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正>多年来,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尤其中晚期者多首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进行治疗,而TACE所用栓塞剂,包含栓塞材料与化疗药物。这使得TACE在控制、破坏及杀灭原发肿瘤的同时,不少患者在术后出现化疗栓塞后综合征(PES)。PES以恶心、呕吐、发热、疼痛、便秘等为主要表现,对患者术后生活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运动诱发的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的介导作用。方法:12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选取12只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只开胸穿线不结扎;余下大鼠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随机分为心梗安静组(MIC)、心梗+运动组(MIE)、心梗+运动+BDNF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阻滞剂K252a腹腔注射组(MIEK),每组12只。术后1周尾静脉采血、心彩超检查后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训练,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BDNF表达及心肌血管密度,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心肌BDNF mRNA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TrkB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运动促进梗死周围区BDNF mRNA(P < 0.01)和蛋白(P < 0.01)表达,同时诱导TrkB磷酸化(P < 0.01),用K252a阻断BDNF受体可抑制TrkB激活(P < 0.01),同时逆转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P < 0.01)和心功能改善(P < 0.05);大鼠血清BDNF水平与心肌血管密度(r=0.501,P=0.007)、心脏EF值(r=0.611,P=0.002)呈正相关,血清BDNF运动前后变化幅度与其EF值变化呈正相关(r=0.498,P=0.015)。结论:BDNF在心梗后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效应中发挥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扬  王美美  刘嶙琛  许晋 《现代医学》2002,30(3):195-196
目的:了解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2例uSpA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uSpA男女患者比例为1.5:1,平均年龄24.6岁,平均病程3.8年。临床表现及首发症状以炎性腰骶部疼痛最常见,其次为外周下肢单关节肿痛。骶髂关节X线平片阳性率9%,CT阳性率75%。临床误诊率88%,其中女性患者100%被误诊。结论:uSpA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率极高,对可疑患者应查HLA-B27和骶髂关节CT。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1岁.因阵发性咳嗽咯多量金黄色苦味稠厚浓痰伴持续高热1周就诊.曾于3年前因原发性肝癌行手术治疗,术后13个月肝内多结节型复发,间歇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将各种凝胶系统作为支架材料进行骨缺损的修复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骨修复过程中需要选择相对准确又方便的检测方式,以明确体内成骨过程。目的:观察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浓度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其作用进行初步探索。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0/2008-03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进行。材料:分离培养兔成骨细胞,并引入海藻酸钠-明胶凝胶中构建细胞/支架材料复合体。方法:36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3组,所有动物颅骨制备直径1.5cm的极限缺损。1周后实验组在缺损处植入自体细胞/支架材料复合体,对照组植入单纯海藻酸钠-明胶凝胶,空白组不予材料修复。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llory三色染色观察观察骨组织的形成修复情况;于不同时间点抽取各组兔静脉血,统一条件下使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并做配对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峰出现得比其他2组早,且其高峰值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随着修复的完成逐渐降低,到骨缺损后10周时接近正常值。术后2周,各组血钙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血磷有所降低,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4,8周,实验组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较其他2组钙、磷沉积高峰提前出现(P〈0.05)。组织学结果也证实了以上各时间段骨愈合情况。结论:在利用凝胶可注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骨缺损的过程中,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差异,可以反映体内成骨过程,并且可能在骨缺损的修复与成骨这一过程中参与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上肢痉挛患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徒手定位法BTX-A注射,C组患者则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3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AS、上肢FMA、MBI、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B组、C组上肢FMA及MB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亦较B组明显增高(P<0.05),M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C组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ADL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手动作观察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同时对所观察物体进行复述。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6次/周。每周训练前后进行60张国际标准图片命名检查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失语商评定。 结果:3周的训练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图片命名、WAB失语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然而,手动作的观察与静态物体图片的观察相比,命名正确率和失语商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 结论:手动作观察较静态图片观察训练更能改善该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该效应的机制以及此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类型失语症患者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病人饮食营养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病人的膳食计划必须适合其个体需要 ,即个体化。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尚没有一种特定的糖尿病食谱的原因。美国糖尿病协会为了帮助糖尿病病人进行食物选择 ,制定了一些营养指南。合理的膳食计划 糖尿病病人无需改变所吃的食物种类。什么有益于健康就吃什么。象其他人一样 ,注意吃低脂、低糖食物 ,多吃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瘦肉和鱼 ,保证有足够的热卡以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体重是指病人和医生一致认为能够达到并能保持的体重 ,它不一定是符合身高 /体重图的理想体重。病人选择的食物应该能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并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c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Ⅰ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