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激光多普勒测量间歇式正压对随意皮瓣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间歇式正压对随意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 :4cm× 16cm大小随意皮瓣原位移植后 ,实验组给予间歇式正压至术后 7天 ,于术后 4h、1天至 7天测量远、中、近三点 (皮瓣均分三段 ,每段中点 )的激光多普勒血流 (LDF)值。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三点总的血供量、中点血供量及近点与正常皮肤血供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LDF值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随意皮瓣血供比对照组的好 ,血供总量差异第 2~ 7天出现 ;中间测量点第 3~ 7天均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近测量点血供术后 2天与正常皮肤的LDF值无显著差异 ,比对照组早一天。结论 :间歇式正压改善了随意皮瓣的血供 ,使血供总量提高 ,并使随意皮瓣中远段血供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前及愈合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微管失稳剂oncoprotein18/stathmin(Op18)基因的表达. 方法提取临床深Ⅱ度烧伤愈合前与愈合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总RNA,以GADPH基因表达为内参照,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上述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伤口愈合前Op18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愈合后表达迅速增高(P<0.05),在4~32个月增生性瘢痕中Op18基因稳定高表达. 结论在伤后早期Op18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与细胞增殖、组织修复的需要相适应,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通过Op18基因高表达来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3.
全颜面部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患者全颜面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质量的处理方式。方法将54例全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分为延期植皮组(48例)和早期切痂组(6例)。伤后3周对延期植皮组患者实施剥、削痂或手术刀柄刮除新生肉芽组织至基底层,在全颜面部分区进行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早期切痂组患者于伤后1周行切痂术,其他处理同延期植皮组。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手术时间、面部手术时间、手术总次数、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浓度、术中输血量及出血量,随访观察患者治愈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首次手术时间、手术总次数、手术前后Hb浓度及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植皮组患者面部手术时间为(21.9±3.2)d,较早期切痂组(12.6±1.3)d晚 (P<0.05);延期植皮组术中出血量(98±52)ml/100 cm2,明显少于早期切痂组(331±121)ml/100 cm2(P<0.01)。延期植皮组患者创面愈合后较早期切痂组面部外观丰满,皮肤弹性好,表情丰富。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小口畸形、双眉缺失,80%的患者出现睑外翻,皮片缝接处遗有增生性瘢痕等,经多次整形手术予以矫正。结论全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行自体中厚皮片分区移植,创面无论采用早期切痂,还是延期剥、削痂或完全清除新生肉芽组织至基底层,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与前者相比,后者术中出血少,术后外观、功能恢复好;同时术后有效的物理治疗和有计划地进行后遗畸形整形手术,也是保障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有无修复价值?如果脊髓神经元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其修复后也预示着感觉功能的缺失。目的:定量研究周围神经损伤24周后,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设计:建立以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模型,损伤后24周为最远期观察点,自身对照(对侧空白组),定量化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5在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SD大鼠55只,分成11组,即坐骨神经切断1,2,3,4,6,8,10,12,16,20.24周各组。干预:切断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并结扎其近端的方法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另一侧为对照侧。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试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区的面积。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脊髓后角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的终末分布面积的变化。结果:5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P物质时间序列表示:周围神经损伤后2.6周,P物质在脊髓后角免疫反应区面积下降至最低,随之回升,至16周恢复正常,20,24周无明显的进一步变化。②脊髓后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面积损伤与自身对照侧的比值:1周时1.14,6周时1.13,24周时0.29,各时间点基本相似(P&;gt;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至晚期,脊髓后角及后根神经节细胞合成和分泌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功能尚未受到破坏,脊髓后角已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仍有恢复感觉功能的神经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超宽侧胸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毁损性烧伤一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临床资料 :患者男 ,2 3岁 ,左小腿被热轧螺纹钢缠绕烧伤 ,伤后 1h入院。查体 :小腿踝关节至小腿中下 1/3处有环形焦痂 ,跟腱断裂 ,足背肿胀 (图 1)。在静脉复合麻醉下 ,切除左小腿坏死组织 ,探查见踝前支持带部分坏死 ,伸拇长肌腱坏死缺损 6cm ,伸趾肌腱外露 ,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内外踝骨外露 ,跟腱坏死缺损 5cm ,胫后动脉变性 2cm ,血栓形成 ,小腿软组织缺损长度约 2 2cm (图 2 )。术中骨圆针固定踝关节于过伸位。以胸背血管为蒂设计侧胸皮瓣长 2 2cm ,后界抵脊柱旁 ,外侧界超过腋前线 3cm ,宽达 30cm ,血管蒂周围携带部分背阔肌肌袖 (图 3…  相似文献   
16.
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化学剥脱、组织填充、外科治疗、微针治疗、射频治疗、激光治疗等,但采用单一方法的治疗周期长恢复缓慢。近年来对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治疗多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现就临床上使用的多种有效治疗方法及近年来对痤疮凹陷性瘢痕的联合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瘢痕组织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第2外显子(exon2)有无缺失及突变.方法:取临床深Ⅱ度烧伤愈后瘢痕标本,取材时间:愈后4、8、18、3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愈后32个月稳定瘢痕、瘢痕疙瘩,每组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R)分析方法,动态观察p16 exon2有无缺失及突变发生.结果:PCR结果显示,基因组中p16 exon2无缺失发生,SSCP分析显示各种瘢痕组织中p16 exon2无突变发生.结论:在烧伤愈后不同瘢痕组织中,抑癌基因p16 exon2未发现缺失及突变存在,不同瘢痕组织间无差异,肿瘤中多见的p16 exon2在基因组水平上缺失及突变不是导致瘢痕过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种大鼠蒸气烫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建立一种可控深度及面积的大鼠烫伤模型。 方法 用高压蒸气消毒锅及自制烫伤支架制作高压蒸气烫伤装置 ,用压力为 0 .12MPa(1MPa=75 0 0mmHg)、直径 2 .6cm的致伤孔上分别在大鼠背部烫 3、4、5、6、7、8、9、10s,每时相点 5个创面。伤后 2 4h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 ,用Photoshop软件测量烫伤深度 ,并观察有无毛囊、汗腺附件受损、烫伤区被毛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烫伤深度与烫伤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99)。浅Ⅱ、深Ⅱ、Ⅲ度烫伤模型的致伤时间分别为 3、5、7s。烫伤 7~ 10s创面深度虽逐渐加重 ,愈合时间却相近。 结论 该模型可以控制烫伤深度、面积 ,烧伤深度划分准确且操作简便 ,是研究创伤修复机制及评价创面用药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9.
烧伤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烧伤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介绍了应用Authorware处理外科基本素材的常用方法及课件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硫酸肝素一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与嗅鞘细胞的相容性。方法:以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硫酸肝素一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培养、纯化并鉴定嗅鞘细胞后,将Hoechst荧光标记的嗅鞘细胞复合于硫酸肝素一胶原支架材料中,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光镜下观察其在材料内部的空间排列形式。以MTF法检测嗅鞘细胞与硫酸肝素一胶原蛋白共培养时的生物活性。结果:以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的支架材料具有纵行的、平行排列的微管结构,嗅鞘细胞在支架材料微管内成线性平行排列,MTF法证明嗅鞘细胞与硫酸肝素一胶原蛋白材料共培养时保有高度的生物活性。结论: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结合特定条件下冷冻干燥技术可以制备在组分和内部空间结构上高度仿生的新型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与嗅鞘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