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5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5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入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1)、整合素蛋白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 Blot结果提示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VEGF和Integrinαv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在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中价值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本院92例乳腺癌患者为乳腺癌组,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92例乳腺良性肿瘤(乳腺纤维瘤)患者为良性组。对比2组与不同临床特征乳腺癌患者血清IL-1β、IL-10、IFN-γ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各指标单一与联合检测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预后(1年复发、未复发)乳腺癌患者血清各指标表达,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清各指标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复发的关联性。结果乳腺癌组血清IL-1β、IL-10、IFN-γ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血清IL-1β、IL-10、IFN-γ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均具有较高AUC,应用3者联合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77.17%、特异度为84.78%;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组织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IL-1β、IL-10、IFN-γ水平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组织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1年复发患者血清IL-1β、IL-10、IFN-γ水平高于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1β、IL-10、IFN-γ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复发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IL-1β、IL-10、IFN-γ在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可用于预后复发预测。 相似文献
63.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生肌玉红胶原促进血管新生与组织愈合的疗效显著好于生肌玉红膏及单纯胶原或明胶。目的:探察兔皮下植入生肌玉红胶原促进血管新生与修复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在新西兰兔背部两侧对称制作皮下口袋模型,并对称植入生肌玉红胶原(实验组)与胶原(对照组),于术后3,7,14,28,56d取植入标本及标本周围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标本周围组织修复状况,测定胶原内血红蛋白水平,免疫荧光与CD34染色标记法观察周围组织微血管新生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周围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分泌及两者的比例。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标本周围皮下血管增多,胶原周围组织随着时间推移炎性渗出减少,肉芽组织增生,到28d时已形成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且促进微血管新生作用及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3,7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实验组Ⅰ型胶原分泌与对照组相当,但术后28,56dⅢ型胶原的分泌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28,56dⅠ、Ⅲ型胶原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生肌玉红胶原可显著促进周围组织微血管新生,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同时协同调节胶原形成及Ⅰ、Ⅲ型胶原的比例达到减少瘢痕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现下常见的乳腺疾病,好发于青中年妇女,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乳腺管内不同程度地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也有发生于小叶实质者,目前主要认为其发生与卵巢内分泌紊乱有关,当雌激素水平过高,而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时,乳腺腺体受雌激素不断刺激而致腺体上皮持续异常增生,管腔增大,最终形成囊肿。乳腺囊性增生症通常为良性病变,也有一定的恶变倾向。目前并无特效治疗方案,现代医学一般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两方面,祖国医学以治病求本为原则,辨证论治,综合施策。文章概括总结了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技术对乳腺囊性增生症的诊疗研究进展,包括对该病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推拿、针灸、外敷、热敷等中医调理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
66.
67.
生肌玉红膏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257例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生肌玉红膏促进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257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7例和对照组130例.试验组用生肌玉红膏油纱布1片覆盖创面,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1片覆盖创面,两组均隔日换药,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第3、7、14、21、28天观察创面面积减小率,计算创面愈合时间,观察创面肉芽生长状况,测定创面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及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评价综合疗效.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9.21%,对照组为70.77%,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在治疗第3、7、14、21、28天创面面积减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下肢慢性溃疡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溃疡深度、肉芽颜色、覆盖面积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治疗后溃疡深度评分第14、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肉芽颜色评分第7、14、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覆盖面积评分第21、28天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结论 生肌玉红膏治疗下肢慢性创面安全有效,可以通过提高创面肉芽组织内羟脯氨酸和血红蛋白水平及促进肉芽生长来提高下肢慢性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建立生肌玉红膏提取制备工艺优化与质控标准。方法采用高压液相仪测定有效成分含量,通过正交设计优化确定制备工艺参数、条件与流程。结果生肌玉红膏制备工艺为:取当归、甘草二味,混匀,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8倍量乙醇,回流提取1 h,合并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另取白芷、紫草二味,混匀,粉碎成粗粉,过20目筛,以8倍量70%乙醇作溶剂,浸渍8小时后进行渗漉提取,渗漉速度为0.5 ml·(min·kg)-1,收集渗漉液,合并,将血竭加入渗漉液中,搅匀,使溶解,再加入当归、甘草提取物,搅匀使溶解。结论生肌玉红膏制备工艺与质控标准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研究生肌玉红膏载入修饰后胶原的体内降解行为和生物相容性,探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肌玉红胶原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可能。方法:将生肌玉红胶原(实验组)与交联修饰后胶原(对照组)植入8只新西兰白兔背部皮下,分别于术后1、2、4及8周取出2组植入材料,行肉眼观察、埋植材料近旁组织切片后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及对两组材料的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实验组在植入后动物体内炎症反应消失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组织相容性较同期对照组良好,可促进近旁组织毛细血管新生与胶原新生。结论:生肌玉红膏载入胶原较Ⅰ型胶原自身组织相容性更佳,基本上发挥出生肌玉红膏及修饰后胶原各自促创面愈合的优势,与周围组织有更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