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6篇 |
临床医学 | 53篇 |
内科学 | 7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42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97篇 |
预防医学 | 4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29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HIV/AIDS病人264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广州地区HIV/AIDS病人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264例HIV/AIDS病人临床资料,并从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指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病人中,2000年至2004年逐年的病例数分别为19,32,43,70,100例,年增长率分别为68.4%,34.4%,62.8%和42.9%,平均52.1%。男性占75.4%(99/264),无职业者占47.7%(126/264),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115/264),占43.6%,性传播、输血或血制品及垂直传播分别占38.3%、10.6%及0.8%,原因不明者占6.8%。237例(89.8%)发生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机会性感染。发热、肺部炎症、消瘦、淋巴结肿大及皮肤、口腔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大多数病人CD4^ T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近年来广州HIV/AIDS病人增长迅速,静脉吸毒仍是本地区HIV/AIDS病人感染的主要途径,但性途径感染比例明显增多。AIDS病人出现相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系统广泛,相当一部分HIV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加强宣传,早期发现病人,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防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2.
54例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临床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4例重症SAR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与死亡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963%为持续高热;全部有明显呼吸困难。796%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低于020(占50%);981%的患者嗜酸粒细胞显著降低;血小板降低者占204%。35例患者外周血CD 4淋巴细胞降低至400/μL以下。血清ALT、AST、LDH及CK升高者分别为648%、630%、574%和481%,有肾功能损害者占129%。48例患者双肺受累,833%(10/12)的病例死亡前胸片可见双肺广泛的磨玻璃样改变。经综合治疗,778%的患者临床治愈出院;死亡12例,病死率为222%。出院后随访4周,333%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血小板减少、CD 4降低、BUN升高与死亡显著相关(P值均<001)。结论重症SARS患者多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CD 4显著降低,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大范围肺实变及磨玻璃样改变等。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继发感染、血小板下降、CD 4降低、BUN升高是影响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传染性、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逐渐得到控制,非感染性疾病的构成比逐年上升,特别是小儿内分泌系统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孩子及儿科医师的关注。儿童肥胖症、儿童性早熟、儿童糖尿病、矮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小儿内分泌疾病的危害内分泌学与儿童生长、发育、保持代谢稳定、协调人体的生命过程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所以与儿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艾滋病并口腔白念珠菌感染与CD4关系及药物敏感试验研究. 方法对24例艾滋病并发口腔白念珠菌感染者分析其药敏试验结果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 结果白念珠菌的药敏依次为5-氟胞嘧啶(24/24),两性霉素B(23/24),制霉菌素(19/24),氟康唑(4/6),咪康唑(10/24),益康唑(8/24),酮康唑(7/24).经血液途径比经性途径感染者更易合并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结论口腔白念珠菌感染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且耐药情况严重,是艾滋病病情严重的标志.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广州市1342例登革热(dengue fever,DF)患者病例特征,以期更好地做好DF的防治工作。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1342例D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6/36细胞分离血液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基因测序法鉴定病毒。结果13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4岁,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病毒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5.9%)、肌肉酸痛(64.5%)、骨痛(46.6%)和皮疹(65.9%)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分别占66.0%和61.3%,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分别占69.0%和85.7%,部分患者(28.4%)出现血钾降低,除2例诊断为登革出血热外,均诊断为典型登革热。病原学检查血清登革病毒抗体IgM(DF-IgM)阳性率为90%,其中病程5天内累积阳性率为31.3%,8天内为86.4%,经病毒分离与鉴定证实均为DV—Ⅰ型感染。结论广州市2002-2006年流行的DF均为DV—Ⅰ型所致,绝大多数病例符合DF的典型临床表现,肝损害为常见的并发症,登革出血热极少见。 相似文献
76.
根据近来的报道,全世界有5000000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3000000人死于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的广泛流行将给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研发一种安全而有效的HIV疫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研究显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可以有效的控制HIV复制并减慢AIDS病程,因此成为疫苗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以重组蛋白为主的传统疫苗不能够有效的诱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不能有效的控制HIV-1的复制和传播。近来,一种被称为基因疫苗(geneticvaccine)的新技术平台给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带来新的希望。这种以包括DNA疫苗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为主的基因疫苗可以将目的基因转入细胞内并表达为内源性蛋白,并凭借MHC Class I旁路提呈给免疫系统而诱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以基因疫苗为主的技术策略正被广泛应用于抗HIV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77.
78.
耶氏肺孢子虫是导致免疫抑制宿主尤其是艾滋病患者机会性肺部感染(即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一种真菌.虽然磺胺类药物和氨苯砜的预防性应用已经明显降低了艾滋病患者PCP的发病率,但是与这些药物相关的抗药性的产生越来越引人关注.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是磺胺类药物和氨苯砜作用的位点,现已发现这些相关基因的特殊位点会发生突变.此文对是否由于广泛的预防性用药导致了耶氏肺孢子虫的DHPS和DHFR基因突变、感染突变株患者的预后、DHPS和DHFR基因突变与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哑)唑或氨苯砜加甲氧苄啶或乙胺嘧啶耐药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国产阿德福韦酯片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患者HBV基因B和C型与国产阿德福韦酯片(ADV)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有限双盲、安慰剂(PLB)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筛选合格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DV+ADV组:ADV 10 mg/d,治疗48周,疗程48周,共145例)、对照组(PLB+ADV组:PLB 10 mg/d,24周后改用ADV 10 mg/d,治疗24周,共71例).用PCR-RFL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结果 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占66.7%,B型占25.2%.B型多见于广州患者,较C型患者明显年轻(26.98岁 vs 31.71岁,P=0.001),既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明显较少.感染B基因型患者48周血清中HBV DNA与基线相比平均下降(-3.86±1.44)log10拷贝/ml(ADV+ADV组)和(-3.63±2.10)log10拷贝/ml(PLB+ADV组),与C基因型患者的(-3.87±1.24)log10拷贝/ml(ADV+ADV组)和(-3.41±1.82)log10拷贝/ml(PLB+ADV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B和C基因型患者的血清学应答(HBeAg阴转率和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间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乙肝病毒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应用国产阿德福韦酯片10 mg/d治疗均可取得显著的抗乙肝病毒复制作用,疗效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0.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4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41例(100%),消瘦41例(100%),贫血38例(92·7%),皮疹30例(73·2%),咳嗽25例(60·9%),淋巴结肿大22例(53·7%);41例患者中,39例外周血CD4 <50×106/L,1例CD4 105×106/L,1例CD4 86×106/L;所有病例血液中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24例骨髓、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纤支镜活检组织、5例死亡病例多个病理组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等治疗,治愈30例,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二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贫血、皮疹、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CD4 计数小于50×106/L的患者,二性霉素B可作为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