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6例内镜下疑似CD患者行内镜超声(EUS)检查,统计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临床确诊CD297例、非CD139例,EUS诊断CD277例(其中17例临床确诊为非CD)、非CD159例(其中37例临床确诊为CD),EUS诊断C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7.5%(260/297)、87.8%(122/139)和87.6%(382/436)。另外,297例确诊CD患者中,EUS下发现黏膜下层血管扩张40例,瘘道13例,脓肿5例,探及管壁外肿大淋巴结75例。结论EUS下可对CD的消化道层次进行清晰观察,诊断准确率较高。同时,EUS能很好地发现瘘道、脓肿等肠外并发症,可为外科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2.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中成药康艾注射液联合5-氟脲嘧啶(5-FU)、奥沙利铂与单用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康艾注射液加化疗)、对照组(化疗).均治疗4~6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结果]治疗组改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临床疗效及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以慢性胃病为主的脾虚患者胃窦粘膜分泌胃泌家(Gas)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SS)细胞(D细胞)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方法:将84例脾虚患者分为脾胃虚寒组、脾虚夹热组、胃阴不足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标记胃窦粘膜G、D细胞,并定量分析。结果:以慢性胃病为主的脾虚证患者G、D细胞数均减少,D细胞面积缩小,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增高(P<0.05)。结论:G、D细胞的变化可能是慢性胃病脾虚证胃肠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进行了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ACE灌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C20mg,5-氟尿嘧啶l000~l500mg,顺铂60—80mg,栓塞剂为40%碘化油,治疗1~3次;三维适形放疗应用Topslane计划系统,6MV—X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4~8个适形固定野,计划靶体积13.3~907cm^3,总剂量30~48Gy,每次4~7Gy,连续照射6~10次。结果近期有效率(CR+PR)74%.1、2年生存率分别为79%和42%,治疗前后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肝动脉化学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但不增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5.
脾虚泄泻与胃动素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从多角度动态观察实验脾虚证胃动素(MTL)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揭示脾虚证本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①药物利血平注射液由上海医科大学红旗制药厂生产,批号960313;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获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按常法煎煮两次,滤出药液4℃冰箱储存备用.试剂胃动素放射免疫试剂盒为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研究所生产③动物及分组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按设计要求随机分成以下7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脾虚模型组,脾虚中药预防组,脾虚自然恢复组,脾虚中药治疗组和脾虚制模0d…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G细胞(分泌Gas)、D细胞(分泌SST)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关系。方法:用抗-Gas、抗-SST的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胃窦、十二指肠粘膜G、D细胞,运用医学图象分析系统(MIPS)对G、D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与正常对照相比,胃窦、十二指肠粘膜G、D细胞数均减少(40.33±5.53,29.43±7.11,5.70±1.32,3.13±1.14,P<0.05),D细胞面积缩小(45.41±5.27,41.80±5.14,P<0.05),G细胞灰度值增高(128.24±3.03,130.24±2.01,P<0.05),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增高(7.20±0.54,9.82±2.71,2.05±0.37,1.87±0.30,P<0.05)。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模型大鼠,G、D细胞数有所增加,D细胞面积明显增大,G细胞灰度值、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接近或略低于正常。自然恢复大鼠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大鼠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从形态学上揭示D细胞分泌SST亢进、G细胞释放Gas不足、G/D细胞比例失调,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7.
脾虚证与体液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T)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方法观察实验脾虚证发生过程中体液Gas、SST含量的变化,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脾虚时体液中Gas含量低下,SST含量增高。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脾虚大鼠,Gas、SST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优于脾虚自然恢复大鼠。结论脾虚时体液Gas、SST水平紊乱是导致脾失健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8.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萎缩,甚至消失。它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疾病。虽经几个世纪的研究,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未完全阐明。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慢性胃炎的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89.
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之后,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消化界学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Hp感染和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目前,有关Hp感染与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虽有一些研究,但各家报道结果不一,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0.
幽门螺杆菌对蒙古沙土鼠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基础上,探讨H.pylori感染诱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pylori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蒙古沙土鼠,建立H.pylori长期感染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致胃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腺胃模型,其胃粘膜的组织学变化显示,H.pylori感染可致正常胃粘膜发生慢性胃炎→胃萎缩→胃上皮肠化生→胃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过程。H.pylori感染能引起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mRNA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mRNA的阳性信号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的异常,对正常胃窦粘膜向不典型增生进展的过程起重要作用;EGF及EGFR在mRNA水平的异常表达可能是H.pylori定植致胃窦上皮细胞增殖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