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采用腰椎椎板减压,侧后方植骨和USS(Universal Spinal System)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5月~2003年10月对68例轻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腰椎椎板减压,侧后方植骨和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月~2年10月,平均20.4个月。对比手术前后症状恢复程度及滑脱复位程度:68例患者中,39例症状完全消失,22例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的腰痛及下肢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无固定螺钉松动及再滑脱现象。优良率89.7%。结论:应用USS脊柱内固定系统和侧后方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复位满意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源性头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老年多发(73.8%),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高(65.9%),不同疼痛程度之间颈椎弓深、曲率、夹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积分与弓深、曲率、夹角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程度越重,颈椎曲度越小,曲度异常可能是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潜在因素,治疗上当重视改善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肿瘤科接诊绝经后乳腺癌术后治疗患者68例,其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60例,均在术后行4周期多西紫杉醇序贯4周期环磷酰胺联合表阿霉素辅助化疗,化疗后采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10个月,随访14个月。治疗开始时即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选取患者入组,30例入研究组,即从化疗开始前经过肾功能和血钙测试合格后即静脉给予唑来膦酸5 mg静脉输注同时联合钙剂健骨治疗14个月。另30例入对照组,化疗开始后仅常规使用钙剂健骨14个月。所有患者化疗前均行肾功能血钙测试,双光子骨密度检查,并在化疗与内分泌治疗后和随访期间使用VAS评分评定四肢骨关节疼痛程度,复查X光平片、骨密度检查。所有指标的测量结果使用软件包SPSS 13. 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访14个月,两组患者各有1例失访,无再手术病例。研究组最终骨密度与首次化疗前相比增加者24例(82. 8% );而对照组仅为4例(13.% ),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 01);内分泌治疗后四肢疼痛VAS评估,研究组内分泌治疗后4周为(7. 18 ±0. 32)分,随访终结时为(3. 45 ±0. 31)分,对照组内分泌治疗后4周为(7. 22 ± 0. 41)分,随访终结时为(6. 93 ± 1. 34)分,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造成骨痛的改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像学分析研究组1例出现骨质疏松相关病理性腰椎压缩骨折(3. 45%),而对照组2 例出现病理性腰椎压缩骨折(6. 89%),骨折发生率两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卡方检验,P<0. 01)。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钙剂的综合健骨治疗可以预防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期间骨质疏松的发生,显著降低此类患者术后治疗期间骨质疏松相关 的严重骨痛和椎体骨折。  相似文献   
14.
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18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锚钉内固定,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丝线固定术、9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肩痛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锚钉内固定组、丝线固定组、单纯减压组术前术后各组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后颈肩部疼痛评分锚钉内固定组优于其他两手术组(q检验,P<0.05).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后路椎板成型和椎板减压是治疗混合型OPLL的有效方案;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锚钉内固定对术后颈肩痛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天同  夏英鹏  田融 《医学综述》2009,15(11):1666-1668
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数由椎间盘退变引起。致痛原因可能与退变间盘内压力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导致间盘内某些特定点应力增大有关。低温等离子体髓核成型术作为治疗下腰痛的一种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脊柱外科临床。它利用等离子刀将退变间盘髓核消融,从而减小盘内压力,使突出髓核还纳,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椎间盘重建的治疗目的。其临床效果满意,但强调在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脊髓疝(spinal cord herniation,SCH)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病例,1973年Cobb等首先报道了1例医源性脊髓疝,1974年Wortzman报道了第1例特发性脊髓疝,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长足发展,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迄今为止,英献报道的特发性脊髓疝已达80余例,尤其是近年随着MRI在脊髓病诊治中的普及,相关研究报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国内献鲜有涉及。作为一种和椎管内硬膜下肿物鉴别的主要疾患,对一名脊柱外科医生来说,对SCH有较完整地了解是有现实意义的,基于此。笔回顾近年的国外献,对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动脉化静脉皮瓣两种灌流方式比较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灌流方式对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只日本大耳白兔40侧后肢建立成吻合股动、静脉浅支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采用自身对照,实验组为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对照组为顺静脉瓣供血逆静脉瓣回流。临床上采用逆静脉瓣供血顺静脉瓣回流方式的皮瓣5例。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16侧,部分存活2侧,坏死2侧。对照组皮瓣存活6侧,部分存活11侧,坏死3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5例,4例完全存活,1例表皮坏死,脱痂后愈合。结论 建立适当的供血与回流比例是动脉化静脉皮瓣存活的关键,保证供血前提下增加静脉回流能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率。如果不能增加回流,减少超量的供血可提高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18.
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早期体位训练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腰椎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早期开展主动体位训练对远期疗效的影响 . 方法试验组 156例单纯腰椎全椎板切除病例 , 于术后第 2天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主动体位训练 , 对照组 150例采用传统的术后两周开始训练 . 所有病例均记录术前与术后 3个月的下腰痛评分记录及计算 RIS值 , 评价两组间疗效差异 . 结果根据 Hirabayashi的 RIS评分标准 , 术后 3个月试验组优良率 75.64% , 对照组优良率 58.91% . 组间疗效存在显著差异 . 结论对于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后病例将早期体位训练作为术后康复的第一步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 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段退变的评估采取两种方式:(1)为X光影评定,即在X线侧位片上定义X线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的新生骨赘或 者原有骨赘增大;或者出现前纵韧带钙化。(2)为核磁共振(MRI),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的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同时通过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来进行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X线片随访及MRI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符合观察标准的节段共计82个。患者术后3 d椎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X线过伸、过屈位的颈椎活动度相比,颈椎活动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3 d对比,差异没有统 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发生。患者的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未出现新生骨赘或者骨赘增大的节段、前纵韧带钙化。通过MRI影像学观察 ,末次随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C3~C7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患者不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疗效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脊柱外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62.14±7.85)岁,患者均行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详细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功能评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应用健康调查问卷简化版(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的影像学参数的改变,包括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侧弯的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BD)、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的匹配度(PI-LL)、双肩高度差。结果:术中1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损伤,余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t=-5.56、-5.70,均P<0.001),SF-36生理功能总分和心理功能总分较术前显著增高(t=-25.15、-10.6,均P<0.05)。影像参数方面,患者术前Cobb角为(24.11±1.36)°,末次随访时为(5.04±1.70)°,末次随访时Cobb角显著下降(t=-6.62,P<0.001),平均侧弯矫形率为79.09%,末次随访时SVA(t=-3.23,P<0.05)及CBD(t=-4.59,P<0.001)、双肩高度差(t=-5.49,P<0.001)、PI-LL(t=-5.27,P<0.00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结论:一期后入路椎间松解Cage植入联合SchwabⅠ级截骨术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有明确的疗效,可以较好的重建并维持患者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