secondary to BRVO. OCT and mfERG were useful means to evaluate the macular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IVTA for BRVO.  相似文献   
20.
赵铭  姚进 《河北医药》2001,23(2):118-119
目的:研究结肠肝曲癌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率。方法:对误诊的6例结肠肝曲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达33.3%。结论:结肠肝曲癌在结肠癌中临床表现最为具隐匿性,误诊率极高。结肠肝曲癌容易形成闭袢性肠梗阻、肠穿孔,危害性极大。详细询问病史,对老年不明原因低位小肠梗阻,需考虑右半结肠癌可能。大便隐血试验是简单易行有价值的检查。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减少误诊率。CEA、MAM抗原标记测定可使结肠癌早期诊断变得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