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笔者自1999年9月~2003年12月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1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设计、安装膝关节牵伸矫正器,术中穿针固定牵伸器时,两侧的关节铰链应与膝关节的旋转中心一致。术后牵伸前先牵开关节间隙5~10mm,再逐渐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牵伸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一般不大于关节水平1mm/d。牵伸过程中应定期实施X线检查,以防止膝关节脱位和关节软骨受压。牵伸矫正的最终要求,若是单纯的软组织型屈膝孪缩,需将膝关节过度牵伸5°~10°,若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屈膝矫正的程度应减除骨性畸形的角度。然后患肢维持牵伸位持重行走2~4周,再拆除牵伸器,配合CPM机活动膝关节,站立行走时配戴支具维持膝关节矫正位不少于3个月。8例患者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49例52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58.50°±21.28°;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4.12°±4.61°。38例,40个关节平均随访6.8个月,其中28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12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0°±8.24°。[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的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3.
钻、螺丝刀、髋臼锉等是骨科手术常用的旋具器械,我国目前常用的旋具大都由手工操作,不但费力、易摇晃,效率也低。为提高操作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国外一些先进的动力骨钻配有自动螺丝刀等附件,如史塞克(stryker)、潜默(zimmer)等骨钻,方便了操作,...  相似文献   
34.
肢体延长的基础进展及临床有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odivilla是公认的肢体延长首创者,自他1904年报告股骨延长术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Ilizarov理论与技术出现以前,肢体延长基本上遵循着组织弹性延展的生物学理念。上世纪60年代,Ilizarov提出的张力-应力法则、环型外固定器与临床应用技术,使肢体延长术发生了划时代的飞跃,被誉为矫形外科的第4个里程碑。此技术传入到西方国家之后,很多学者应用高科技手术和信息技术,又进行了系列研究、技术创新,进一步证明了缓慢牵拉下能够刺激多种生物组织的再生潜能和组织重建,在临床上形成了规范的微创技术原则和自然重建理念,目前肢体延长理念已成为…  相似文献   
35.
外固定器刚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骨折治疗中实施有效的骨折固定,以维持骨连续性,保证骨折愈合生物学反应,促进骨折愈合,避免骨迟延愈合、骨不愈合及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固定刚度相当重要,外固定器为骨折提供的固定刚度有别于其他固定方法,可以针对骨折的病理特点、治疗要求,在不同阶段,根据骨再生进程的生物学特征,实施坚强固定、加压固定、轴向弹性固定、综合弹性固定等与骨再生所需理想生物力学环境相符的适应性刚度,使骨折愈合的生物学过程按照骨胚胎原始发育方式完成骨再生与功能重建,直至实现正常骨力学强度。因此,临床实践中,研究和观察骨折固定刚度的有关问题,对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骨外固定技术水平和充分发挥骨外固定技术优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6.
世界骨外固定学术大会扫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第二届骨外固定学术盛会于2007年10月17-19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骨科代表参加。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际知名的从事骨外固定技术与矫形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皆到会做了专题演讲。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延长器在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中治疗双小腿不等长及身材矮小的效果,并分析各种延长器的优劣。方法:选择1998-02/2003-06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骨科和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双小腿不等长患者4例和身材矮小患者27例为观察对象。对双下肢不等长患者采用Hoffman单臂外固定延长器;27例身材矮小患者中3例采用半环延长器延长,5例采用全环延长器延长,19例采用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进行胫骨延长。①Hoffman单臂延长器:在截骨断端上、下交叉穿2组5mm骨圆针,在小腿前内侧安装单臂延长器。②Ilizarov全环延长器及半环延长器:截骨近端穿2组2mm克氏针,远端穿2组针,一组在距小腿(踝)关节上方10cm处;另一组靠近距小腿(踝)关节,其中1根针应穿过腓骨。③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带锁髓内钉手术入路——微创截骨——安放髓内钉——安装动态同步延长器。术后第8天开始延长,速度0.5~1.0mm/d,平均0.65mm/d,分4~6次进行延长。术后2周酌情要求患者扶助行器下床部分负重行走锻炼以及器械上的功能运动,为新骨提供应力刺激。每隔15天拍X射线片1次,3次以后,每隔1个月拍片1次,观察延长情况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指标,治疗时间8~15个月。解除外固定时临床和X射线标准为骨痂形态成熟、骨痂填塞完全、没有缺损的钙化、髓腔贯通及新形成骨强度能支持行走而无骨折危险。结果:随访时间3~8年,31例患者全部获得连续随访,随访率100%。①采用单臂延长器延长,皮肤瘫痕大,并发症严重,最大延长幅度不超过4cm。②半环形延长器延长超过4cm将产生严重的足下垂。③Ilizarov全环延长器延长幅度可达10cm,易发生足下垂。④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延长幅度可超过10cm,并发症较轻。结论:单臂延长器的延长效果差,不宜用于下肢延长。半环延长器、Ilizarov全环延长器在延长过程中易发生足下垂,不宜做大幅度延长。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是具有跟键同步延长的全环延长器,稳定性好、延长操作简单,适宜做大幅度肢体延长。  相似文献   
38.
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夏和桃  刘沂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0):591-593
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夏和桃,刘沂,张晓林,张桂林,孙祥作者自1989年4月~1992年3月,用自行研制的微型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44例效果满意。结构与方法微型组合式骨外固定器由钢针固定夹、连接杆、万向接头、矫形...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缺血性肌挛缩导致的下肢畸形.[方法]根据Ilizarov技术原理,研制了外固定牵伸器械并应用于治疗.2007年4月~2010年3月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者,其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24岁(3~42岁),将外固定牵伸器安装于患肢,铰链关节注意对准踝关节间隙,根据畸形情况行少量截骨及软组织松解术,术后5 d开始旋转牵伸杆矫正畸形,根据畸形情况随时变换牵伸杆位置以满足矫正的需要.畸形矫正满意后,患者带架维持矫正位4周,并使患肢参与负重,拆除外固定架后以石膏固定1~2个月.带架时间6~18周,平均9周.[结果]4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24~34个月),全部病例无皮肤坏死、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例出现针道轻度感染,酒精湿敷后好转;3例负重后踝关节轻度疼痛.[结论]微创牵伸技术对缺血性肌挛缩下肢畸形的矫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0.
改良双侧胫肌延长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改良双侧胫骨延长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5月-2000年5月对32例患者行双侧胫骨延长达到增高目的,其中8例膝内翻。手术为颈骨结节下1.0cm处骨膜下横形截断胫骨,腓骨于外踝上10cm水平处横形截断,胫肌骨置入带锁髓内钉,近端上锁,小腿外置延长器,每日缓慢牵伸延长胫骨,达到预期延长目的后2周拆除延长器,同时带锁髓内钉远端上锁,延长段骨质完全愈合约1年后取出带锁髓内钉。结果 32例术后双侧胫骨延长3.5-12.0cm,平均8.5cm,延长时间为53-180天,平均128天,延长段骨痂生长时间为120-270天,平均180天,随访1-3年,患者在增高高度、步态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满意率达98%。结论 改良后的双侧胫肌延长术,胫骨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可同时矫正膝内、外翻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