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79篇 |
内科学 | 20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近年来,脐带血移植(CBT)治疗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取得较大进展,无关供体脐带血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脐血中有核细胞数量少,CBT多数HLA不全相合,增加了植入失败及移植物被排斥的可能。临床需要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检测移植后供体细胞嵌合状态,以早期判断植入与排斥。我们2002年4月对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Ⅱ)患儿实施HLA不全相合的CBT,并应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首次定量检测了CBT后供体细胞嵌合率(DC),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非骨髓清除性(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血液病疗效及毒性。方法 16例血液病患者,供体为其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体动员方案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12h×5天。预处理方案为氟拉达宾(Fludara)30mg·m-2·d-1×6天,马利兰(Bu)4mg·kg-1·d-1×2天;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LG)12~15mg·m-1·kg-1×4天,阿糖胞苷(Ara-C)500mg/d×4天或环磷酰胺(CTX)50mg·kg-1·d-1×2天)。单用环孢菌素A(CSA)3mg·kg-1·d-1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常规不用造血生长因子。结果 均顺利完成预处理及移植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程度较轻,移植后+12天(中位时间)造血重建,14例已达供体完全或接近完全嵌合。随访120~485天,总存活率为87.5%。结论 NST能有效治疗多种血液病(包括恶性血液病),为血液病治疗提供又一安全有效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43.
Ph染色体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标记,而bcr/abl基因重排则为CML的分子基础。BCR、c-abl基因重排及bcr/abl嵌合基因的结构,转录和表达是CML发病的关键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bcr/abl重组基因的研究日益深入有可能最终阐明CML的发病机制,并在临床上对CML诊断、分型、鉴别、预后判断及治疗等均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已在尝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水平根治CML,这项技术为治疗CML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探讨增加地西他滨剂量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危组MDS及AML患者20例,静脉滴注地西他滨20 mg/m2,每日1次,连用5 d治疗,然后行骨髓检查,根据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原始细胞数、骨髓小粒饱满情况,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酌情增加使用地西他滨,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缓解率和总反应率。结果 MDS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CR)+骨髓CR为3例(75%),总反应3例(75%);AML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3例(18.8%),总反应8例(50.0%),其中初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1例(25.0%),总反应3例(75.0%),复发及难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2例(16.7%),总反应5例(41.7%)。累积2年生存率为42%。结论剂量增加的地西他滨可被安全应用于高危组MDS及AML,1个疗程缓解率较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的多态性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5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体138对,移植前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供受体KIR基因分型,移植后2周起,每周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患者外周血CMVpp65抗原,分析在CMV阳性组和CMV阴性组,供受体抑制性和激活性KIR基因以及供受体KIR单体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供受体KIR基因频率分布和供受体AA,AB,BB单体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供体2DS2、2DS4*003-007基因在CMV阳性组频率明显低于CMV阴性组(8%比16%,P=0.0420;3%比13%,P=0.0050),受体KIR基因在CMV阳性组和阴性组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供体BB单体型CMV感染率明显低于AA单体型(36.84%比64.38%,P=0.0299),受体各单体型间CM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2DS4*003-007,BB单体型与CMV感染有关。结论 供体KIR 基因多态性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病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18例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癫痫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1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癫痫14例,发病率为6.42%,死亡5例,病死率达35.7%;移植后癫痫的发生诱发因素为药物,颅内出血,水钠代谢失常及酸碱失调,糖尿病低血糖,感染及移植相关性血栓微血管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也常与癫痫相伴.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癫痫预后差,积极处理诱发因素是防治癫痫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致敏、细胞因子诱导激活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with Cytokine-induced Killer,DCIK)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探讨D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成DCI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DCIK细胞对人红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活性。经过质量检定合格后,回输给患者。观察输注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患者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情况。结果:①回输给患者的细胞群中,CD3+CD56+细胞占(38.62±9.32)%,其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率为(57.6±2.9)%,回输后患者外周血CD8+、CD56+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6.93±5.78)%、(41.94±13.15)%。②21例患者共接受50例次DCIK细胞治疗,1例接受9疗程治疗,1例接受7疗程治疗,2例接受4疗程治疗,1例接受3疗程治疗,4例接受2疗程治疗,11例接受1疗程治疗。自DCIK细胞回输开始,随访至2009年11个月底,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2~44),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61.9±18.5)%、(43.1±15.7)%。13/21例(61.9%)持续缓解,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17个月(2~44),共8例复发(1例分子水平复发,7例血液学复发)。③21例患者中,DCIK细胞治疗时处于第1次缓解(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期15例,11例持续缓解,4例复发;≥第2次缓解(Second complete remission,CR2)期6例,4例复发,2例持续缓解。④所有患者输注过程安全,无输注相关不良反应,无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DCIK细胞治疗明显改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治疗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AR-T细胞治疗桥接allo-HSCT的50例R/R 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R-T细胞治疗前、后及allo-HSCT前不同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水平患者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累积复发率(CIR)、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结果全部患者共行55例次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反应率、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分别为92%、28%。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CAR-T细胞输注至allo-HSCT的中位时间为54(26~232)d。CAR-T细胞输注后中位随访637(117~1097)d,1年OS、EFS率分别为(80.0±5.7)%、(60.0±6.9)%。移植后1年CIR、TRM分别为(28.0±0.4)%、(8.0±0.2)%。CAR-T细胞输注后及allo-HSCT前骨髓MRD<0.01%患者1年...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