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不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肝炎病毒 DNA 及RNA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 参照美国NCCLS EP9-A2文件,以MJ Opticon 2为参比仪器,ABI 7300为实验仪器,检测HBV DNA 及 HCV RNA,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及预期偏倚,评价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MJ Opticon 2 及ABI 7300检测HBV DNA 及 HCV R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HBV=0.995;rHCV=0.993),预期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结论 MJ Opticon 2 及ABI 7300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同时检测HBV DNA或HCV DNA。  相似文献   
32.
雷旦生  喻晶  王堃  聂磊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10):1193-1196
0引言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以及细胞穿刺检验,其中血清肿瘤标志因检测方便、快捷、损伤性小、标本易获取而受临床的推崇.目前已知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已达上十种,包括CEA、AFP、CA199、CA153、CA125、PSA等.近年来各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被相继发现,其中高尔基体蛋白73是一种极具潜质的肿瘤标志物,有关研究证实GP73有可能成为诊断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的血清标志物[1].GP73是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在健康者血清中低表达或无表达,在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者,肝癌患者血清GP73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和健康者.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其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槲皮素6.25,12.5,25,50和100μmol·L-1分别作用于PC12细胞,于24,48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槲皮素12.5,25和50μmol·L-1分别与PC12细胞预孵育2 h,随后采用4 GyX线辐照PC12细胞,于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反应,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菲啉络合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DCFH-DA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槲皮素6.25~100μmol·L-1与PC12细胞作用24 h(r=0.887,P<0.01)和48 h(r=0.872,P<0.01)具有促细胞增殖作用,作用72 h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且随浓度增加毒性增大(r=0.94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12细胞受辐射后细胞增殖反应、SOD活性和T-AOC降低(P<0.01),MDA和ROS含量增加(P<0.01)。与辐照对照组比较,槲皮素12.5,25和50μmol·L-1防护组PC12细胞增殖反应(r=0.751,P<0.01),SOD活性(r=0.837,P<0.01)和T-AOC(r=0.940,P<0.01)随槲皮素浓度增大而增高,MDA含量(r=0.845,P<0.01)和ROS含量(r=0.930,P<0.01)随槲皮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槲皮素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12.5~50μmol·L-1浓度范围内其防辐射作用与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胞内氯离子通道蛋白1(CLIC1)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近年来关于CLIC1与结肠癌关系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CLIC1可作为氯离子通道发挥其生理功能,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CLIC1的异常表达可导致多种疾病,其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治疗等许多过程。结论 CLIC1有望作为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基因治疗的靶点;对于调控其表达的关键基因、参与结肠癌发生、进展的信号转导具体途径以及与其他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等目前仍不清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发热少见原因进行探讨。方法结合1例LC术后并发亚急性甲状腺炎而发热的临床资料,探讨LC术后并发发热的罕见原因。结果该病人甲状腺双侧叶不同程度肿大,甲状腺相关抗体、甲状腺B超及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给予病人低碘饮食、激素等治疗措施,病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出院。结论该病例行LC术后发热并非常见术后感染并发症所致,而是由于并发亚急性甲状腺炎导致发热,LC术后病人抵抗力降低,可能诱发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同时,对于长期发热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而不应仅局限于考虑LC术后感染等常见并发症,还要考虑病人其他系统的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患者血白细胞数及比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em iB io特异性细胞检测方法检测59例肿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用mek8222-k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的白细胞绝对值及各分类比例。结果 59例肿瘤患者中12例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10×109/L),32例位于正常范围内(4~10×109/L),15例低于正常值(〈4×109/L)。白细胞数高组、白细胞数低组的T淋巴细胞总值及其亚群与白细胞数正常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细胞总数异常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异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患者。  相似文献   
37.
罗远菊  刘宏  吕玲  喻晶  陈丹  宋梦姣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0):1648-1652
 目的 研究卡络磺钠无针注射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规律,比较无针注射器与传统有针注射器肌内注射的注射效果。方法 以日本大耳兔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无针注射及有针肌内注射给药,提取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以0.12%磷酸二氢铵溶液-乙腈(91∶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63 nm。结果 所测得血药浓度及取血时间数据经DAS2.1.1药动学软件拟合,卡络磺钠无针注射和有针肌内注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单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tmaxρmax及t1/2分别为:(162.43±17.09)μg·min·mL-1、(5.00±1.41)min、(5.93±0.02)μg·mL-1、(23.54±3.89)min及(180.82±15.29)μg·min·mL-1、(23.00±2.01)min、(5.09±0.29)μg·mL-1、(18.28±2.47)min。结论 与传统有针注射相比,无针注射可使达峰时间显著提前、达峰浓度增加,其他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表明无针注射卡络磺钠可达到与有针注射相似的注射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总结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95-2005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67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钾值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及病程长短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6、0.08,P分别为0.06、0.02;病灶大小与PAC及血浆醛固酮浓度血浆肾素活性比值(PAC/PRA)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3、0.09。B超、CT、MRI的对病灶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76.9%、100%、91.7%。结论 血钾值与PAC不具有相关性但与病程长短相关,病灶大小与PAC及PAC/PRA不具有相关性。病灶的定位优先考虑CT。目前手术治疗PA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腹膜后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氧化应激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IR)中的作用。方法41例PCOS患者分为肥胖组17例和非肥胖组24例,另有20名健康女性纳入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使用稳态模型评价IR及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空腹静脉取血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PON-1活性。结果(1)PCOS非肥胖组和PCOS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HOMA—IR及HOMA-β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PCOS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HOMA—IR均高于PCOS非肥胖组(P%0.05)。(2)PCOS非肥胖组和PCOS肥胖组的MDA、SOD及PON-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SOD显著低于PCOS非肥胖组(P%0.01),而MDA及PO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在PCOS非肥胖组,SOD与PON—1正相关(r=0.417,P〈0.05),SOD与IR负相关(r=0.492,P〈0.05)。结论PCOS患者无论肥胖与否,均存在餐后血糖升高、PON-1活性降低、氧化应激、IR,且肥胖患者更为严重;PCOS患者的氧化应激与IR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